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曉英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城市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2012 年11 月15 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向世界媒體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P70)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出發,又多次強調了這一重大使命和命題,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加明確地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P1)。這充分說明“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被納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事件,成為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工作追求”[3]。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也引起了國內外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熱切回應,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學藝術及歷史等學界對美好生活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度掀起了對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研究的熱潮,形成了頗為豐富和有價值的理論研究成果。本文試圖對該命題提出以來學術界的研究動態進行歸納、總結,在回顧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今后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以期為筆者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提供“問題域現狀”依據,也期望能進一步推進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新時代美好生活觀是在有力的理論支撐、特定的歷史語境、堅實的現實基礎中孕育形成的。
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生成有著較為深厚的理論來源,也有比較清晰的生成邏輯。對于美好生活觀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學術界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探討:
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的美好生活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不乏關于美好生活的熱忱向往、理論設想和制度設計。《禮記》中的《禮運》擘畫了一幅深刻且主動的大同理想和小康社會的美妙畫卷。老子設想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狀態,對于我們反思現實生活,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4]。儒家“大同世界”中“天下為公”的理念,道家“桃花源”式的人際融洽、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樣態,佛教“凈土信仰”中的精神凈化,均展示著中國古人向往美好生活的高妙設想和睿智建構[5]。但由于時代背景、社會發展程度和實踐基礎等差異,需要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進行進一步轉化和創新。
二是對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了資本統治和私有財產制約下人們的“勞動幸福”日益喪失,異化勞動在多個層面暴露無遺,由此帶來社會關系對抗加劇,人們的幸福感喪失。就如何實現美好生活,馬克思提出了擺脫資本束縛、揚棄異化勞動、建立真正的共同體的思路[6]。《共產黨宣言》肯定了資本主義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資本限度和未來可能性[7],也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提出了嶄新的思想架構[8]。馬克思的社會結構劃分理論既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撐,又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全面表達提供了社會層級結構根據,也對美好生活在物質、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更高要求的實現提供了依據[9]。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勞動是人的本質等觀點對構建幸福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0]。這些為美好生活觀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基礎。
三是對西方文化中美好生活思想的揚棄。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觀吸收和借鑒了西方文化中蘊含的一些有關理想生活、美好世界及理想政治等方面的思想[11]。如在古代社會蘇格拉底提出的有德性的生活,柏拉圖闡述的理想國中不同人的理想生活,亞里士多德論證的“至善”,阿奎那提出的“上帝之城”;近代社會以來,亞當·斯密的政府“守夜人”角色,笛卡爾的規范政治,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康德的“永久和平”,黑格爾的“理念世界”等,都從價值規范和理想目標層面對美好生活給予了大量的研究和論證,都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理論借鑒。
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論都是所處時代的產物,是從觀念上和理論上對該時代的獨到表達,因而毋庸置疑地帶有特定的歷史語境和時代根基。學界關于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生成的歷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一是美好生活的實現依賴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邏輯。有學者認為,美好生活觀的形成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從時間上看,美好生活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少數人的美好,到社會主義實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真正屬于人民的美好,美好生活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經歷了人對人的依賴階段、人對物的依賴階段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從空間來看,美好生活觀具有地理空間、生活空間和交往空間的差異[12]。有學者認為,美好生活觀生成經歷了物質欠缺下重精神激勵、到物質豐裕上精神與物質并重、進而拓展人民生活新樣態的邏輯理路[13]。
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取得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4]。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歷史上的偉大飛躍[15]。特別是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經歷了“富裕生活”“高質量生活”“人的全面發展”三個階段,美好生活的觀念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6]。
以上兩種分析各有側重,前者注重的是歷史的規律,后者側重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視域。歷史語境似乎還有更廣的拓展空間,比如從社會主義500 年甚至更久遠的社會主義“史前史”的視域說起,從來自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禮法·禮運》篇講起。
理論根植于實踐才具有強大生命力。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具有客觀的現實基礎,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代根基。新時代美好生活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歷史和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時代意味著我國的發展階段、發展方式、發展理念、發展速度、發展環境、發展地位等都發生了變化,關鍵是意味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17],“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P1)。嶄新的時代使命和挑戰,亟須新的理論來指導,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正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核心問題之一。
二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學者認為,消費經濟是理解美好生活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視野,由此入手,我們可以歸結出中國消費層次已經進入中高端的結論,主要表現為新的消費內涵、理念、方式得以涌現;消費差距不斷縮小,消費空間趨于合理,消費自信日漸提高,而這一切作為一種動力轉換,成為“美好生活”得以提出的現實條件[18]。
三是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們需要的不斷增長。“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生產實踐勞動為中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機制中產生,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關系的體現[19]。
“概念內涵的界定是理論研究的前提和基礎。”[20]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歷史背景下,不同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對美好生活的概念內涵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美好生活觀的全方位、綜合式研究奠定概念基礎。
一是基于馬克思的需要理論,將“美好生活”理解為物質、精神、政治、社會、生態等的全方位需要滿足的生活。美好生活包含物質文化生活的富裕、政治生活的公平正義、社會生活有尊嚴、精神生活需要的美好和生態需要和諧美麗[21],網絡空間的健康清朗[22]。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生活形式的更加多樣化,生活理念更加精致化,生活需求更加全方位[23]。
二是立足于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美好生活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不同時代賦予其不同的內涵。有學者通過研究美好生活的發展史認為古代社會的美好生活主要是道德完善和精神自由;近代社會的美好生活是被物化和符號化了的個人的主觀體驗的幸福生活;現代社會的美好生活成為實踐中以不斷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創造為目標的美好生活[24]。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變化進程中,實現了從個人富裕到國家富強,從單一的物質層面拓展為五大文明,從人民共創到人民共享,從價值導向到戰略布局[25]。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是人們的生活具有更高質量,個體活得更有尊嚴,人際交往中人們更受尊重,由此帶來的是人們的需求和審美體驗持續地、更好地得到滿足的過程和結果。在美好生活的關照下,人們營造和保持一種特別積極、健康、穩定而又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人們將過上一種建立在制度保障基礎上的多元化、復合型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主體品位得以不斷提升[26]。
三是奠基于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將美好生活界定為與人的生存狀態、生命本質相一致的生活。美好生活是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中所確立和確證的一種全新的善好生活,在這種生活中,生存的真、善、美得到積淀和體悟,人不斷走向對存在者的內在追求,人們在意和追求共同生活中的諸多美德[27]。它是人對整體性生命存在的關注,是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生活狀態的總稱,包含了人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統一[28];它是個人主觀體驗,也是普遍民眾對普遍而真實的權利正義的訴求,是人民從事社會實際活動所得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9]。
四是著眼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視角,認為我國社會主義矛盾的轉化促使“美好生活”與環境、民生、社會治理等領域具有緊密的關系。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美好生活呈現為一種新的樣態,包括主體樣態、發生樣態、實現樣態與外部樣態,在建設美好生活道路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實現美好生活構建的中國道路的價值引領[30]。美好生活具有人民性、時代性、品質性等特定內涵,這些內涵引領著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生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變遷和飛躍[31]。當然,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成為制約美好生活實現的瓶頸和難關,只有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經濟社會現實,全力縮小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在生產關系領域著力推行分配正義,美好生活的藍圖才會有實現的前提和基礎[32]。
五是圍繞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關系問題,認為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是有區別的。有學者認為,美好生活是對社會中大多數人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是社會整體的與持久的美好狀態,是主觀感受和客觀事實的統一,是希望達到的某種狀態,而幸福生活則是個人對當下生活的真實體驗,是個體的幸福感受,美好的不一定就是幸福的,幸福的不一定就是美好的[33]。相反,有的學者認為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人的良性的理想的生存狀態,是一種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追求內心愉悅的精神境界,是追求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之所在[34]。
六是基于美好生活的主體,認為美好生活的主體應該是一個復合結構。有學者認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創造主體與歷史主體打破了固有主體的局限,指向人民、民族與人類三個維度[34]。有學者認為,美好生活是個體和群體的統一,即美好生活既是個體或個人的美好生活,也是群體或大多數人的美好生活,個體和群體在美好生活的實現中不可偏廢[35]。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一貫將生活主體理解為“現實的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主體必然是“現實的人”,也必須是“現實的人”,這樣才不會使得美好生活的主體失之空泛[36]。
以上幾個方面雖然涉及到了美好生活內涵的主要方面,有的分析也比較深刻,不乏精彩之筆與閃光思想,但總體上看,深度有限,特別是對“美好”的時代性、階級性,相對性等問題的分析厘清存在著解剖不清,界定不準的弊端。
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之所以成為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就在于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是有助于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好生活重要論述的研究。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提出“美好生活”概念以來,到現在為止已強調和使用近八十次,其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使用了14 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軍隊國防、“一帶一路”、世界科技強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等層面,都是美好生活的適用范圍和用武之地。“美好生活”逐漸成為一個大眾日常話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是有助于推進馬克思美好生活觀的時代化、中國化。馬克思畢生追求的事業就是為實現無產階級及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旨歸[37]。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階段目標與“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相一致的,其中一以貫之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最高價值目標[38]。
三是有助于創新、發展和構建21 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美好生活理論。美好生活作為一種生活目標,是人通過當下實踐形成的一種不斷進步的生活態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歷史語境,系統研究美好生活的建構問題,對于創新和發展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特別是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活理論的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是有助于為我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踐提供方法借鑒。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為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史詩。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觀既是對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系統提升,也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現實映照和生動體現,又是現階段以及將來的奮斗目標[23]。
二是有助于厘清和解決當前制約我國美好生活建構的思路問題,化解妨礙美好生活實現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認識和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推動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這是當代重大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對美好生活進行闡述、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其在新時代的指導作用,引領人們正確理解、積極追求美好生活,推動美好生活的實現。
三是有助于為構建全球美好生活世界提供理論借鑒和參考。從全球來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視域下,系統研究中國新時代美好生活理論,著力構建美好生活的主體、途徑方法、層次和標準等,可以為構建人類美好生活世界提供可資借鑒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39]。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們的良好祝愿和現實關切。中國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給世界各國提供了社會發展方向和路徑方面的參照系和選擇項,是我們為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的中國方案[40]。
“時代意義”的研究比較泛化,“宏達敘事式”的議論較多,真正有利于美好生活引導、構建,難題破解的理論支撐與學術論述較缺乏,因此,應為研究美好生活觀的意義與追求美好生活的意義兩種不同的意義廊清論域。
實現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不僅面臨著眾多的理論困境,而且面臨著一系列的現實挑戰。學界大致圍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討論。
一是物化邏輯的規制。人們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人們把追求物質的最大滿足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把物質財富的增長等同于幸福美好生活,不擇手段地獲取物質財富的最大滿足[34]。熱心權利,沉迷常態,忽視了對美好的追求[41]。
二是精神危機的嵌入。受現代資本邏輯影響,美好精神生活的認同度錯亂、方向迷失,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導致精神虛無主義,使人們的幸福感降低,民族復興受到牽制、世界大同受到阻礙[42]。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念遭受到現代性文化觀念的沖擊,對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發生改變,人的生存與生活全面異化[43]。受網絡文化的影響,人的價值尺度模糊扭曲,市場化易使人的精神缺失,從而導致精神世界塌陷,文化西化造成人精神世界失序[44]。
三是社會公共價值的淪落。現代性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動搖和瓦解傳統生活結構,形成充滿異質性的現代性的生活結構,帶來經濟增長、制度進步、文化享受、發展效益與價值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空虛、緊張、恐懼、不確定性、異化、虛無等生存困境和問題,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疏離和異化[45]。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個人權利與公共價值逐漸分離,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日益兩分,個人生活變得離散,走向無根,社會公共價值不可避免地淪落和凋零[27]。
一是民生建設的不足。對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既定制度有效性和權威性不足,制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欠缺,對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帶來了消極影響,降低了人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度[46]。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差異化的社會整合問題,尤其是新的整合機制的形成與優化問題,日益嚴峻的生態失衡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對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人們美好生活帶來了巨大挑戰[47]。
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限制。城鄉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同社會群體收入水平的不平衡、社會公共資源配置不平衡等,不僅直接影響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需求程度,而且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精神生活是否美好以及對美好的追求。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普遍共識還沒有達成、文化發展還不夠充分、精神生產還不相適應、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利于精神生產質量品位的提升、不利于精神消費主體文化品位的提高,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生活需要[48]。
三是人類生存危機的影響。現代社會的消費過度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資本“異化”引發了人與社會關系的危機,價值觀“物化”生活方式,遮蔽美好生活的真意[49]。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消費異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異化,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影響了美好生活的實現[50]。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1](P140)研究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了解美好生活存在的現實困境,就需要進一步探索構建美好生活路徑的問題,為此,學界從思想、制度、實踐、道路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探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價值觀的重構。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堅持“文明進步性生活信念”“和諧性生活信念”“包容性生活信念”“人地共生的生態性生活信念”“正義性、境界性生活信念”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觀[45]。重構以發展作為“手段”的新的發展價值觀,矯正把發展僅作為“增長”的價值理念,實現發展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彰顯,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的追求[23]。應該堅持人類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真善美,以此處理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同時堅持經濟上富裕、法制上公正和民生上共享等人類公共價值理念[27]。應該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崇高的道德力量,運用道德力量去監督和制約人的行為,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精品,為美好生活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44]。
二是實踐方法的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勞動具有多重價值,既有為人類提供物質生活資料的“使用性價值”,又有為人類精神生活提供存在感、尊嚴感的“精神性價值”。作為使用性價值的勞動,能夠為美好生活提供“獲得感”;作為精神性價值的勞動,則為美好生活提供“存在感”和“尊嚴感”。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充分彰顯了人的本性,它使得人不斷獲得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勞動幸福可謂美好生活的核心。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干奮斗,在勞動實踐中,經濟得以發展,人民民主得以發揚,公正秩序得以構建[10]。我們在美好生活的感召下,通過勞動教育和勞動創造,必將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力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52]。我們需要運用馬克思對生活的分析方法,從現實矛盾出發,關注人的創造性實踐,實現社會扎根,增強生活的穩定性;構建社會共同體,激發生活的聚合力;追求公平正義,確立生活的規則性;超越資本邏輯,回歸生活的多向度。同時,自由時間也將成為考量人們是否達成了勞動幸福和生活美好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以創建新驅動促進自由時間生成,以變革財富觀推動自由時間內化,最終達到共享自由時間的愿景,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53]。
三是制度建設的完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法律制度、民生保障、綜合治理、生態文明等方面的重要制度保障[54]。需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社會主義的“勞動修復”[55];要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保障,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目標指引,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為必由之路,將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矛盾作為戰略關鍵[56]。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社會建設的發展方式,構建新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立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共生。
四是要堅持走中國道路。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參考價值的實現方法。破除資本邏輯的支配地位,選擇走生態社會主義的道路[50];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方位改善民生,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制衡精神文化生產的資本邏輯,才能實現美好生活的建構[57];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能夠增強人民獲得感,更加全面準確地構建美好生活建設的中國藍圖[58];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使美好生活在內容、主體、基礎、途徑、方法、層次和標準等方面更加清晰明了[39];大力發展先進經濟,關乎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充分發揮人民民主,以便為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深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美好生活就具備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切實構建公正制度,美好生活將建基于良序秩序;大力實現人地和諧,守護綠水青山,也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向度[59]。凡此種種,都有其說服力和現實性,我們需要做的,是統籌協調發展,從而為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和生態權益付出全面努力,為達到經濟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社會公正和生態公正提供多維保障[60]。
通過上述回顧、梳理與總結,可以看出,2012年以來,理論界圍繞“美好生活”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形成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其一,學者們從歷史與現實對照、理論與實踐互動的角度,對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的出場語境進行了全方位分析,較為完整地呈現了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生成的理論基礎、歷史溯源和現實基礎。其二,學者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盡管角度不一致,但正是在這些不同的理論視角的支撐下,美好生活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解釋和闡述,美好生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得以不斷完善。其三,學者們總結了新時代美好生活建設現狀并剖析制約美好生活的現實困境和挑戰,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建構路徑提供了思維方法和實踐路徑。
整體而言,學界對美好生活問題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在概念內涵闡述、系統深入論證、經典著作全面解讀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還需要學術界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美好生活的全面實現為規范坐標,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歷史語境,站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期,站在“兩個大局”的戰略機遇期,站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入、全面、系統地開展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研究。
其一,進一步廓清美好生活觀的科學內涵。內涵的界定是美好生活研究的前提性問題。盡管目前學界從不同的角度對美好生活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本質要義進行了探討,但相對來說還比較分散,缺乏全面系統的闡述。美好生活問題既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又是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呈現;既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又是馬克思主義終極目標實現的一個階段;既是個體的私己問題又是社會的公共領域問題。因此,必須在與“美好生活”與“生活”“生產”“幸福生活”“日常生活”等相似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中,進一步明晰“美好生活”的內涵;在個人的主觀體驗和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相結合中,探尋人們普遍認可的、達成最大共識的規范性的界定;必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范疇,結合時代特征,從內涵和外延的區別中厘清美好生活的概念。
其二,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研究。新時代“美好生活”是馬克思生活理論在當代中國的獨特命題,是馬克思理論時代化和中國化的突出彰顯。因此,在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研究中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對美好生活的研究離不開追本溯源。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文本分析,一方面必須系統化,遵循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軌跡,即:理想主義時期的美好生活觀、理性主義時期的美好生活觀、人本唯物主義時期的美好生活觀、歷史唯物主義創立時期的美好生活觀和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中彰顯的美好生活觀幾個階段中對美好生活思想的梳理,還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概括和提煉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精神實質,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美好生活概念的核心內涵,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理解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必須全面、系統、準確梳理馬克思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原初語境,積極開展與西方生活理論的對話,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深刻反思當代美好生活建設和發展領域的問題譜系,探索馬克思美好生活理論中國化、當代化的出場路徑。
其三,進一步拓寬美好生活觀的研究視野。為此,必須增強理論研究的廣度和學理研究的深度,使得新時代美好生活思想成為一個理論豐厚、內容廣泛、體系完整、結構科學的體系。因此,對美好生活的研究,一方面要拓展理論視域。要將美好生活思想的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思想發展史和世界思想發展史的視域中進行研究,具體而言,必須應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理論資源,考察中國思想史上眾多生活思想的歷史資源,借鑒世界思想史上的關于生活論述的思想資源,進而增強這一思想研究的理論厚度和理論廣度。另一方面應該多學科交叉視角去研究。美好生活涉及的領域廣泛,而目前大部分只在自己的學科領域中進行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應該從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開展研究,充分彰顯這一理論的意義和價值。
其四,進一步增強研究的系統性。新時代美好生活觀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主題、初心本色和重要命題。因此,應該將美好生活觀置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對其進行內容研究和理論闡釋,探究新時代美好生活觀與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美好生活理論的關系問題等等。具體而言,要進一步思考美好生活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理論地位問題,美好生活觀與新發展理念的關系問題,美好生活觀與民主、公平、正義等的一致問題,美好生活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與國家發展等之間深層次的理論關聯問題。同時,美好生活觀不僅僅是宏觀的社會生活的描述,對其研究一定還要系統探究如下問題:美好生活觀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美好生活觀的理論基礎是什么?美好生活觀的時代意義何在?美好生活觀具有何種現實狀況?美好生活觀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能否得到論證?美好生活觀的實現路徑是什么?等等。只有將以上問題納入一個思想鏈條中進行整體思考,才有望將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