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乾,寇婭雯
(蘭州文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現代經濟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期貨市場歷經了試點、整頓、規范和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為發揮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功能而篳路藍縷,雖與歐美發達經濟體期貨市場相比仍顯賦能差異,在兼顧“服務+創新+開放”關系領域亦面臨諸多瓶頸,但在參與全球金融市場競爭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中將“擴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提升為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已繪就我國由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戰略藍圖,并為加快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通關架橋,因此“走出去”跨境期貨交易已成必然趨勢。當前全球對“一帶一路”建設表達支持參與、協作愿望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甚眾,而眾多沿線國家(地區)擁有豐富大宗商品資源,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目標要輻射這些國家(地區)的不均衡市場,無論從“走出去”法理依據抑或跨境交易投資的立法保護考慮,亟需建構期貨開放型市場治理格局及其法律保障體系。
在我國當前期貨立法空白期,學術界對于“期貨法”宏觀研究有余而對開放條件下“跨境期貨交易”法律規制問題幾無關注,這為跨境交易法律機制構建問題拓展了研究空間。
國外對期貨交易研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對期貨交易研究和立法較早。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法(1936)》《2000年商品期貨交易現代法》、德國《證券交易法》《交易所法》、新加坡《證券期貨法》《商品交易法》,都已建立較完善的期貨市場行為監管和投資者保護制度,并通過拓展監管方式與協作內容完善了跨境監管立法機制。二是股指期貨市場監管理論研究相對成熟。如美國《布雷迪報告》(1988)、TAYLOR(1995)、Simon James(1999)、Philip Mc Bride Johnson(2004)都提出對金融衍生品、跨股票市場和股指期貨市場建立相對獨立、統一的監管機構,政府監管應以建立內部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為重點,在發生重大監管事項或重要危機時能主動干預和能動控制市場。三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突出了政府與自律、場內與場外監管。因金融衍生品監管模式各有利弊,政府監管可解決行業自律的內在利益沖突、集體行動與行業合作問題,但在信息獲取和跨境監管方面會受限制(Awrey,2010),而自律監管的創新性、靈活性和應對能力更強(Jordan & Hughes,2007),而監管差異會使場內交易向不受監管的場外市場轉進,導致市場規??s限而影響監管主體權力實施(Arbor,1996)。
而國內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對期貨立法相關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例如圍繞立法定位、調整范圍、涉外交易、期貨交易行為、金融衍生品交易、防控市場風險、投資者保護和促進期貨市場發展等系統理論問題,形成了較前沿成果(唐波,2014;安毅,2015;劉道云,2017;姜哲,2019)。二是對期貨法規體系構建的系統總結。目前以《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為核心形成的“一條例八辦法”法規體系為期貨立法奠定了充實基礎(劉少軍,2017);三是對國際化背景下期貨市場開放、風險防控和監管機制的多元化研究。期貨市場國際化主要體現為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從事跨境期貨交易(張異冉,2017),而全面加強國際監管協作亟需完善期貨“雙向”跨境監管制度建設(陸豐等,2017),尤其“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期貨市場缺乏規范標準和監管機制,存在域外交易、跨境監管、執法協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風險(張克,2017),如出現異常交易和違法違規必然引發跨境監管問題,需要與境外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監管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跨境聯合監管和案件稽查辦法(羅劍,2014)。
總體而言,隨著期貨國際化進程加快,多重結構交易樣態是期貨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但構建開放市場格局仍存在諸多系統性、外觀性問題,當前期貨立法遲滯無法適應跨境交易特殊變量以及創新監管之需求,跨境交易監管理念、內容模式和法制體系亟需重構。否則,由此造成的涉外期貨立法供給沖突難以保障整體金融投資效率和安全,也無法實現跨境期貨交易域內外協同監管及其法治目標。
經學術史梳理可以看出,國外學者普遍注重解決期貨立法與實踐應用問題,對期貨交易已通過修改、完善立法和實踐判例加以規范,而國內學界主要關注“期貨法”立法體系以及原則性條款等法理分析。國內外整體研究態勢呈現出宏觀性特征:其一,西方期貨發達國家已建構起較成熟的期貨法理論體系,表征了域外市場“監督與控制”的立法系統和監管架構,而對跨境期貨監管則通過多次修改、完善法案來規范。例如,CFTC通過擴展跨境監管范圍、路徑與措施確立了相應監管標準。其二,國內多集中于“期貨法”的模式定位、體系規則、條款設計等立法構造研究,雖可集中解決期貨立法目標定位、制度供給和體系規范等問題,但在“雙向開放”立法完善、規范監管、國際協作等方面僅為原則性討論,尤其對“走出去”跨境期貨監管研究付諸闕如。其三,專業媒體雖對“雙向開放”“期貨跨境交易”時有評述,但多集中于“引進來”的單向度宣示,政策分析法理多闡述少。其四,學界當前普遍忽視對跨境期貨立法理論研究,這既無法系統解答跨境期貨法律適用的特殊性,更難以厘清當前立法規制及其監管缺陷。
在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背景下,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開發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期貨市場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期貨市場主體對外開放主要表現為:第一,體現為期貨經營機構的對外開放。比如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從事跨境期貨交易,或以外國直接投資(FDI)方式參與跨境期貨交易等;第二,體現為企業(機構)及自然人主體的開放;第三,期貨市場業務對外開放主要表征為結算業務、交割業務等方面;第四,期貨交易所對外開放則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跨境交易系統、搭建全球路由生態網絡、引入QFII和RQFII規則及業務銜接(1)參見劉旭.推進跨境交易,加快期貨市場國際化[EB/OL].(2019-09-01)[2020-05-09].中國商務新聞網,http://www.comnews.cn/article/ibdnews/201909/20190900016325.shtml.等方面??傊?,隨著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全面加強國際監管協作已成為支撐對外開放的重要立法因素,如缺乏對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的跨境期貨交易法律問題研究,不能形成對跨境交易運行、監管與保護的整體性法律構造,則難以從理論上對域外期貨法律識別和適用問題進行正確解答,必將對開放戰略下期貨市場國際化發展產生遲滯影響。
事實上,當前學界對跨境期貨交易概念幾無定義,從理論邏輯和交易實質觀之,跨境期貨交易可以理解為本國投資者(包括個人及機構)參與非本國(境外)期貨市場交易以及非本國(境外)投資者(包括個人及機構)參與本國期貨市場交易的過程(2)中國期貨業協會.中國期貨業發展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6)[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38.。目前各界雖對期貨市場國際化“跨境、跨界、跨越”問題討論良久,但“中國的期貨市場還是基本立足于國內,跨境的較少。只有當期貨市場真正地開放有跨境的活動,才能達到我們想要達到的最高水平”(3)董錚錚.服務“一帶一路”期貨市場探索國際化[N].上海證券報,2015-12-07(002).。從世界資本市場看,期貨國際化發展的進路首要即是健全投資主體跨境交易風險衡平機制,盡管目前跨境期貨交易存在立法局限和實踐弊端,但從國際化趨勢和已有交易樣態分析,學界對跨境期貨交易正當性認識并無異議。
基于法律規范與投資者保護角度,本文將跨境期貨交易研究范疇限縮為本國投資者(機構或個人)參與境外期貨市場交易行為,以此為界定主要有兩點考慮:其一,對于境外投資主體從事境內期貨交易,我國2015年已頒布證監會令(第116號)對期貨交易品種、范圍作出了嚴格限定和規范(4)該辦法主要內容之一即是擴大我國期貨市場參與主體,允許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參見《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令〔第116號〕)第5條:境外交易者可以委托境內期貨公司(以下簡稱期貨公司)或者境外經紀機構參與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經期貨交易所批準,符合條件的境外交易者可以直接在期貨交易所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第6條:境外經紀機構在接受境外交易者委托后,可以委托期貨公司進行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15-12-13)[2020-05-0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37328.htm.,當前尚可應對法律規范及其適用問題;其二,對于境內投資主體從事境外期貨交易,國內法律法規至今仍未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正在拉開立法未及與跨境行為監管的縫隙。例如,已獲批國企境外交易、上海自貿區內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跨境交易(5)潘之怡.區內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將可跨境交易[N].期貨日報,2014-05-23(001).、招商基金衍生品跨境投資(QDII)(6)饒紅浩.基金公司為跨境期貨套利資金“架橋”[N].期貨日報,2014-02-27(001).以及現存灰色期貨跨境平臺,對于境外期貨操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管理規則與風險波動匹配性、合法與非法界限標準不甚清晰的樣態下,現行法體系何以因應跨境期貨行為法律適用的特殊性,則是認識跨境交易立法規制和監管缺陷的首要問題。同時,跨境交易監管何以規制不限于風險內控、監管防范、境外期貨頭寸額度、涉外期貨(期權)交易等制度缺陷(7)比如《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實施細則》(匯發[2003]21號)第9條第1款規定:“通過中國境內期貨、期權等交易所(交易中心)進行的涉外期貨、期權等交易,由境內期貨、期權等交易所(交易中心)填寫期貨、期權交易申報表”,此規定顯然是對期貨交易國際慣例與做法理解不夠。,這些缺陷不僅表現在境內套期保值管理上,更突出體現在跨境期貨行為特殊樣態的法律不適應性上,當前亟需克服立法管理矛盾,著眼于識別境外期貨交易規則和完善我國法律配套,為跨境交易監管及整體性金融安全保駕護航。
(一)對跨境交易主體適當性缺乏系統識別
適當性管理(8)適當性管理(investors’ suitability或appropriateness profiling)是國際金融機構通行的一種監管要求和行業慣例,主要指國際性金融機構對所提供的金融衍生品確立風險等級,并對各類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審核,目的在于實現將不同風險等級金融衍生品與相應風險承受能力客戶匹配銷售。本質上可以視為一種對交易者市場準入資格的管理制度(9)葛永波,曹婷婷.我國衍生品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體系解讀及評價[J].武漢金融,2019,(5):45-48.,期貨交易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商品交易關系的獨特社會關系,必須將其歸由專門金融法律體系予以適當性調整。對于跨境交易主體法律關系而言,實質表現為期貨經營機構、期貨公司以及投資者(客戶)等各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而主體權責歸屬則取決于其所獲主體適當性。期貨交易機構因職能特殊性,各國對其設立均通過實質性和程序性條件進行嚴格規定。期貨經紀商(公司)作為投資者與期貨交易機構的交易中介,因代理或自營關系無法消除被代理人與經紀商的利益沖突,立法同樣賦予其嚴格準入條件,域外國家更是對合格期貨投資者的主體資質許可存在不同立法限制。而各國對期貨主體的適當性準入抑或適當的期貨產品設計,必然存在監管機構依此設定差異化保護之可能。換言之,主體適當性問題必然引發銷售機構、期貨產品、監管制度的適合性責任以及糾紛解決問題。例如,政府在期貨服務領域對期貨機構行為是否進行干預、期貨經紀商對投資者是否進行適當引導和風險教育、投資者對經紀商是否進行主體評估等等,如無法完整和準確識別境外期貨主體準入適當性,則必會對跨境期貨投資者金融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期貨市場交易結構差異較大,加之跨境交易將面對諸多金融創新產品,亟需對主要國家參與期貨交易主體以及境外期貨交易主體類型、主體資質(注冊、經營、技術等要求)、主體信息披露要求、主體本國保護、違法懲罰等相關法律問題系統認知,以利于我國投資者跨境交易金融利益的保障。
(二)對跨境交易業務規范標準掌握程度較低
從國內期貨機構業務范圍看,因存在金融立法監管和分業經營壁壘,即使同為金融交易類型的證券公司均不得直接或授權代理機構從事期貨經紀業務,而與金融期貨業務相關的證券類公司僅可有限從事中間業務,因此我國期貨公司所從事的期貨經營、管理投資、經紀服務等業務具有專屬性。而與目前期貨經營業務封閉和制度創新力不足相比,證券公司則經本次《證券法》修改后業務范圍更為全面。從國際期貨市場發展經驗看,西方發達國家的期貨公司可以從事除期貨經紀業務之外的期貨自營投資、做市商、期貨基金管理、期貨代理結算等其他綜合性業務,其利潤來源主要是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10)胡天存.論期貨公司業務創新空間[J].南方金融,2009,(9):55-56+70.。就此比較,西方期貨交易業務比我國目前業務更具涵蓋性和復雜性,與國內期貨交易具有不同質的不可控風險。那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機構業務界限如何?在世界金融體系與結構創新進程中,尤其混業經營已成為正常業態背景下,面對各國金融機構業務跨界、混同或重疊等經營模式,國內傳統交易行為能否適應所打通的跨境交易業務界限。而對于金融經濟并不發達國家,同樣存在期貨經營機構業務準入標準、期貨公司主(兼)營業務風險隔離及標準,以及是否開放期貨自營、投資咨詢、期貨資產管理等與期貨交易相關業務等風險識別問題。這些業務規范和標準問題,實質會構成并產生金融行業內部競爭和不當交易風險,因此須確立域外不同市場開放國家的期貨業務風險配置和隔離標準,避免境內投資者因業務能力和識別標準降低誘發期貨交易欺詐行為。
(三)跨市場交易的風險防控體系建構不完備
金融業區別于其他行業最顯著的特征當屬其潛在的系統性風險(11)吳英霞.金融監管政策作為司法案件裁判依據的爭議與方法論回應[J].南方金融,2019,(11):37.。期貨國際化發展態勢催生了金融衍生品的全球化投資業態,面對歐盟、美國、日本或香港等成熟市場以及金融衍生品、債券等豐富投資品種,國內規模性投資人(公司)進行外盤操作(即跨境買賣期貨)須經國家批準且僅限于生產經營所需品種。目前授權開放外盤操作資格力度有限,因市場過度追逐比期貨投機風險較小的期貨套利方法,正常出境通道受限期貨交易已衍生出灰色“跨境”套利通道。從表現形式來看,“跨境套利”實質是跨市套利方式之一(12)期貨套利是相較期貨投機風險較小的投資方法。其主要原理在于:兩種相關聯期貨品種在價格比、價格差處于過低或過高時同時做反向操作,并在價格比、價格差回歸正常時同時平倉以此獲益的投資方法。現有套利方式一般分為跨品種套利、跨期套利和跨市套利,但因前兩種套利方法收益率較低及受國內期貨上市品種所限,目前跨市套利實質表現為“跨境套利”,即通過對同一品種同一時期的期貨在國內國外期貨市場同時進行反向操作的一種套利方法。例如,大連商品交易所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的大豆套利,以及上海期貨交易所與LME的銅套利。。例如,期貨機構與具備境外套期保值資質公司合作以其名義在境外操作、國外期貨機構多名目設立國內辦事機構、少數國內公司以境外子公司名義操作外盤、以及期貨機構引誘不特定投資人參與境外操作等等方式。此類跨境業務平臺其實對分散投資人交易風險作用很有限,反而會因處于“無法可依”而引發更大跨境套利風險。如若跨境平臺為追逐跨境套利投資者,以可獲得性、排除風險性、利潤承諾或分擔虧損、虛假或隱瞞事項等方式實施隱密形態的主體或交易欺詐,則會對期貨投資人風險防控和能力措施要求更高??缡袌鼋灰罪L險對整體金融市場穩定的沖擊需要強有力的風險回應型的宏觀審慎監管予以應對(13)劉輝.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跨市場交易宏觀審慎監管論——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為背景[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1):120-132.。究其本質,跨境交易風險是零和博弈和投機交易性質在行為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而投資人亦會面臨域外期貨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引發的風險,因此期貨監管核心是為實現“交易+運行”的雙重風險防控目標。而“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期貨市場風險控制體系并不完備,比如:在實際控制關系賬戶、交易限制、強行平倉、異常交易等行為規制方面均有體現,這從國外期貨市場實踐案例已有所知??缇辰灰渍弑仨毭鎸τ蛲饨灰字贫热诤吓c滲透問題,同時要提出期貨跨境投資風控化解的應對措施,以維護和保障跨境投資金融利益不受損害。
(四)跨境交易協同監管的法效機制不健全
從域外期貨監管立法來看,不同國家對期貨市場的監管適用不同的法律,監管法律沖突問題是期貨市場跨境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14)上海期貨交易所“美國期貨市場監管研究”課題組組長陳建平.美國期貨市場跨境監管實踐及啟示[N].期貨日報,2013-06-03(004).,亟需各國監管機構共建國際協作聯動監管機制予以解決。有些單方面看似合理的制度安排,放在更廣的思考框架中則可能發生矛盾和沖突(15)綦相.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啟示[J].金融研究,2015,(2):36-44.。當域外期貨市場逐步適應國際化市場發展時,跨境期貨金融活動面對的監管權限劃分及其沖突問題則更趨嚴重,而跨境監管核心問題是本國有權監管部門何以對非境內公民或機構以及境外非本國公民或機構行使法定監管,即我國監管機構如何對境外投資者實施合法保護的法定監管。傳統國際法理認為一國公法不具有域外效力,……,一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無法在他國領土上行使職權(16)陸豐,等.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現狀及路徑研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7,(2):54-59.。即使我國“期貨法”頒布并對期貨跨境監管正式授權,仍須通過簽署雙邊條約予以法效確認,因此我國跨境執法合法性和執行力仍存在現實障礙,加之期貨市場不僅涉及金融交易行為、交易結果以及現貨貿易交割問題,還涉及國際司法互助、跨境監管協作以及“長臂管轄”等司法實踐問題,在期貨交易市場結構復雜化情勢下跨境監管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域外主要期貨市場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多樣態監管體制和規則,跨境投資所在國是否簽署或在司法互助、諒解備忘錄(MOU)和IOSCO框架下實施監管協作,已對我國跨境監管信息支持、調查條件或協助路徑構成直接影響,并成為構建跨境交易“雙向協同監管”機制的基礎,而實踐中預想或前瞻的問題較難有效解決。例如,為維護國家和投資者合法權益授權確立期貨監督機構跨境監管權和執法權,與域外監管機構存在的利益博弈較難消解,信息渠道和共享機制難以有效建立,因金融安全問題跨境處罰(或投資保護)難以實施等,因而除準入境外合格機構和投資參與者外,更重要的是健全跨境投資者防范金融風險的法律保障機制。
(五)適于多類型化的跨境交易解紛渠道不通暢
一般而言,期貨交易市場因主體適當性、期貨機構作用、交易業務規則、交易風險、系統故障等原因會滋生主體間各類糾紛,期貨交易風險是產生期貨糾紛的最直接原因。前已述及,將資本市場風險劃分為交易風險和運行風險兩大類,對資本市場民事侵權糾紛事實和法律關系的認定、司法裁判有著重大意義(17)賈緯.期貨交易風險和運行風險及其相關損失的司法認定[J].人民司法,2014,(14):90-93.。但國內法學體系所設置的糾紛解決機制對域外交易解紛無可參照,尤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立法例各有不同,實踐中對期貨參與主體之間糾紛是適用民事糾紛規則,還是直接受監管機構執法處罰或因行政查處而適用行政糾紛處理機制,以及能否實現公正裁決權利主張等問題,其處理機制、方式和標準不一而足。但應明確的是,無論是以民事、行政或是處罰方式所達成的解紛目的,從其效率或司法成本考慮均非最公平、最經濟之方式,同時還直接關系到涉外期貨交易監管處罰和司法監督問題。此外,在投資領域關于ISDS 機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可借這一東風創建新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18)劉敬東,王路路.“一帶一路”倡議創制國際法的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8,(6):20.。因而面對跨境期貨交易多類型化解紛需求,應以體現“公平有效解決糾紛、維護投資者金融利益”為至上原則,突破并革新傳統法學體系下的司法解決模式,構建起適應開放條件下跨境交易的非訴訟、多元化、多渠道糾紛解決機制。
資本市場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取向,其中,法治化必然要求一套以基本法為核心的法制體系(19)劉道云.關于完善期貨法立法的導向性建議[J].證券市場導報,2017,(11):9-15.。我國期貨市場秉承“走出去”“引進來”國際化戰略已是金融市場開放發展的基本經驗和啟示。而“走出去”是打通境內投資者跨境期貨交易的重要前提,亦須解決投資者參與境外期貨交易的域外立法保護問題。基于考察與評析、比較與借鑒、立法與構建的基本思路,如何甄別和汲取適于我國跨境交易立法理念與監管規則,建立與期貨國際化路徑相適配的涉外期貨交易法律體系,對于期貨投資保護和域內外協同治理具有重要法治意義。
(一)建立跨境期貨交易整體性、多模態法律研究體系。當前美、英、德、日和新加坡等域外國家成熟期貨市場雙向敞口機制,經濟實體對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日益提增,因套期保值需求紅利和交易偏好影響,實踐中存在正規跨境與違規跨境衍生品交易則必然存在多模態法律規制問題。境外的法制體系,對相關交易的界定、違規處罰、投資者保護償付等都有嚴格的依據(20)姜哲.境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問題探討[J].證券市場導報,2019,(4):35.,對此須總結域外主要期貨市場跨境交易發展態勢,對跨境期貨交易立法、司法判例展開系統研究,這也是投資者確定專業跨境期貨交易機構,因應套保交易需求的根本基礎。
(二)梳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跨境交易法律監管規則。通過明確沿線國家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及期貨法律體系,整合三級分管自律模式抑或二級監管模式的不同立法例國家期貨交易差異(契合)立法結構,吸納并完善域外交易風險合規標準、交易服務管理規程、違規交易邊界、投資風險補償等一系列投資保護機制,為我國優化“期貨法”涉外交易投資保護創新立法依據。
(三)全面統合涉外期貨交易立法理念和投資保護機制。總結域外司法規則和實證裁判數據是深度完善涉外期貨交易路徑的根本保證,尤其國內監管機構應理性對待QDII跨境平臺、風險管理公司以及EUREX跨境交易的現實存在,如此方可充分掌握全球宏觀對沖、跨期(跨市、跨品種)套利、高頻(夜盤)交易、單邊投機等多類型交易模式,把握“品種創新、優化渠道、完善交易、有序松綁”的國際化趨勢,明確涉外期貨交易的準入與準出規則(21)唐波.《期貨法》應對涉外交易作出規定[N].期貨日報,2014-08-06(003).,盡快建立適應“走出去”的跨境交易合作保護體系。
(四)完善、優化境外期貨交易“功能監管”和“協同監管”路徑。跨境期貨交易具有跨時期、跨市場、高杠桿、高風險、市場聯動和雙向交易等特點,是國際游資做空某一類市場或資產的慣用工具(22)姜哲.境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問題探討[J].證券市場導報,2019,(4):36.,開放境外期貨交易必須把握處理好工具創新、風險防控與有效監管的關系。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立法監管已然發生變革,而我國正處于創建跨境期貨交易法律制度的最佳時點,因而在跨境監管尚無立法、跨境執法面臨不確定、執法效力較難保證情勢下,應更新樹立“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23)習總書記于2017年7月14—15日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金融安全時指出:強化監管是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則之一,要“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理念,強化以交易行為性質為判斷的功能監管,對套期保值、場外交易(OTC)、期貨投機、套利交易、外盤交易等具有系統性風險的期貨交易行為納入整體監管體系。在法律規范層面統一監管標準,在金融監管層面完善“彈性”規則,在技術層面提升“標準化能力”(24)王妍,趙杰.“金融的法律理論”視域下的“穿透式”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9,(5):92-97.,發揮“雙向交易”信息共享與職能統合,確立并完善跨境監管協調聯動長效機制。
(五)建構期貨交易主體、業務規范、風險防控和糾紛解決機制。在“期貨法”的制定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研究,其中“期貨法”的調整范圍、期貨經營的業務范圍、期貨交易場所的層次、期貨保證金的性質,以及功能監管體系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等無疑是必須明確的核心問題(25)劉少軍.我國“期貨法”制定中的主要問題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7.。尤其在國際化金融投資競爭領域,域外國家均將衍生品跨境交易視為資本開放的末端供給,亦對利益最大化需求施以最嚴苛的市場管束,如未準確厘定域外各國“市場、制度、監管”等多重立法基礎,本質上難以調處跨境期貨交易紅利與風險保護的關系,因而亟須突破不限于上述法律問題之規制,為衡平跨境投資者域外競爭優勢確立適應性法律規范。
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制度建設成為各國應對蕭條、規避風險和修復經濟的良方,有效的制度創新將為接下來的進一步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6)周雪梅.中國期貨市場的路徑依賴與軌跡創新[J].中國證券期貨,2019,(5):34-39.。我國期貨市場建設和交易起步晚,立法制度體系與域外發達國家相比仍不完備,未來“期貨法”制定或通過后亦會存在諸多爭議和完善空間,尤其新法能否及時供給跨境期貨交易監管法律需求目前無法論斷。而從金融衍生品市場開放和交易經驗來看,我國推進期貨 “走出去”戰略須完善涉外期貨交易立法理念,不能于新法頒行后使QDII、風險公司跨境交易等嘗試性開放措施“無法可依”,更不能因法無明定授權而置跨境期貨交易舉步維艱。當然,面對客觀存在的域外期貨交易和運行風險,須借力“彎道超車”,優化跨境交易監管邊界,以建構因應開放型期貨市場跨境交易的法律機制與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