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學與文化人類學的復合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高小巖 阿米尼古麗·阿不力提甫 全美英 祁進玉
(1.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100029;2.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 北京 100097;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北京 100081)
13 世紀,蒙古人在歐亞大陸掀起了征服風暴。強大的騎兵沖鋒能力和最新的攻城器械如投石機、破城槌等,成吉思汗用奪取城市所需的圍城武器補充了他那舉世無雙的軍隊[1],建立了人類史上最大的被占領領土[2](P691)。對蒙古人在東亞崛起的背景[3],既有歸因于地緣政治變動背景下,成吉思汗作為軍事領導者的能力,也有人解釋為游牧民族的文化類型使然,還有人認為“中世紀暖期”是引發牧民生存理性擴張的“歷史關節點”[4]。全球變暖的最后爆發使蒙古人從亞北極的默默無聞者上升為世界征服者[5](P159)。也有人推測,亞洲和歐洲一樣,經歷了一個小的冰河期[6],無論何種原因,策源于蒙古高原的沖擊波向四周擴展,“東從日本海、東海開始,西至黑海、幼發拉底河、波斯灣,包括東亞、北亞、中亞、西亞、東歐幾乎所有大陸地區都在掌控之下”[7]。蒙古帝國疆域如此遼闊,以至于日本武士和日耳曼騎士在不知對方存在的情況下,實際各自在與同一個敵人作戰[8]。100 萬蒙古人控制了舊世界的三分之二[9]。蒙古擴張給被征服民族和征服者本身也帶來了許多變化[10],域內沒有國家能夠置身于外。盡管日本周邊海域與歐亞大陸有地理分隔,但其歷史文化與亞洲其他國家有密切關系。忽必烈的艦隊在1274 年和1281 年對日本侵略未遂,對日本也產生重大影響[11],稱為モンゴル襲來(蒙古襲來),不僅是作為界標性歷史,而且是深入記憶深處的集體意識而存在。
1274 年和1281 年蒙古進攻日本是忽必烈在高麗臣服成為藩屬后為征服日本的重大軍事努力。蒙古、朝鮮和中國軍隊,尤其是第二次入侵的艦隊規模更大,朝鮮以及中國南部的海員和船只都參與了,登陸地在靠近韓國的日本島嶼與九州西北海岸[12]。盡管最終失敗,但遠征絕無僅有的龐大規模、充滿戲劇性的猝然終結以及對東亞后世的微妙與深遠影響,成為歷史關注的的焦點。在日本歷史上被列為國家事件。日本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風暴,蒙古艦隊在海上兩次損失了高達75%的兵力和補給[13]。其他原因包括東征軍對日本環境缺乏了解、蒙元軍不善水戰、內部矛盾重重、將帥指揮不當以及中朝民眾的厭戰情緒與反抗等。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奇故事:“神風”曾兩度施威摧毀忽必烈(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孫子)的船艦[14],將日本從忽必烈入侵中解救出來[15]。當然,突遇臺風導致失敗是主要原因,也有偶然性,但完全歸咎于此,顯然不科學[16],以偏概全的簡單化、絕對化傾向會導致對如此復雜事件的結論完全失真。
忽必烈派大軍跨海進攻日本,第一次是公元1274 年,即蒙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日本史稱”文永之役”。第二次發生于公元1281 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日本史稱“弘安之役”。此時是南宋滅亡后的第三年[17]。此戰是亞洲大陸國家向島國大規模用兵,距離、人數與跨海作戰難度在冷兵器時代罕見的一次戰役,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登陸。
忽必烈奪取蒙古大汗寶座后,一方面用“行漢法”來緩和國內民族矛盾,又想在外部世界面前確立起霸主地位[18],希望建立由蒙古人主導的天下秩序。他理想中的的政治圖景是不僅要成為蒙古與中原之主,而且要成為包括南宋、高麗、日本、越南等四周土地的支配者,即為天下主,高麗以弱抗強后還是不得不求和蒙古以保全其國[19](P47)。蒙古人在朝鮮半島建立征東行省,在征服朝鮮及進攻南宋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基礎上[20],日本被提上議事日程,基于如下考慮:第一,切斷南宋與日本的聯系以一一擊破。中日自遣唐使外交到因新羅、百濟交兵后入低谷,到宋金時又迎來高潮,日本從對宋貿易中獲益頗多,平清盛曾將對宋貿易作為政策基軸,忽必烈對日宋間聯系深感憂慮,擔心日宋互為犄角對抗蒙古。第二,與忽必烈建立個人權威有關,他迫切需要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海都的權力斗爭中,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支持阿里不哥,只有伊利汗國的旭烈兀(托雷第六子、蒙哥的六弟)支持忽必烈。術赤系諸王、察合臺系諸王在忽必烈與海都間,也選擇支持海都。中統元年(1260)到五年,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進行了長達4 年的戰爭,從雙方力量看,誰都沒有取勝把握,但忽必烈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支持,加上他的政治智慧,終于戰勝了對手[21]。庫利爾臺,蒙古語聚會之意,蒙古諸汗即位,須經庫利爾臺會議通過[22]。1260 年忽必烈被推為大汗的庫利爾臺大會,大部分蒙古貴族沒有出席,因此他當選并不被多數人認可。因此忽必烈急于通過戰功與實力來震懾壓服諸王,他已在對宋戰爭中屢立奇功,如果在對日遠征中建功立業,對樹立威信至關重要。第三,由于蒙古頻繁用兵,軍費耗資巨大,需要占領新的地區來獲取財物。日本盛產白銀、硫磺等戰略物質,控制日本可以滿足蒙古統治層對奢侈品與財富的需求,紓解連年用兵造成的財政虧空,而且,日本常年供給南宋硫磺造火器使蒙軍損失慘重,因此在對宋戰事漸入尾聲、兵力能騰挪的情況下,忽必烈便一邊派使臣詔諭日本,一邊在朝鮮半島距日本最近的的地方另作準備。高麗在蒙古疆域最東側,最接近日本,自然而然把一些關聯事項委托高麗代辦[23]。高麗北有蒙古、南有倭寇,很難置身于外。高麗元宗由于害怕蒙古軍進入高麗及日本“倭寇”入侵便反對元朝與日本交往。而其后的高麗忠烈王為了鞏固王位、鏟除“倭寇”,極力迎合元朝發動對日本的戰爭[24]。1266 年至1273 年間,忽必烈以高麗人為向導五次派使臣持詔書到日本,但始終未得到日本回應[25]。因為日本將南宋視為中華正朔,將蒙元視為夷狄,對蒙元多次遣使置之不理。
實際上,在蒙古使臣來日本前,執政的鐮倉幕府已從各種渠道了解蒙古,預感到蒙古在降服高麗、南宋之后,不可能放過日本。日本情報來源大多來自南宋。而南宋受到蒙古攻掠,對蒙古抱有憎恨的態度[26]。日本孤懸大海,歷史上從未面臨過外部威脅,雖然對蒙古兵鋒有所耳聞,但是作為一個島國,在退無可退時只能背水一戰,對可能來襲的九州方向上,武士和御家人作戰訓練就是以應對蒙古入侵展開的。其實,忽必烈對高麗、日本關系,一方面采取蒙古人傳統的高壓政策,另一方面也運用漢人儒家的天下秩序觀來規范與上述二者的關系[27]。蒙古國書即為明證,曰“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聯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聯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族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己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于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聯志,冀自今以往,問結好,相親睦。且圣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28]。國書副本現藏于奈良東大寺,雖然前半部分言辭懇切,然而,并未讓鐮倉幕府執權、時年不滿30 歲的北條時宗感到被平等對待,日本為了維護它的獨立地位,不愿被納入以蒙元為中心的秩序體系中。文化人類學察覺到不同文化環境下對行為的理解差異,日語文化環境里特別注重恭敬與禮節,忽必烈的國書在日本人看來帶有脅迫意味,尤其文末“以至用兵,孰所好。王其圖之”的措辭,北條時宗覺得是明顯恫嚇與最后通牒,他旋即下令九州各大名回駐地整軍備戰,九州防線西移增固靠近中國方向的沿海防線,還組織多場禪僧法會為前線日軍祈愿。蒙古屢次遣使都被北條時宗拒之門外,多次外交渠道招撫日本杳無音訊,忽必烈逐漸失去耐心,傾向于采取軍事手段迫使日本屈服。
日本對蒙古人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但是征日必須通過海軍跨海作戰[29]。從中國到日本列島距離遙遠,海洋情況復雜,歷史上來往的船只經常遭遇不測,按當時的航海條件,運送大規模軍隊有很大風險,只有在朝鮮半島南部距離日本最近的地方出發,才使作戰有一定可能性與操作性。蒙古人將征東行省設在高麗,就是基于以高麗為跳板圖取日本的考慮。但是高麗國小地狹,經歷與蒙古的戰爭長達幾十年,民力幾近枯竭,蒙古軍在高麗人馬糧草得不到補給,轉戰日本可能是對外解決部隊補給的潛在途徑。從高麗的角度看,由于高麗常受倭寇侵擾,高麗人也希望借助蒙古軍隊,一舉消除對半島安全的威脅,同時也把蒙古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日本,減輕高麗的負擔。其實,高麗一直很忌憚蒙古人影響高麗的獨立,或明或暗的抵抗從來沒停止過。從1231 年到1273 年,蒙古先后九次征討高麗。高麗高宗避居江華島,就是看到當時蒙古沒有水軍,打算長期抵抗,但是,1258 年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被殺,至元六年(1269),林衍擅自廢立高麗元宗,元朝趁機干涉,改變了高麗政局,1273 年元朝與高麗聯軍平定三別抄叛亂,占領濟州島,高麗最后的反蒙勢力失敗,同年高麗世子愖與忽必烈之女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在大都完婚[30]。世子王愖是為高麗忠烈王,高麗元宗王禃之子,忽必烈與高麗的政治聯姻在此時確定,從而決定了元朝與高麗關系的格局[31](P45)。高麗君主即位前,必須到元大都長大成人后,方可回國繼承王位,至此,高麗徹底成為從屬于蒙古的屬國。
1265 年,忽必烈“以高麗人趙彝等言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32](P4675),至元三年(1266 年)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高麗向導將蒙古使臣引至巨濟島便返回,未能到達日本。次年六月,忽必烈再派里德等出使日本,嚴令高麗務必將使臣護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等代替蒙古使節傳書,鐮倉幕府拒不答復元朝國書,潘阜等人不得不無功而返。至元五年(1268 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人出使日本,元使到達對馬島,仍被拒之門外。至元八年(1271 年)和至元九年(1272 年),忽必烈又兩次派秘書監趙良弼出使,均滯于日本太宰府,未能進入京都。五次通使不成,忽必烈考慮使用武力[33],下令在半島修造戰船,高麗忠烈王派出熟悉日本近海的水手與水軍為向導,配合蒙古人作戰。組成由征東行省平章政事蒙古人忻都為主帥,漢人劉復亨,高麗人洪茶丘、金方慶為副帥的軍隊,人數約3 萬,戰船900 多艘,于1274 年(蒙古帝國至元十一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10 月3 日由高麗合浦(今韓國馬山)出發,向日本九州進發。承擔作戰任務的元軍多數由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和北方漢人組成,航行中風大浪高,首先到了距離朝鮮半島最近、日本本土最遠的對馬島,蒙麗聯軍殺守護代宗助國80 余騎、平經高100 余騎;鄰近的壹岐島守備也較薄弱,守護代宗景隆被殺,當地留傳“太刀洗川”,即蒙古軍在當地河流里清洗刀劍血跡。10月中旬,元軍艦船在北九州博多灣沿海出現,全殲肥前國守護松浦一族,幕府派出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竹崎季長等率十萬御敵。由于北九州今津一帶海灘狹小,不利于大部隊展開,離太宰府太遠,島岸上以丘陵、灌木、山地、森林為主,只能主要依托步兵和小規模騎兵,加之蒙古人、高麗人對地形不熟和對日軍布防不明,并未全軍深入。日本武士在國內戰爭中擅長單騎決斗,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兵力,對擅長集團沖擊的蒙古軍不知如何應對。元軍兵分二路,西攻百道元,東攻博多箱崎,東面突破后再返回百道元前后夾擊日軍主力,擊潰藤原經資率5000 騎。蒙古人以密集箭陣、火炮齊發和包圍殲滅消解了日軍武士的單兵戰術,蒙古人從中亞引進的“回回炮”和轟天雷威力巨大,遠程給予日軍陣地致命打擊,肥后國武士全部戰死,迫使日軍不斷集合九州各處軍隊并從本州與四國調兵增援。由于日軍兵力占優,九州山大溝深,蒙古軍不擅長山地作戰,為避免在山林被圍殲,并不急于深入九州腹地,而是天黑就回船上過夜。日軍常偷襲蒙元軍大船,或以蛙人摸黑登船,令元軍防不勝防。
日軍由“御家人”(武士)以及九州民兵組成,基于戰局關系存亡,日本人從來日的南宋禪僧處聽說蒙古軍殘暴,對抵抗的對手一律處死,已有拼死的心理準備。武士普遍信禪,看淡生死,紛紛主動請戰,頑強抵抗使蒙古軍推進艱難,也不敢輕敵冒進。從武器裝備看,蒙古軍的優勢是弓矢和火器,蒙古弓比日軍長弓射程遠、威力大,而且還有火器掩護,投石機、破城槌威力強大。從福岡博物館收藏的的蒙軍武器文物顯示,“轟天雷”里裝滿金屬片與碎陶瓷,在半空爆炸殺傷巨大,日軍從未見過12 世紀發明于中國的火器[34],戰馬驚恐不安,跳躍打轉。元矢有毒,中箭者人馬俱亡,蒙古軍以密集箭陣、火器并發時,日軍還沒見到蒙古軍便已殞命。蒙古軍對付日本武士,講求數人圍殲戰術,長短兵器齊上,插入武士鎧甲縫隙,但在單兵對決時,蒙古軍優勢并不明顯。鐮倉武士是世襲、不事生產的職業軍人階層,從小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弓馬嫻熟并不遜于蒙古軍,日軍騎射“流鏑馬”使蒙元軍防不勝防。武士裝備重裝大鎧的箱式盔甲,帶有層壓皮革鱗片、大墊肩和護頸[35],比側重機動性的元軍鎧甲防護好,雙方一旦距離遠的時候蒙古弓就很難射穿。日軍的薙刀、長槍是應對騎戰的利器,步戰時揮舞鋒利輕便的太刀如飛,而蒙古軍的優勢馬刀在灘涂沼澤泥濘作戰、騎兵無法施展的情況下,很難發揮出高速沖擊的最大殺傷效果,蒙元軍只能依托回回炮火器遠攻、女真契丹箭陣掩護、漢人與高麗步兵搶灘、蒙古騎兵有限沖擊的戰術。日軍鍛刀工藝精良,有蒙古兵白刃戰中被對方刀劈斷的記載。戰斗殘酷激烈,金方慶率高麗軍奮勇苦戰,十月二十日的戰斗中,劉復亨中少貳景資流矢負傷,忻都被迫撤退。蒙元軍雖然在太宰府等地一度突破,但是始終未能使日軍沿線陣地全線崩潰。適逢多雨季節,博多灣灘涂泥濘復雜,森林丘陵密布,缺乏開闊地,蒙元軍大兵團騎兵戰術難以在狹小環境施展。日本沿海數十里堅壁清野,使蒙元軍前鋒深入后找不到淡水與糧食,建立不了據點楔入內地,各處蒙元軍處于相互隔離、各自為戰的狀態,無法將據點串聯向前推進。加之久攻不克,水土不服,食物短缺,還不斷受到日軍侵擾,疲憊不堪,戰斗與非戰斗減員并發,蒙元軍逐漸軍心動搖。由于元軍進攻兵力有限,無法及時得到兵員物質補給,日軍也沒有徹底驅逐蒙古艦隊的兵力與辦法,因此雙方時戰時停,隨著戰事呈膠著狀態,從各地增援九州前線的日軍越來越多,由于戰場遠離本土,距離較近的高麗為趕造戰船,資源也近枯竭,蒙古軍無法像在大陸上源源不斷得到兵力物資補給,最致命的是蒙古軍的箭矢彈藥與糧食用盡。在日趨對蒙古軍不利的情勢下,金方慶提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忻都估計現有兵力不足以占領九州。由于出征倉促,只夠三個月的糧食即將吃完,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再圖進取。正當忻都舉棋不定的關頭,時逢夏秋之際日本海沿岸臺風高發季節,蒙元軍卻無察覺、毫無預案,結果夜遇特大臺風暴雨,船艦觸礁或相互碰撞損失殆盡,包括高麗將領金侁在內的官兵大半落海溺斃,忻都等將領倉皇遁海逃向高麗。日軍在蒙元軍艦隊遭遇臺風后乘勢進攻。一月后蒙元軍抵達合浦后清點,30000 人只剩13500 人,第一次征日戰爭遂告失敗。
文永之役后,由于害怕追責,將領并未及時將戰役情況如實告知忽必烈,直到數年后忽必烈才意識到作戰未能使日本臣服,打算再次爭取以和平方式達到“通和”“通好”的目的。至元十二年(1275 年)二月,任命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為宣諭日本使。杜世忠等人于三月十七日到達高麗,然后由高麗使徐贊等陪同前往日本[36]。四月十五日,杜世忠等人抵日本,中途被長門守護逮捕,押送太宰府。八月到達鐮倉,九月北條時宗下令將元朝使節團一行五人全部處斬,元使遇害的消息直到四年后的至元十二年(1279 年)才被高麗水手帶回傳開,成為了第二次元日戰爭弘安之役的導火索。北條時宗同時下令緊急修葺被毀的防御工事,1275 年2 月,制定了九國輪番防御蒙古的軍役,形成了四季輪番分擔軍役的制度。1276 年3 月,又命在博多灣沿岸,東起香椎、西至今津約20 公里長,修筑高約2—3 米、底部寬幅為3 米的防御工事——石頭堡壘,這些堡壘被稱為“元寇堡壘”。日本將元軍登陸過的北九州沿海一線的城墻加厚加高一倍,為以后更激烈戰斗做準備[37]。通信使被殺,蒙元軍在1281 年再次集結兵力向日本出發。這次兵分兩路,東路軍依然還是由忻都、洪茶丘、金方慶帶領的蒙古軍與高麗軍共約50000 人,增加了從浙江慶元出發的江南軍95000 人,此時南宋已亡,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率領,江南軍的目的除了戰斗,還有長期屯田的任務。兩軍相約七月在九州外海會師。東路軍從高麗合浦出發路程近,先期抵達,江南軍人多船多,分幾撥出發,先走的快抵達了,后走的才出發,就這樣前后耗費了幾個月,兩支軍隊才匯集起來。但是這次面臨的是無法找到登陸點的問題,因為日軍為了防備蒙古人再次入侵,已將北九州博多灣一帶的石墻和堡壘加固加高到三米左右,形成45 公里長的石墻,而且將原駐扎在鐮倉的主力軍隊和四國的御家人紛紛調遣到九州,與九州軍隊一起沿線分段布防。日軍逐漸適應了蒙元軍的戰法,彌補了文永之役九州兵力不足和準備倉促的短板,當然此次蒙元軍的數量與規模也遠大于上次,如果說上次臺風幫了大忙,蒙元軍退兵結果多少超出日軍預期,這次日軍已經認真備戰了七年時間,準備再次與蒙元軍決戰,弘安之役注定是一場從規模到激烈程度都要超出文永之役的艱苦戰役。東路軍和江南軍會合后,本準備即刻登陸發起攻擊,但是沿線吃水淺,大型船舶無法靠岸,而且海岸線曲折,沒有足夠適合大集團軍登陸的地形,日軍沿線都筑起高大穩固的石墻防線和密集岸防工事,蒙元軍一時找不到適合靠岸登陸作戰的理想地點,因此除部分轉攻志賀島、鷹島以圖太宰府,艦隊主力始終在沿海巡弋。禍不單行,八月初一再次遇到了日本海沿岸夏秋季節高發的強烈臺風,這場風暴持續了整整四天四夜,因為蒙古人對海洋作戰的顛簸飄蕩很不適應,大部分將士們暈船嘔吐,因此忻都采納了高麗人的建議,將元軍大船用鎖鏈連接以防飄蕩,但是在連續數日、空前猛烈的強臺風攻擊下,木制船艦間相互持續撞擊,導致多數船艦瓦解被毀,蒙元軍被溺死無數,只有用小船在鷹島登陸的少部分人馬幸免于難。范文虎不顧部下死活,首先坐船向高麗方向逃遁,但是此時島上還剩近十萬群龍無首的蒙元軍無路可退,如果有統一指揮與行動,尚可為戰自保,但由于幾乎所有蒙元軍高級將領棄部眾乘船脫逃,留守將士里只有百夫長臨時指揮,準備帶領眾人伐木作舟,起先蟄伏觀望的日軍此時再也不給蒙元軍機會,待退路被斷的蒙元軍無水無糧、疲憊不堪時,日軍從四面八方殺出包抄,日軍還將糞尿煮沸后拋向元軍戰船,產生大量的氨導致元軍睜不開眼睛[38]。此戰蒙元軍殘部不是被殲,就是被俘,鷹島(現長崎縣松浦市)居民至今還有把當地稱為首崎的說法,因為戰后發現了不少首級骸骨,居民把附近海域稱為“血海”,可見當時戰爭慘烈。日軍將俘虜區分為蒙古人、高麗人和漢人。日軍認為,元軍里蒙古軍主要承擔作戰,高麗軍作為蒙古軍的幫兇,北方漢軍也是輔助蒙古軍的,都被處死。對于承擔屯田任務的原南宋部隊的新附軍則是被蒙古人驅使脅迫的,因此赦免不殺,除了遣返幾個人回大陸報信,其余則留在日本作為部落民世代為奴。至此,1284 年的征日之戰(弘安之役)又告失敗。幸存的人漂流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取道高麗回國,將全軍覆沒的噩耗帶給忽必烈。
外交斡旋管控危機失靈導致雙邊關系嚴重倒退,外溢升級直到釀成兵禍。為了打通對日邦交,忽必烈先后遣使五次,派黑的、殷弘、趙良弼、杜世忠、何文著使日。黑的、殷弘在巨濟島聽高麗信使宋君斐說去日海路艱險,遂半途而返;趙良弼不得接見,長期滯留館舍,遞送的國使文書激怒了敏感的北條時宗;第六次派出杜世忠、何文著等人組成的五人國使團竟被北條時宗全部處決。外交層面的溝通斡旋沒有起到作用,一方面可能與與忽必烈居高臨下的語氣與急躁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北條時宗當時才二十幾歲,年輕氣盛,而且與當時日本排外偏執敵視外界的政治氛圍不無關系,身處封閉環境的個體,會對異質事物產生本能的過激反應。雙方統治者都覺得有被對方冒犯的羞恥感,想通過還以顏色來挽回尊嚴,從而事態惡化,不可逆地滑向戰爭。
首先,從戰略管理學的角度,需要指出的是為完成戰略目標而實施的戰術是否得當的問題。對蒙古人來說,跨海作戰缺乏經驗,蒙元軍的優勢是陸地的騎兵作戰,借助大集團數量和騎兵沖擊速度來摧跨對方。然而,進攻日本跨海作戰,限制了這種優勢的發揮。蒙元軍被迫放棄優勢而改打自身并不擅長的海戰,蒙元軍犯了兵家大忌。蒙元軍對九州海岸、洋流、暗礁等水文情況不熟悉必須依賴高麗向導和水手;在海上顛簸數十日,肉食和奶食變質,水土不服、食物短缺、嘔吐和疾疫造成蒙元軍非戰斗減員;狹窄、陡峭、泥濘、復雜的海灣地形使蒙元軍無法施展集團騎兵戰術,撕開日軍防線;海上起伏不定制約了回回炮和轟天雷等火器及蒙古強弓的準確度和威力,使蒙元軍無法多點并進、步步為營,突破日軍防御圈。如此大規模的跨海作戰,后勤補給最為關鍵,但蒙元軍始終未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高麗忠肅王迎合蒙古用兵,但是民間普遍彌漫反元情緒,因此陽奉陰違、敷衍推諉蒙古人的命令。同時,經過數十年蒙麗戰爭和征東行省的征調,高麗地小國貧,民力枯竭,從高麗征集的物資難以補充日本戰場消耗,從中國大陸又太遠難以及時補給前線。最佳方案是在當地獲得補給以戰養戰,可是由于蒙元軍除了幾次深入太宰府外,并未在九州開辟出足以支撐長期戰爭的穩定基地。由于蒙元軍給養不足,只能通過速勝來實現補給,以戰養戰,越往后拖越對蒙元軍不利,這就要有雷霆萬鈞、絕對壓倒性優勢才能做到。但是兩次戰役中,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并不懸殊,蒙元軍并無絕對優勢,后勤不濟導致后勁不足。1274 年文永之役中,蒙元軍的弓箭、彈藥告顰,陷入絕境。對跨海作戰的不可預知風險完全沒有預案,將數十萬計的軍士性命置于險境,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眾所周知,中國東南沿海、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在每年夏秋之際的副熱帶高壓影響下,一向是臺風高發季節,這對千百年來沿海地區居民來說,幾乎人人皆知,每逢感知到臺風臨近,所有漁船都要休漁進港,居民也會內遷,即便做到萬全準備,每年還是會因為臺風勢猛造成大量生命財產損失。熱帶氣旋傾向于在拉尼娜型階段襲擊中國南部沿海,而厄爾尼諾型階段則導致熱帶氣旋北上朝鮮半島和日本。忽必烈兩次在厄爾尼諾階段入侵日本,就是遭遇到強烈的熱帶氣旋[39]。忽必烈征發如此大兵力跨海作戰,即便蒙元軍統帥忻都對此安全隱患意識不到,軍內熟悉九州氣候的高麗將領不可能不知情;即使第一次不了解臺風遭此重創之后,第二次怎么又重蹈覆轍呢?難道是視而不見,或者抱著僥幸心理,或者即便意識到,也沒有任何方法或預案應對,只能祈盼作戰順利盡速上岸以避險。結果全軍未能及時撤到內陸或深海規避觸礁,臺風巨浪接踵而至,晝夜不休,伴著狂風暴雨與閃電雷鳴,船艦相互撞擊或觸礁散架,全軍大多溺死。此外,蒙元軍指揮混亂,內部失和,在久攻不克、戰事膠著的情況下軍心不穩,士氣低落,也是失利的一大原因。蒙元軍將領洪茶丘和金善慶素來有隙,在冒險一戰還是撤退自保的選擇上,忻都和金善慶也有分歧,指揮層在需要當機立斷時猶豫糾結,應對乏術,貽誤戰機。軍內除了蒙古人,還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色目人等,是被綁上戰車的原金國、西夏、中亞等各地軍隊,語言與民風不通,民族隔閡重,導致協調指揮難度大,尤其被征發的高麗人、原南宋軍抵抗蒙元軍數十年,作為新附軍,內心不愿為蒙古人在異域賣命。
其次,需要思考的是戰爭性質和戰爭目的如何影響博弈結果。蒙古人攻日屬于入侵性質的戰爭,經歷了源平合戰不久,日本國內政局動蕩不穩,鐮倉幕府面臨各地對其權威的挑戰,將軍唯康親王的權力掌握在幕府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手中,文永之役時的北條時宗年僅二十多歲,對如何應對國內局面并無經驗與把握,結果蒙古入侵立即激起了日本全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間接幫助北條時宗促成其夢寐以求的國內團結局面。北條時宗順勢利用“元寇襲來”的名義打擊異己,號令各方,鞏固統治,刺激民族情緒。同時,禪宗東傳鞏固了幕府的統治地位,協調了朝廷與幕府間的關系[40]。在蒙古軍步步緊逼、南宋政權危如累卵的形勢下,許多南宋禪僧東渡日本,如兀庵普寧、泉古澗、大休正念、西磵子曇、無學祖元等,他們在傳播宋朝文化、鞏固日本武家地位、建立武家倫理及武家文化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41](P59)。日本從宋僧口中得知蒙古軍嗜殺,加上蒙古軍登陸對馬、壹岐后島民遠遁避禍,九州軍民守家衛國的正義感與使命感激發出超常戰斗力。除了弓箭與火器壓制日軍外,蒙古軍與日軍短兵相接時并未占到便宜?!懊晒乓u來”敘事者對“神風”進行了種種文學性描繪,武士多被選擇性忽視,即使出現英勇個體也被設定為神賜子。此現象是武士在與神官僧侶的軍功爭奪中失利這一結果的體現[42]。1260 年和蒙古軍交手的埃及馬穆魯克軍隊傳說只要遏制住蒙古軍集體戰術就能贏[43],他們就在巴勒斯坦擊敗過蒙古人[44]。由于日軍武士階層世襲作戰,從小接受嚴酷訓練,弓馬精湛超常人。此時禪宗中的臨濟宗和曹洞宗先后由宋傳入日本,作為社會中堅的武士階層爭相皈依,禪宗為武士提供了信仰支持,塑造了武士階層的精神世界[45],武士信佛參禪,悍不畏死,以臨戰脫逃為恥,視戰死沙場為歸宿[46]。日軍初遇蒙元軍時常單騎沖陣,但是這種戰術犧牲慘重,日軍后期不得不調整戰術,但是武士帶頭不惜命帶動了九州軍民,使蒙元軍短期懾服日本的預期化為泡影,只能在沿海長期對峙僵持。歸根來講,無論是文永之役還是弘安之役,對鐮倉幕府統治者來講,是保衛政權的戰爭,對日本軍民來講,是涉及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戰爭,保家衛國所能激發出來的正義感與精神戰力,是超出作為忽必烈對外計劃的征日戰爭所能動員的力量的。元軍部署失當、人民存在厭戰心理、元朝對日本東征的非正義性則成為元朝東征日本失敗的主觀因素[47],造成蒙元軍陷入進退兩難的、無法全身而退的囚徒困境中。
再次,用于遠征日本的艦船可能存在致命的設計缺陷,而這僅僅是引爆失敗的導火索,缺失最壞結果的規避方案則是無法饒恕的失誤。據日本學者從博多灣海底打撈發現的蒙元戰艦殘骸看,長度超20 米,但多是適合內河航運的平層結構,而非適合遠洋作戰航運的龍骨減壓結構,而且木材質量差,鉚釘不牢,內河船只比遠洋船只脆弱得多,海船在超強臺風下都難以保證完好,更遑論河船了。日本學者井上清曾提出,“強制的高麗人和漢人建造的船只很不堅固,陸戰無敵的蒙古軍在海戰方面不得不依靠對元朝懷有著怨恨的宋朝降將的指揮”[48](P180)。如果這一證據與假設成立,難怪蒙古艦隊除個別巨艦外幾乎寸板不留。問題是如何能讓如此多內河船只濫竽充數出海呢?一說是忽必烈征日心切,一再下令催促并嚴懲誤工,導致高麗與南宋只好湊數對付。一說是高麗和南宋督造與工匠對蒙古也有不滿,而對船艦性能與海戰了解不多的蒙古軍絲毫察覺不到潛患終釀大禍。
最后,跨海遠征究竟是依靠幾次突襲就可成功還是需要持久戰,是決策者進行如此規模的人力組織前必須深思熟慮的重大問題。兩戰日本失利,忽必烈并不甘心,還準備第三次東征,但是由于安南戰事吃緊而作罷,其實,蒙元軍征討日本不利,征討其他政權就順利嗎? 回溯蒙古征戰史發現,蒙古滅金從1211 年至1234 年花了23 年,滅西夏從1205 年到1227 年花了22 年,滅花剌子模用了前后三年的時間,滅大理損失蒙元軍數十萬,滅南宋用時最久,共花費40 多年,從1231 到1273年,九次出兵高麗才使其臣服。鐮倉日本的國力、人口規模與發展水平并不比前述各政權遜色多少,從軍事防御角度看,在地理位置與地形環境還更有優勢,因此通過一兩次遠征就將其征服,顯然不太切合實際。唯一可能的就是在九州取得穩固據點和補養基地,從關門海峽上徹底切斷本州與九州,封鎖豐予海峽和豐后水道由四國向九州增兵路線,并源源不斷從大陸通過朝鮮半島向日本輸送兵源,等待占據整個九州后,以九州為支點,再向東取京阪和本州各藩,才有可能完成計劃。蒙元遠征連在九州取得據點的第一步都沒做到,更遑論后續步驟了。
歸根結底,勞師遠征、揚短避長,后勤不濟,急于求成、預案不足等問題,忽必烈跨海征日觸犯了戰略管理學與軍事上若干大忌,因此失利是大概率事件。近800 年前的昔日古戰場,現福岡市博多區已建立元寇歷史資料館供人參觀,展品有蒙古皮質甲胄、頭盔和佩刀,以及時人作的元寇襲來圖卷?!睹晒乓u來繪詞》是戰后受封賞的竹崎季長完成于1293 年2 月9 日的長卷畫冊。其描繪的元朝軍隊的戰船、陣容、服飾、兵器、發髻、旗幟等,對元日關系研究,以及元代的造船、戰術,蒙古的服飾、習俗、文化等方面研究都提供了珍貴資料[49]。由朝日新聞社舉辦的“元軍展”,1981 年9 月17 日—22日曾在福岡市大丸屋展出。展出了海底考古發掘的元朝軍隊遺物,連同過去已發掘的元軍文物共一百余件[50],這些實物無一不在論證這一切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
忽必烈跨海征日,形塑了東亞其后幾百年的走向,驗證其不僅是單純軍事意義上的一次大型戰役,從文化人類學講,有類似于撬起歷史余波的聯動效應。弘安之役后僅三年,鐮倉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病故,享壽僅33 歲。因為是國內自衛戰爭,無力封賞對元作戰有功的武士,造成御家人制度動搖。由于抵抗的是外敵,沒有得到新的土地和財富,使御家人蒙受沉重的軍事和經濟負擔,御家人為了彌補損失,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加劇了領主、地頭、農民間的矛盾。北條時宗還利用抗元戰爭將嫡系親屬派往各地,到鐮倉末期,北條氏占全國守護的人數已占到50%,使幕府和地方守護的矛盾激化??乖獞馉幹杏捎跀U軍需要,幕府招募了大量御家人的庶子參軍,打破了由御家人嫡長子組成軍事單位的制度,使幕府軍事編制發生根本變化,幕府維持統治穩定的重要基礎發生了動搖[51],導致鐮倉幕府于1330 年垮臺[52]。
忽必烈征日受挫后,急于通過另一場勝利來鞏固統治,但是吊詭的是,跨海征日失利幾乎成為走下坡路的轉折點,此后對越南用兵也事與愿違,對印尼爪哇勞師遠征也折戟沉沙,蒙古人對外擴張被一定程度上遏制。忽必烈兩次征日失敗后,并未打消第三次征日的念頭。1282 年元朝計劃第三次征日。1284 年和1292 年忽必烈再派使臣詔諭日本,也未得到日本回應。1294 年忽必烈去世,第三次征日計劃中止。成宗鐵穆耳繼位后,以歸降元朝的南宋禪僧為使臣詔諭日本[53],依然未能建立關系。元日戰爭的影響還不止于此,兩國關系本來在唐朝后已經有了隔膜,戰后兩國民族隔閡更是逐漸拉開[54]。終元一世,中日交往停止[55]。此役對高麗的影響是其獨立地位進一步被削弱,同時也為此后為禍數百年、愈演愈烈的倭患埋下了伏筆。日本在打退入侵后,鼓吹神明皆兵的“神戰”思想伴隨日本的“神國”闡述頻頻出現[56],滋生了向亞洲大陸挑戰的野心。明治以后,這一事件被作為凝聚日本民族精神的上好素材廣泛宣揚[57],所謂“神風”保護了古代日本免受蒙古艦隊攻擊[58],使日本免于蒙古征服。這個故事是在日本經歷1868 年明治維新開啟的現代化進程后,為滿足時代對民族自豪感的心理要求而出現的[59],加固了民族主義情緒,從此屢次挑釁試探。誠然,戰爭無論誰勝誰負,都帶給參戰國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令人痛惜,但在基于和平發展的現代世界秩序建立前,也是全球各處反復發生的解決矛盾的途徑之一,即便從來不乏有反對聲音,戰爭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一再發生。元代中國實現了從內陸水師到海洋海軍的轉變,發展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建造了大型軍艦,并組建了可以遠海作戰的大規模海軍艦隊,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海洋艦隊[60],在敘述這些時,沒有比十三世紀忽必烈對日本和爪哇作戰更令人信服的了[61],當地留下了關于蒙古艦隊的傳說和遺跡[62],此戰積累了豐富的航海水文資料、知識與經驗,為明代大規模遠航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也為中國從中原王朝的視野轉向東亞世界秩序有推動作用,當然也為以后日本覬覦朝鮮以致和明朝在半島兵戎相見埋下了伏筆。
總之,1274 年和1281 年忽必烈兩度征日是東亞甚至中世紀世界史里屈指可數的大型跨海戰役,作為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既是古代蒙古帝國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日本、韓國史的一部分,時至如今,依然引起中日韓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圍繞其中的真相如何,盡管很多已成定論或似乎符合一定邏輯推理,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細節,依然還有疑點與新線索,值得后人深入挖掘與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