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鄭州市中醫(yī)院脾胃肝病二科 450000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進行性慢性肝臟疾病,屬于彌漫性肝損傷,且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代償期肝功能輕度異常,但干預不及時會導致病情加重,生活質量降低[1]。臨床多采用保肝利尿、合理飲食等常規(guī)方案干預,但癥狀改善及預后情況仍有待進一步提升[2]。中醫(yī)藥理論認為,肝硬化多由于肝脾虛弱、飲食不節(jié)、嗜酒過度、氣滯血瘀所致,臨床應給予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的治療方案,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3]。本研究選取本院肝硬化代償期患者89 例,旨在探討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中藥神闕穴位貼敷的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肝硬化代償期患者89 例,按照入院時間分為兩組,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內44例為對照組,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內45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范圍為38~59 歲,年齡(46.69±4.15)歲;病程范圍為6 個月~7 年,病程(3.56±1.26)年。觀察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范圍為37~58 歲,年齡(46.25±4.22)歲;病程范圍為7 個月~7 年,病程(3.62±1.31)年。納入標準:均經CT、腹部B超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硬化,且均為代償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感染、殘疾、惡性腫瘤;伴有難治性腹水;精神或意識障礙。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利尿保肝、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等基本治療方法,并根據病情適當補充血漿及蛋白質。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囑咐其食用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豐富、易消化食物,合理安排膳食,并戒煙戒酒,減少活動;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行疏導,保證平和心態(tài)接受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中藥神闕穴位貼敷。(1)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第1 天取足三里、中脘穴,艾灸30 min;第2 天取期門艾灸30 min,太沖25 min;第3 天取氣海、天樞、下脘艾灸30 min;第4 天取章門、肝俞艾灸25 min;第5 天取乳根艾灸25 min,氣沖30 min;第6天取膈俞艾灸25 min,巨闕、膻中30 min;第7天取三陰交、脾俞艾灸25 min;第8天取不容艾灸20 min,胃俞25 min;第9 天取照海艾灸25 min,腎俞30 min;艾灸時將艾條燃燒端垂直于臍部上方2~3 cm 處,以能耐受為度,避免燙傷,每個循環(huán)為9 d。(2)中藥神闕穴位貼敷:藥方組成,黨參、黃芪、丹參、白術、薏苡仁、肉桂,均取其細粉,加水調和為糊狀,貼敷于神闕穴,1 次/d。艾灸標準為保證患者有輕微灼痛感或溫熱感、局部皮膚紅潤,并注意兼顧各個關節(jié),動作應穩(wěn)妥,并及時將艾灰彈掉,避免燙傷皮膚;并協(xié)助患者尋找合適體位,避免隨意移動燒傷皮膚。兩組均干預4個循環(huán)。
1.3 觀察指標 (1)干預前、干預4個循環(huán)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采用自評方法,包括納差、乏力、惡心、腹瀉、腹脹等6個方面,其中無癥狀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總分0~18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2)干預前、干預4 個循環(huán)后生活質量,采用慢性肝病問卷(CLDQ 評分)進行自評,包括乏力、腹部癥狀、活動能力等6 個項目,總分29~203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3)兩組再入院率,由醫(yī)院工作人員進行統(tǒng)計。(4)兩組護理滿意度,由患者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 評分)評估,總分19~95 分,19~37 分為非常不滿意,38~56 分為不滿意,57~75 分為一般,76~94 分為滿意,95 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LDQ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LDQ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4 個循環(huán)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CLDQ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再入院率 兩組均隨訪6 個月,觀察組脫落2 例,對照組脫落1 例;觀察組再入院率4.65%(2/43),低于對照組20.93%(9/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08,P=0.024)。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56%,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肝硬化代償期是指經肝臟組織學檢查已發(fā)生明顯病理學變化,但臨床特異性體征不明顯,臨床應給予及時干預,防止其進行性發(fā)展,病情惡化[5]。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干預,包括規(guī)律性生活飲食,避免勞累與過度活動,并進行養(yǎng)肝利水,促進機體康復,延緩病情發(fā)展[6]。近年來中醫(yī)藥以其安全性高、效果溫和的優(yōu)勢在臨床應用廣泛,該理論認為肝硬化病機為肝郁脾虛、血瘀氣滯,導致胸腹悶漲、惡心乏力,應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7]。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中藥神闕穴位貼敷,結果顯示干預4 個循環(huán)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CLD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中選穴脾俞、肝俞、中脘、氣海等能健脾和胃、燥化脾濕、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行氣散滯;且艾灸能通氣活血、溫暖經絡、扶正斂邪。中藥神闕穴位貼敷中黃芪可升陽補氣,黨參可養(yǎng)血益氣,肉桂可溫經通脈、補火助陽,白術可燥濕利水、補氣健脾,薏苡仁可祛濕健脾,丹參可活血化瘀,諸藥合用貼敷于神闕穴,能整體性平衡機體、調和臟腑陰陽[8]。二者聯(lián)合應用能共同改善肝硬化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再入院率4.65%低于對照組20.93%,護理滿意度95.56%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艾灸能增加血液循環(huán),提高機體新陳代謝,激發(fā)自我保護潛能,維持機體平衡[9-10];且神闕穴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內膜,敏感性高、滲透力強、藥物吸收迅速,結合艾灸溫熱作用,增加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病情恢復,改善癥狀,延緩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再住院率低,護理滿意度高[1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LDQ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CLDQ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n 中醫(yī)證候積分干預前14.25±2.69 14.01±2.58 0.429 0.669 45 44干預4個循環(huán)后6.87±1.05 9.36±1.26 10.137<0.001 t值17.144 10.743 P值<0.001<0.001 CLDQ評分干預前106.98±15.69 110.36±14.87 1.043 0.300干預4個循環(huán)后187.26±13.69 142.37±15.24 14.526<0.001 t值25.863 9.972 P值<0.001<0.001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綜上所述,溫和循環(huán)艾灸法+中藥神闕穴位貼敷應用于肝硬化代償期能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