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一銘 霍亞玲 景丹 王丹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超聲醫學科 450000
新生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初期,易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引起腦發育異常或損傷,遺留腦癱、癲癇等神經系統后遺癥,因此評估新生兒腦發育情況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2]。胼胝體是聯系左右大腦半球的神經束板,小腦蚓是介于小腦半球之間的主要結構,兩者的生長情況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腦神經的發育狀態。近年來隨著超聲的發展,其在顱腦病變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本項研究通過對不同腦組織超聲平均灰度值、胼胝體和小腦蚓矢狀長度與孕周和出生體質量的相關性進行研究,旨在探討顱腦超聲在評估新生兒腦發育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新生兒,其中男68 例,女52 例,早產兒60 例,足月兒60 例。納入標準:均為單胎,無嚴重畸形,無圍生期腦缺氧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且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非單胎,存在先天畸形及腦缺氧史,病例資料不完整者。根據出生孕周分為A 組20 例(29~32 周)、B 組28 例(>32~34 周)、C 組32 例(>34~36 周)、D 組40例(>36周),入組者均于出生3 d內行顱腦超聲檢查。
1.2 儀器與方法 儀器為Mindray-Resona 70B、Philips CX50,探頭頻率4~8 MHz,受檢者鎮靜或熟睡后檢查。冠狀面掃查觀察顱腦中線是否存在移位,腦室系統有無擴張,胼胝體、基底節、腦干、顳葉形態及內部回聲。正中矢狀面測量3 次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取平均值。基底節、額頂枕葉白質區域各選取1 cm2作為觀察對象,高頻探頭測量3 次灰度值并取平均值。比較不同孕周、出生體質量與不同腦組織區域灰度值、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間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行F檢驗,采用Spearman 法分析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平均灰度值比較 不同孕周及出生體質量新生兒基底節、額頂枕葉白質超聲平均灰度值從小到大分別為D 組、C 組、B 組、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胼胝體及小腦蚓矢狀長度比較 正中矢狀切面測量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見圖1。不同孕周及出生體質量胼胝體和小腦蚓長度總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各組長度從小到大分別為A 組、B 組、C 組、D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3.3 相關性分析 Spearman 法顯示孕周與基底節、額葉、頂葉及枕葉白質平均灰度值均呈負相關(r=-0.673、-0.594、-0.557、-0.521,均P<0.05),出生體質量與基底節、額葉、頂葉及枕葉白質平均灰度值均呈負相關(r=-0.598、-0.543、-0.526、-0.497,均P<0.05)。胼胝體矢狀長度與孕周、出生體質量均呈正相關(r=0.466、0.538,均P<0.05),小腦蚓矢狀長度與孕周、出生體質量均呈正相關(r=0.435、0.484,均P<0.05)。
表1 各組平均灰度值比較( ± s)

表1 各組平均灰度值比較( ± s)
注:與A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與C組比較,cP<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F值P值n 出生體質量(g)1 813.32±397.16 2 243.00±385.55a 2 456.85±424.31ab 3 249.16±572.43abc 6.134<0.05平均灰度值(dB)枕葉白質77.83±5.61 74.23±5.62a 71.08±5.24ab 67.11±4.61abc 10.632<0.05額葉白質66.92±5.17 62.28±4.34a 59.15±3.67ab 56.86±3.05abc 12.745<0.05基底節87.55±5.37 82.14±4.22a 74.08±3.51ab 67.30±2.87abc 13.343<0.05頂葉白質79.58±5.54 74.32±3.65a 70.65±4.01ab 68.03±4.76abc 9.256<0.05 20 28 32 40
表2 各組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比較( ± s)

表2 各組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比較( ± s)
注:與A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與C組比較,cP<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F值P值小腦蚓長度(mm)16.84±1.73 18.45±2.04a 19.85±1.55ab 21.09±2.29abc 8.129<0.05 n 20 28 32 40出生體質量(g)1 813.32±397.16 2 243.00±385.55a 2 456.85±424.31ab 3 249.16±572.43abc 6.134<0.05胼胝體長度(mm)35.25±2.45 38.76±2.35a 40.36±1.95ab 42.15±3.25abc 8.861<0.05

圖1 測量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正中矢狀切面圖
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是個有序而復雜、逐漸演變的過程,孕期可因各種因素影響胎兒腦組織發育[3]。產前超聲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檢出率不足一半,尤其對胼胝體和小腦異常更易漏診[4]。近年來隨著圍生醫療技術的進步,危重癥新生兒的出生率日益增高[5]。新生兒期尤其早產兒若腦發育不成熟,室管膜下的生發基質層易受缺氧窒息影響而發生缺血缺氧性腦病、腦軟化及腦出血等疾病,重者可導致腦癱等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顱腦結構篩查評估新生兒腦發育情況是非常重要的。
腦電圖、CT、MRI及顱腦超聲是新生兒顱腦疾病的主要檢查方法,腦電圖只能通過記錄腦電生理活動間接反映腦組織發育情況,CT 有電離輻射損害,MRI 價格高昂、檢查時間長且必須鎮靜,存在著不可回避的缺點。超聲檢查費用低、無電離輻射且可重復性強,適用于新生兒顱腦疾病的篩查。新生兒顱腦超聲的檢查原理是以囟門為透聲窗,超聲波發射至人體,經組織反射后表現為不同的灰度值,測量不同區域內腦組織灰度值作為量化標準可用于組織密度和組織含量的判斷和評價[6-8]。以往文獻[9]曾報道,新生兒腦損傷程度隨腦白質超聲灰度值的增高而加重,灰度值較高者更易影響大腦發育。本項研究發現,不僅額葉、頂葉及枕葉白質,基底節灰質核團的平均灰度值均隨孕齡和出生體質量的增加而降低,早產兒和足月兒各區域腦超聲平均灰度值之間有顯著差異,說明不同區域腦平均灰度值可反映新生兒腦發育成熟情況。考慮到顳骨及其他顱底骨骼過高的聲阻抗率,對超聲波的吸收衰減過大,成像清晰度不能保證,因此本項研究并未采集顳葉白質的平均灰度值,這也是超聲的一個缺點。胝體及小腦蚓為重要的顱腦中線結構,孕期發生異常時可影響神經系統正常發育。胼胝體原基于孕11~12周開始發育,至24周左右完成。在此階段各種高危因素均可引起其發育異常,主要包括胼胝體發育不良及胼胝體缺失,前者的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0.1%~0.7%,后者是造成新生兒發育遲緩的關鍵,生后約33%患兒存在發育遲緩的風險[10]。小腦蚓畸形是新生兒后顱窩發病率較高的畸形之一,而發生畸形的胎兒出生后可能出現腦神經發育異常[11]。因此,新生兒期利用顱腦超聲檢測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可間接評估腦發育程度與胎齡是否相符,并及時發現是否存在發育異常。本項研究通過測量兩者矢位長度,發現孕周和出生體質量與胼胝體及小腦蚓長度均呈正相關,與陳曉康等[6]研究一致。
綜上,新生兒腦發育與孕周、出生體質量關系密切。顱腦超聲通過動態觀察胼胝體及小腦蚓矢狀長度,測定不同區域腦組織灰度值,可有效評估新生兒腦發育情況,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改善預后。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