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謀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把握、認真貫徹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
要深刻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從內部條件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出現新變化,依賴國際大循環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難以適應新的要求,同時過去40多年的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對穩定、相對獨立、富有效率的國內經濟大循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從外部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外部需求大幅萎縮,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美西方對我國戰略遏制日趨強化,促使我們要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要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首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需求。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是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壓力,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的必然要求。其次,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爭取戰略主動。再次,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各地區要找準自身定位和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要重點掌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一是堅持擴大內需。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二是抓好科技自立自強。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三是用好改革關鍵一招。要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要大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積極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四是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密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讓我國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要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引領作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起步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接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