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衛 / 文
質量特別是實物質量,在企業往往是個沉重的話題。哲學,在企業往往是個深奧難懂的話題。質量與哲學,沉重且深奧,對質量經理人,確實是個帶有挑戰性,但又回避不了的話題。
“哲”字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比如“孔門十哲”“古圣先哲”等詞。“哲人”,專指那些善于思辨、學問精深者,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等。按照詞源,哲學有“愛好智慧”的意思,或是“智慧的朋友”。按照百度百科,哲學是研究基本和普遍問題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于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關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在學術界,對“哲學”一詞并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但形成共識或不可否認的是,哲學作為科學的科學,是人類最高的有知識形態的理智。所謂最高的理,就是世界觀;所謂最高的智,就是方法論。
質量經理人學哲學、用哲學,具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唯物論與辯證法,即歷史唯物論與自然辯證法那部份的知識。我國“質量管理之父”劉源張院士認為,質量管理是實踐的科學,離不開哲學,離不開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等。質量經理人學哲學、用哲學,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自己的工作,以唯物辯證法的智慧認識問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解決問題。
“實事求是”一詞追根溯源,最初出現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強調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成為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
現代,黨校以“實事求是”作為校訓和座右銘,幾成慣例。1943年,毛澤東親筆書下“實事求是”,作為延安中央黨校的校訓,后成為各級黨校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其實,首倡“實事求是”校訓的是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前身)校長趙天麟。第二位推崇“實事求是”校訓的,是湖南公立工業學校校長賓步程。他在學校1917年遷入岳麓書院辦學時,在講堂檐下寫下“實事求是”匾,兩旁配有楹聯:“工善其事必利其器,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告誡工科學生在做人的態度和處事上不能懈怠,必須精益求精、注意方法、解決工具問題。實事求是、知行合一,也應該成為質量經理人的座右銘。
質量經理人學哲學、“愛智慧”,就是要理性地思考問題,充分認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企業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使員工充分認識質量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不僅要靠物質的分配導向,還要在質量與進度、質量與產量、質量與工時出現矛盾時,體現質量第一的底線原則,體現質量的否決權,否則“質量第一”永遠是一句空話,員工質量意識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質量經理人要充分地認識到,質量管理離開了企業和基層會一事無成;質量管理離開了實物質量,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質量經理人學哲學、用哲學,要學習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視問題,明確自己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所遵循的方向、途徑、原則和方法。質量管理原則之一的“循證決策”,就是指基于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和評價的決策,更有可能產生期望的結果。
現在企業存在的問題,可能是對問題的熟視無睹、司空見慣。所以,我們要實事求是,提高問題意識,并通過內部審核、現場巡查、財務審計、工作考核、績效評價、各種檢查等來發現問題、揭示問題。
發現問題后就要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為什么有些企業會重復出現同一問題?怎樣才能更好、更徹底、更系統地解決問題?關鍵在于從“6M1E”(人、機、料、法、環、管、測)中找出產生問題的全部原因,并找準直接原因、間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通常位于因果鏈最底層(末端原因),需要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分析,采用“5Why法”、“原因-結果分析法”、“屏障分析法”、“變化分析法”、“故障樹分析法”等一種或幾種方法的組合才能確定,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消除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防止類似問題重復出現,降低解決問題的成本。這需要切實做到“三不放過”——不查清根本原因不放過;不查清責任不放過;不落實糾正措施不放過——確保糾正措施實施的有效性。否則,企業不得不再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去解決這些問題,陷入解決問題的怪圈,管理者成了消防員,到處“救火”。
1916年至1919年,青年毛澤東曾經寓居岳麓書院半學齋,與同伴研討革命真理。自然,岳麓書院“實事求是”的校訓,也深深刻印在了毛澤東的心中。毛澤東賦予了“實事求是”全新的科學含義。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2013年12月,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
對質量經理人而言,探索規律、預防問題,避免可能發生的事故或意外,則是更需要關注的關鍵點。企業要基于風險的思維,通過管理評審、預防措施、監視測量、數據分析等識別潛在的問題,評估防止問題發生的措施的需求,評審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預防問題出現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企業要推動全員積極參與、持續改進創新,通過文化建設形成預防的機制。
質量經理人學哲學、用哲學,要學習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探求規律,掌握規律,要研究主觀和客觀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對立和同一的關系、質和量的關系等等。質量經理人用哲學來衡量各種關系、各類要素,分清輕重緩急,從而采取不同的對策和行動,抓住重點、克服難點、解決疑點,真正搞清楚什么才是質量的基礎,什么才是質量工作不同階段的重點,舍棄那些一般的、非關鍵的東西,以顧客和相關方為關注焦點,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堅持依靠全員積極參與,不斷進行改進創新,追求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和效率,追求質量管理的卓越績效。
綜上所述,實事求是應該是質量經理人正視問題、處理問題的工作準則;研究問題、預防問題的行動指引;同時也是知行合一、為人處世的品質體現。泰戈爾說:世界上使社會變得偉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氣在生活中嘗試和解決人生新問題的人!質量經理人學哲學,盡管深奧,但讓人更富智慧;質量經理人用哲學,沉重依然,但會更加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