花鳳春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100872)
轉型國家的發展目標在于實現從傳統落后的農業國轉型進入生產發展的工業國,進而實現國家的高度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是指世界范圍內的,以工業化為其發端的,以及由此所引發的,以一個個民族(國家)實體為其載體的,整個社會的一系列巨大變革。這種變革的結果是以現代大工業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工業社會)。”[1](P15)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轉型發展的國家,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地。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考察英國轉型社會發展經驗與教訓的最好文本。學習《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能夠為后發轉型國家的發展提供現實啟思。
英國是現代轉型國家發展的典型先例。英國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化轉型國家,為后發國家轉型發展提供典型模板,具有啟示意義。
其一,英國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地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在于實現了社會變革,率先使英國完成了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型過渡,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國向近代工業國的轉型發展。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闡發了18世紀后半期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在英國的發明創造,對推動產業革命、變革市民社會的重要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世界歷史意義。恩格斯直言,英國是發生這場變革的典型國家。[2](P281)工業革命率先發源于英國,奠定了英國作為近代轉型國家的先鋒地位。“英國是第一個完成現代化的國家,第一個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國家。”[3](P25)“英國最早實現工業化,成為近代大工業的開路先鋒,從而把全世界推進到工業時代。”[4](P7)
其二,工業革命的產物是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狀況在英國以典型形式出現。無產階級是工業社會的勞動主體,了解無產階級狀況是認識社會轉型所遇問題的重要基礎。“18世紀在英國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結果就是:由于工業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5](P107)恩格斯稱工人階級是產業革命的初生子,英國作為近代轉型國家的先例,“以英國為例來觀察工人運動和工業發展之間的這種一致的步調,我們就會更好地懂得工業的歷史意義”。[2](P299)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依據工業革命的進程和影響程度,劃分工人階級產生歷史所遵循的一般順序。工業影響農業,工業影響其他部門,工業無產階級、農業無產階級和礦業工人等共同組成了英國工業轉型時期的勞動主力軍,其中與工業直接相關的工業無產階級被視作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此外,恩格斯言明針對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器大生產和社會分工對工人階級的恥辱,“現代工業對工人階級的影響在這里一定會達到最充分最完備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在這里一定會以最典型的形式出現”。[2](P322)由此,在明確“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的意義上,[2](P278)也就明確了工人階級作為社會勞動階級,在任何國家面對轉型問題時都是首要的關注對象,是理解社會轉型發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
其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一部了解英國社會轉型真實可靠的歷史文獻。《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一部實證性的歷史考察文獻。“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是該書的副標題,[2](P278)也是整部文獻的方法運用和總的寫作格調。“《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堪稱參與式觀察、材料綜合運用和田野筆記寫作等方面的先驅文本。”[6](P65)恩格斯不僅細致入微地考察了早期英國轉型時期城市化進程所出現的種種狀況,包括對工業城市街道、建筑、交通、河流等的布局考察;對工人階級惡劣競爭下的生產狀況及悲慘的吃穿住生活狀況考察;對工人階級的身體健康(體格)、智力和道德狀況等全面考察。書中材料的征引多是來源于當時知名的報紙、雜志、報告和著作等可靠文獻。在完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之前,恩格斯完成了《烏培河谷來信》《英國狀況十八世紀》等相關“前文本”研究。恩格斯本人在書中也明確表達了自己是如何進行親身考察和材料征引的。這是一部他“利用21個月的時間在親身觀察和交往中直接研究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必要的可靠的材料補充了自己的觀察”,并結合“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來完成的著作。[2](P278)
可見,《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一部真實再現處于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國轉型時期的社會及階級狀況的既真實又可靠的歷史實證文獻,對啟發后發國家轉型發展具有歷史說服力。
作為一種歷史回響,縱使當代后發轉型國家已經先后經歷三次科技革命的沖擊,并且具備政治制度建構完善的后發優勢,研究《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仍具有歷史適用性。
其一,明確了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明確了科技革命對推動勞動轉型,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具有積極意義。恩格斯表示工業革命以前整體的社會生產以手工業勞動為主,人們“庸碌而舒適”“無需過度勞動”;[2](P282)但人們的整體精神活動卻是匱乏的,識字率低,生活封閉。人的存在方式在理想舒適的自然經濟時代,只不過是“一架替從前主宰著歷史的少數貴族服務的工作機”。[2](P283)此外,恩格斯在認識工業革命二重性上,肯定了工業革命對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歷史和人類進步的積極作用。雖然,恩格斯也看到工業革命將前工業時期人類生產生活的劣根性推到頂點,甚至將人轉變為機器,剝奪人的自由獨立,可是,這并不否認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取代了傳統手工勞動,大大延伸了人的體力勞動機能,推動勞動轉型的時代事實。在恩格斯的觀點里,工業革命災難性根源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公正和不合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指出工業革命將進一步推動工人階級意識的覺醒,迫使他們思考爭取人應有的地位。
另一方面,明確了科學技術發明與應用對社會生產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導言》中,恩格斯首先肯定了工業革命對英國工廠制度和工業生產方式興起的推動,在列舉這一時期一系列動力機器的發明創造和改進后,恩格斯指出“機器勞動在英國工業的各主要部門中戰勝了手工勞動”,[2](P286)發揮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物價、繁榮市場的作用。其次,恩格斯列舉了機器生產投用到英國各行各業生產部門所獲得成功的案例和經濟數據,明確機器技術技巧和經驗的應用使英國工業從1760年開始獲得快速發展。此外,恩格斯強調隨著機器推動力的產生,隨之而來的是機器生產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和領域,發明創造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機器力在生產實踐中的推動意義,不僅使人們“用一切辦法來全面地利用這種能量”,而且得到工廠主青睞,也就更進一步地“直接要求大批的工人和各個工業部門加倍地工作”。[2](P291)
其二,明確了轉型國家對勞動者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恩格斯在批判英國轉型時期統治階級的階級教育本質中揭露其現實表現。無產階級的前身是從文化水平較低的失地農民轉化而來。轉型時期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教育本質體現為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資產階級“只關心工人最起碼的生活”,“給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點點”。資產階級所創辦的“技術學校”,“消除了無產階級的影響,并把它們變成在工人中間傳播對資產階級有利的科學知識的機構”。[2](P527)“資產階級教育導致工人階級遠離文化和科學的源泉,思想上無知乃至片面發展,人為地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廢。”[7](P78)由此,恩格斯全面揭露這一時期英國社會勞動階級整體教育的六大表現形式:一是英國教育設施和人口數量比例失衡,只有少數工人才有機會進入為數不多的日校;二是學校的師資敗壞,教師缺乏必備的基本知識和道德品質,也受不到公眾監督;三是義務教育徒有虛名,兒童淪為童工不能上學,夜校形同虛設;四是工人所受教育以宗教教育為前提,受教派影響嚴重,導致工人無法接受正常教育;五是工人階級所受的教育只能認幾個字母,完全會寫的很少,工人階級是愚昧無知的;六是工人階級的整體狀況和生存環境都致使工人階級道德的墮落和淪喪。[2](PP395~401)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肯定早期社會主義組織為無產階級教育所作舉措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他們為無產階級獨立教育所作出的貢獻。在《工人運動》篇中,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的工人運動伴隨在英國社會轉型中,并逐步實現工人階級意識的覺醒從個人到組織性的發展。在這一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維護工人階級權益的工人派別和工人組織。如工會、憲章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他們“自己出經費創辦了許多學校和閱覽室來提高工人的知識水平”,以實現最為“純粹無產階級的教育”,要求完全擺脫資產階級的影響,“閱覽室里也只有或幾乎只有無產階級的書刊”,[2](P527)提供了工人討論和關心自身切身利益問題的場所。雖然,這是當時資產階級妥協的產物之一,但是,早期社會主義者確實為工人階級的獨立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社會主義者為教育無產階級翻譯了大量法國唯物主義者的著作,并同優秀的英國無產主義者的著作一同傳播。工人階級在自己所創辦的學校和閱覽室內“經常舉行關于自然科學、美學和政治經濟學問題的講演會”,“閱讀最新的哲學、政治和詩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2](P528)同時,無產階級自己還創辦了期刊和小冊子等。
其三,明確了從國家政權和社會立法保障上維護勞動者權益。一方面,恩格斯明確了國家政權和統治階級應始終著眼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在《導言》中,恩格斯批判英國早期轉型時期資產階級政權統治者硬是“把自己的私利說成真正的民族利益”的虛偽性,[2](P297)進而批判資產階級議會所討論的工人問題及其通過的各項法案,如濟貧法、工廠法案和主仆關系法案等,都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以對付無產階級的策略手段,事實上整個資產階級的統治特點是“對有關工人一切總是一無所知”。[2](P298)在《結果》篇中,恩格斯憤慨表示:“對于一個忍受了現存社會秩序的一切害處卻享受不到它的些微好處的階級,對于一個只能受到現存社會制度敵視的階級,難道還能要求他們尊重這個社會秩序嗎?”[2](P415)在《各別的勞動部門狹義的工廠工人》篇中,恩格斯指明“在一個組織得合理的社會制度下,所有這些改進都只會受到歡迎”,但是在“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這一反常制度下,生產技術的改進只會帶給工人“匱乏、貧窮和犯罪”。[2](P421)在《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態度》篇中,恩格斯全面揭露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階級實質。恩格斯指出在金錢、利益至上的統治社會,資產階級所作的讓步和慈悲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盤算,不過是用漂亮的謊話吸引工人階級到自己的陣營;就整個社會立法而言,恩格斯指出這不過是為保護有產者而反對無產者,“對無產者來說,法律的保護作用是不存在的”。[2](P571)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作為社會的勞動階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最終通過政治權力的獲取,實現整體人的利益訴求。即對于無產者來說,“政治權力是我們的手段,社會幸福是我們的目的”。[2](P524)
另一方面,恩格斯提出了要以國家立法和社會保障形式保障全體勞動者權益。在《工人運動》篇中,面對資產階級法律在事實上將工人視作奴隸,恩格斯呼吁無產者要為了改善自身狀況進行合乎人性的反抗資產階級暴政的行動。恩格斯肯定了工人階級由最初的單個人自發的孤立反抗,到爭取資產階級的妥協和讓步,終于取得了由法律形式保障工人階級利益的成果。雖然這種保障是極其有限的,但至少“工人得到了過去只是貴族和資產階級才有的結社的權利”。[2](P502)恩格斯肯定了早期工人階級因不滿社會秩序,為爭取自身利益所進行的罷工和組建工會等運動,高度肯定了工會從原先秘密非法的存在到資產階級在法律層面上承認工會的合法性的轉變。恩格斯認為這一轉變使得工人運動具有了保障,在維護和保障工人階級各項具體利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此時國家法律仍是資產階級掌權,工會及其工會聯合會的作用仍然有限,但至少無產階級獲得了對法律提出修改建議的權利,由此肯定了人民憲章的法律性和民主性意義。
英國早期社會轉型在取得領先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出現諸多發展問題,當代轉型國家的發展應注重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
其一,避免發展過程的分工固化和階級分化。一方面,要避免技術應用對人的分工固化和由此產生的階級分化。恩格斯除了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以歷史敘事的筆調描述了工業革命推動勞動者勞動形態轉型外,同時也描述了機器應用所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分工的單一化,甚至唯一化。即是說,機器應用使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固化。“資本主義條件下,分工的職能固定是強制的和不可自由選擇的,這種以個人的片面發展換得社會發展的分工必將限制或犧牲人的全面發展。”[8](P40)機器應用帶來的社會生產趨勢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5](P156)此外,恩格斯基于機器應用所形成的人的分工固化導向階級分化進行路徑分析,他指出,“新生的工業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居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2](P296)
另一方面,要避免轉型發展中忽視對弱勢群體的現實關懷。在《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我也經常把工人和無產者,把工人階級、沒有財產的階級和無產階級當做同義語來使用。”[2](P280)實際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語境中,現代意義上的“弱勢群體”等同于“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概念。“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思想家、理論家,本質上說就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上,為弱者吶喊,幫助社會的弱勢群體擺脫壓迫和貧困,獲得解放。”[9](P150)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控斥了城市繁榮的背后是以犧牲人類本性中的優良品質為代價,“貧民窟”與壯麗的城市形成鮮明對比。在《結果》篇中,恩格斯指控了資本主義社會以隱蔽的“社會謀殺”的形式殘害工人階級的生命健康。“英國社會把工人置于這樣一種境地:他們既不能保持健康,也不能活得長久”,“社會知道它所建立的制度會引起怎樣的后果,因而它的行為不單純是殺人,而且是謀殺”。[2](P380)
其二,避免發展過程中的自發性、盲目性。一方面,明確城市作為工業化的伴生物,應避免英國早期社會轉型城市形成的自發性。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根據早期英國工業化轉型對城市形成的描繪,透視了城市在空間布局上所呈現出的自發性病理。從地域分布看,城市區域劃分的自發性體現在基于人與人不平等關系所形成的不平等空間布局。恩格斯指出這種空間格局呈現條形狀態,外面“住著高等的或中等的資產階級”,[2](P327)越是高等階級和富人居住地越遠離工業區,占據最好的地段,最親近大自然。接著,恩格斯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一幅早期英國城市由于貧困人口集中到城市,他們作為城市中的產業軍,進而因人口集中而在城市空間中自發形成“窮人的巴士底獄”。
另一方面,明確城市作為現代化的風向標,應避免英國早期轉型城市發展的盲目性。同樣在《大城市》篇中,恩格斯刻畫了基于城市空間布局的自發性形成所帶來的發展盲目性。一是城市環境的惡化。不僅表現為工人聚集區的生產生活環境因工人的貧窮處境而惡化,而且表現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諸如“黑得像柏油似的發臭的小河”,“在工作日這城市是被灰色的煙云籠罩著的”。[2](P321)二是城市空間布局缺乏科學規劃,不僅體現在由于上述自發性所形成的建筑形式的無計劃分布上,而且體現在統治當局的漠視上,更加體現在房屋設計的偷工減料上,一味為節省空間,建筑不透風的房子。三是因產業工人大量涌入城市所造成的城市盲目發展。劉易斯·芒福德在研究這一時期城市興起與發展問題時也指出:“城鎮的數目成倍增長……建筑物及其覆蓋地區的面積,日益擴大,規模空前:大量的建筑物幾乎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10](P464)
其三,避免發展過程中的利己主義經濟追求。早期工業化轉型所依賴的資源主要有兩類,一是自然資源,二是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在利己主義原則指導下,早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環境、犧牲勞動者的生命健康為代價,雖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一方面,要避免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恩格斯指出,工業大機器推動力的產生,不僅便于了對英國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而且加快了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隨著蒸汽機的出現,英國的豐富的煤藏第一次成了重要的東西”,[2](P291)恩格斯指出由于鐵礦業的發展,造成對森林的砍伐殆盡。這種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轉型發展,造成的必然結果是大氣、土壤、水源等的污染。
另一方面,要避免以犧牲勞動者生命健康為代價。在《結果》篇中,恩格斯深度揭示了早期城市轉型發展,由于諸如工業火爐等“一切能使空氣變得更壞的東西”和勞動人口一同聚集在大城市中,不僅使工人常年呼吸不到足夠的氧氣,而且空氣中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造成了工人身體和精神的萎靡。加上飲用水的污染、工人居住環境和醫療保障的缺乏,工人階級患肺結核、傷寒、熱病等流行病比例很高,工人階級的死亡率也就跟著升高。在《其他勞動部門》篇中,恩格斯指出了不同工業部門,如穿線、衣料生產和玻璃制造廠對女工、男工和童工等不同程度的身體機能的惡劣損耗和無休止的傷害。在《礦業無產者》篇中,恩格斯對礦工因肺氣病致死,對因運輸鐵礦石、煤等過度勞動的童工因身體損耗而患病致死進行了揭露。總之,我們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清楚地看到早期工業轉型發展中資本統治對利益的追求,對勞動者階級慘無人道的剝削和無主體的“社會謀殺”。
我國在轉型發展中,為了能夠用較短的時間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實差距,乃至實現對西方國家的超越,必然要求其發揮現代科技革命、政治制度體系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勢。
其一,要主動順應新一輪產業革命,發揮現代科技的巨大推動力。現代科學技術是我國發展的杠桿推動力。當代社會,已發生多次產業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11](P202)這要求我國的社會發展要善于利用科技力順應時代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勞動轉型。同時要善于發現和解決科技發展中潛在的或現實的問題和難題,注重反思和避免現代科技的應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制約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壟斷造成的巨大兩極分化。我國的發展應把握現代科技革命的作用方式和未來發展方向,以現代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為突破口,真正推動勞動的轉型和社會發展的共享。
其二,要發揮教育在我國轉型中的作用,以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隱性邏輯是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順應時代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還在于通過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實現由人口數量到人口質量的轉變。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不僅要求全方面地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而且尤其重視對勞動者的階級教育,以實現勞動生產為整體國家和全人類利益作出貢獻。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言,發揮教育推動勞動力轉型發展還在于重視“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2](P90)同時,也只有勞動階級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才能在人的層面破解社會公平難題。
其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力求增進人民福祉以實現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首先,要求國家利益與整體人的利益的一致性,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人翁”精神。即是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始終要明確依靠誰、為了誰、維護誰這個核心問題。其次,在國家轉型過程中不僅要避免出現大量的產業后備軍和失業人口,而且要牢固樹立底層思維,重點關懷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狀況。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不以最富有的人為衡量標準,而重在看最弱的人發展到什么程度,以追求共同富裕。因此,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既要實現社會充分的就業,又要著力解決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較大造成的現實問題,更要重點關懷弱勢群體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轉向。再次,為了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尤其是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保障機制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組織,由此讓勞動者明確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以充分保障他們的各項權益并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最后,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一要增強轉型發展的科學規劃,從源頭上最大程度地避免社會問題的涌現。二要善于發現和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難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13](P74)三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這意味著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13](P209)這就要求國家的轉型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生態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為代價,必然要走綠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