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芳 王萍
德州市人民醫院婦科,山東 253000
子宮肌瘤也被稱為纖維肌瘤,多發于女性的生殖器官。對于未生育的女性患者來說患有子宮肌瘤會造成一定影響。以往臨床是通過經腹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進行治療,雖然這種術式具有一定療效,但是該術式并發癥較多,還具有高復發率,給患者造成了二次傷害[1]。隨著微創理念的應用,臨床逐漸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其治療[2]。因此本文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12 例,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6 例。上述患者均經過影像學技術確診。納入標準:患者無手術禁忌證;患者肌瘤直徑為3~9 cm;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本研究。排除標準: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疾病;患者合并存在其他重大感染性疾病。研究組患者年齡范圍24~56 歲,年齡(39.6±4.3)歲,其中子宮肌瘤類型,30 例為肌壁間子宮肌瘤,26 例漿膜下子宮肌瘤。對照組患者年齡范圍25~55 歲,年齡(39.5±4.4)歲,其中子宮肌瘤類型,29 例為肌壁間子宮肌瘤,27 例漿膜下子宮肌瘤。兩組患者的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且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經腹手術治療,患者全麻并呈仰臥位,在其下腹恥上做一個橫切口,將子宮提出,探查盆腔內子宮肌瘤情況,并在其肌層注射12 U垂體后葉素,根據子宮肌瘤的實際情況將其切除。當患者為帶蒂漿膜下肌瘤,需將瘤蒂基底部進行切斷,并縫合其切口。研究組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氣管插管麻醉呈膀胱結石位,在臍部作一10 mm 縱向切口,應用穿刺針將其穿刺,建立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在腹腔鏡直視下探查肌瘤情況,帶蒂漿膜下肌瘤應用電凝將其切斷,鈍性分離,采用電凝止血法進行止血。肌壁間肌瘤需要先在肌瘤周圍將垂體后葉素進行注入,然后采用單極電鉤在子宮肌瘤突出處作一縱切口,向外牽引并上提瘤體,應用電凝將其切開,電凝止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及并發癥。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子宮出血、腹部包塊等癥狀消失,且經檢查后肌瘤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腫瘤病灶縮小5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腫瘤病灶小于30%[3]。記錄患者出現疼痛、腸粘連、感染、尿潴留的發生例數,并計算并發癥發生率。觀察分析兩組患者手術結果,包括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評分。其中疼痛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4]。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內容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3 項內容,分數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 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 s)進行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4.6% 高于對照組83.9%(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5.4%低于對照組17.9%(P<0.05),見表1。
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16.7±0.5)h 以及住院時間(4.1±0.5)d 均短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33.4±0.4)h 以及住院時間(7.4±0.3)d(均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90.7±4.4)ml少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128.6±4.2)ml(P<0.05),研究組疼痛評分(4.3±0.1)低于對照組(6.5±0.2)(P<0.05),見表2。
研究組治療后社會功能評分(62.4±1.4)、軀體功能評分(64.4±2.3)、心理功能評分(51.3±1.4)高于對照組社會功能評分(52.2±1.2)、軀體功能評分(50.2±0.9)、心理功能評分(40.1±0.2)(均P<0.05),見表3。

表1 治療有效率與并發癥對比
表2 手術結果對比( ± s)

表2 手術結果對比( ± 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n 56 56手術時間(min)63.4±14.6 60.1±12.3 1.294 0.198肛門排氣時間(h)33.4±0.4 16.7±0.5 195.172<0.001住院時間(d)7.4±0.3 4.1±0.5 42.351<0.001術中出血量(ml)128.6±4.2 90.7±4.4 46.626<0.001術后疼痛評分(分)6.5±0.2 4.3±0.1 73.626<0.001
表3 生活質量對比( ± s,分)

表3 生活質量對比( ± s,分)
注:組內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心理功能32.2±1.1 40.1±0.2a 31.8±2.4 51.3±1.4ab n 56研究組5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社會功能44.2±0.6 52.2±1.2a 44.7±0.5 62.4±1.4ab軀體功能43.4±2.6 50.2±0.9a 44.2±1.7 64.4±2.3ab
子宮肌瘤作為一種良性腫瘤,該病是由于子宮平滑肌出現異常增生從而導致大量細胞生成,使纖維組織出現了纏結。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白帶增加、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壓迫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6]。
以往臨床中治療子宮肌瘤患者通常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方式,雖然該術式能夠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靈活應變,能夠保證手術進展順利。但是對患者產生的創傷也比較大,術中出血量多[7]。尤其是對于一些肌瘤直徑較大的患者來說,在術后極其容易出現盆腔內環境粘連。而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患者,可以在直視狀態下,更好地觀察肌瘤情況,視野清晰,彌補了經腹手術的缺點[8]。除此之外,腹腔鏡剔除手術能夠讓其月經正常,而且也不會對生育功能造成損害。同時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比較小,不會給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有效減少病灶殘留,提高治療效果[9]。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且并發癥少于對照組(P<0.05),表示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確切,并發癥少。
腹腔鏡手術通常采用2~4 孔法進行手術,切口比較小,在術后留下的瘢痕較小,患者在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10]。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技術,在手術中不需要將其組織進行廣泛剝離,有效減少了出血量,同時在腹腔鏡下有利于將局部進行放大,方便手術順利進行,也能清除患者的隱匿瘤體,減少復發情況的發生。這種手術方法降低了傳統手術中器械對組織產生的損傷,在一定程度上將患者卵巢功能恢復時間縮短了[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且術中出血量與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這說明在腹腔鏡下實施手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手術結果。臨床上采用經腹手術治療容易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術后腸粘連、感染及尿潴留等并發癥也比較低,給患者的病情恢復造成了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使得腹腔鏡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當中。臨床有研究顯示,通過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適當改進,使其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12]。隨著微創技術逐漸被應用在婦科手術中,不僅減小了人體組織或者是器官產生的破壞,還能夠讓患者正常受孕。腹腔鏡剔除術在提高患者療效的同時,還改善了其手術結果,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高其治療滿意度[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應用該術式通過減少術后并發癥,降低疼痛程度,提高了其生活質量。雖然腹腔鏡技術存在很多優點,但是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對闊韌帶內肌瘤患者進行手術時容易損傷輸尿管[14];(2)在對其進行手術時容易損壞子宮內膜;(3)在術中出現非正常性溢血[15]。但是本次研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觀察的指標、樣本等數據比較少,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應加大觀察樣本、指標等,從而可以獲取更準確的實驗結果。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效果顯著,患者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縮短,而且并發癥少,術后疼痛程度低,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