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關鍵詞:逆行 醫者 擔當
國士無雙,民族脊梁

從今年1月20日開始,84歲的鐘南山再度臨危受命,掛帥出征!他告誡公眾“不要去武漢”,自己卻逆行前往。
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研究病毒、治病救人、公眾科普……鐘南山帶領團隊忙碌在疫情阻擊戰的各條戰線上。他是醫者、是學者,更是教育家,即使工作繁忙,他也抽出時間接受采訪,提醒民眾做好防護,解答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點 評
他的眼里為何含著淚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他緊抿的嘴唇,是強忍的悲痛,是國有殤,慟未央!他的一顰一淚,如此牽動國人的心。
耄耋之年,逆行赴鄂,星夜兼程,力挽狂瀾。
春寒漠漠,江水滔滔,病毒肆虐,人心惶惶。從抵達江城的那天起,他一邊與病毒賽跑做研究,遠程會診、研討病情,一邊接受媒體采訪,回應公眾關切,安撫民心。他的一言一語,皆若定海神針,讓民眾信賴,讓國人心安。
他正直、敢言、科學、仁愛,他是中國精神的脊梁。我們好像一起患上了“鐘南山依賴癥”。
年少時,每個人都向往光芒萬丈,驚心動魄,但卻茫然失措。這個春天所有的父母都恍然大悟:孩子,你將來要成為鐘南山那樣的人!鐘南山在這個春天,用他院士的知識與擔當,完美地勝過了所有歌星影星網紅貴族的偶像光芒。在疫情蔓延之時,鐘南山給在學海中游離與掙扎的孩子們上了深刻的一課,關鍵時候,只有知識才能救命。疫情讓我們的價值觀回歸了正軌。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鐘南山,民族脊梁,國士無雙!
2 關鍵詞:孤獨 閱讀 內心豐盈
方艙醫院,書是良藥
39歲的他,成了方艙醫院的一股“清流”。受疫情影響被隔離,這位淡定的年輕人卻看起了書——《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后來人們才知道,“清流哥”是湖北孝感人,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位教師,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

點 評
我們從前大概都知道讀書長知識。但自從方艙“清流”照片刷屏后,人們意外發現,讀書還能讓人心安。在幾十個或木然發呆或焦慮刷屏的肺炎病人中間,這位讀書的年輕人,淡定平和得像是躺在自家臥室讀書,如此卓爾不群。莫怪人們稱這位讀書人為“清流哥”。
我想讀書的數量和質量大概是最能給人類劃分族群的。讀書人,往往不會那么拘泥于一己之悲歡,眼前之得失。災難降臨,更會積極應對,而不是在恐慌中消耗自己。身體生病了要藥物來醫治,要讓靈魂遠離病毒的傷害,只怕讀書才是最好的藥。
3 關鍵詞:陪伴 歲月靜好 負重前行
隔離病房里,一張安靜的小書桌
在武漢,因為一些新冠肺炎患兒的家人在隔離或住院治療,有的孩子只能獨自住院。武漢兒童醫院專門成立了陪護專班,在日常護理工作外,陪伴并照顧這些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成了孩子的“臨時爸媽”。每天,“護士爸媽”會帶孩子們做操、鍛煉身體,督促高年級孩子寫作業并檢查。

點 評
病房里,一幅明亮而溫暖的圖畫。孩子畫的,大概是豬媽媽正和佩奇說些什么。畫作的前面,是一本故事書,孩子大概是比照著故事書的封面在畫畫兒,這封面的標題是“暴風雨”。暴風雨來了,媽媽和孩子們在屋子里說著故事,不怕!
有些巧,畫作和現實有些關聯。新冠肺炎的暴風雨來了,孩子不怕。一旁教孩子畫畫的護士,遮得嚴嚴實實,我們看不見護士的臉,但我們感受到了這位臨時“爸爸”或“媽媽”的疼愛與用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醫者仁心,醫者溫情,原來可以用這樣無關醫療技術的方式特殊呈現。
4 關鍵詞:電影 現實 藝術的力量
《寄生蟲》獲獎,首爾將撥款改善“半地下”家庭

在展現韓國社會貧富差距的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后,影片中韓國窮人居住的半地下室也得到廣泛關注。據報道,首爾市政府宣布,將撥款為1500戶住在半地下室的家庭改善住房條件,每戶家庭最多可獲得3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9萬元)資助。
點 評
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窮苦生活的人,永遠不可能真正明白窮苦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優秀的文藝影視作品,總會幫我們看見、發現、感受、行動,電影《寄生蟲》就是這樣的良心巨制。它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當階級固化,社會分工越來越不公平,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天塹鴻溝讓人絕望,悲苦就會演變成悲憤,甚至仇恨。
只能經歷一種人生的人,大多數不可能體悟到弱者的生活現實和內心世界。《寄生蟲》這樣的作品,時刻提醒我們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同時提醒我們,要為他們做點什么。
5 關鍵詞:新規 網絡暴力 隱私
向人肉搜索說“不”

很多人覺得,如果沒有做虧心事,就不用擔心被人找茬。可事實上,網絡上的人肉搜索,惡意地放大或者中傷,讓很多人無辜“躺槍”。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實行。規定明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
點 評
網絡搜索,本是為了尋求真相。但人肉搜索愈演愈烈,導致一些人的隱私被公布,被網絡暴力。始于道義,而終于悲劇。
為什么會這樣?需要義憤填膺進行人肉搜索的,往往是法律失效或失語的環境。一旦啟動人肉搜索,就等于啟動輿論譴責機制,不要指望某些輿論有什么理性,輿論審判如同“私刑”,總有一種過度懲罰的沖動,在道義憤慨中越過法律邊界走向失控。當初只是做了一點虧心事,結果卻讓當事人承受了比犯罪嚴重得多的可怕后果。
人肉搜索,該停了。
6 關鍵詞:種子庫 諾亞方舟 希望
100多萬份種子在北極凍土“備份”

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永久凍土深處,有這樣一座冰封地窖:這里存放著100多萬份生物種子“備份”樣本,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于2008年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當地時間2020年2月25日,挪威,來自多個國家和大學的代表帶著新一批種子樣本抵達這里。
點 評
用歷史的觀點來看,人類從來就是在災難中生存的,戰爭、瘟疫、地震、海嘯……經歷災難然后重建。那么,我們能為這無法預料但又必然降臨的災難做點什么呢?“世界末日種子庫”就是這樣一個未雨綢繆的大手筆,像是“諾亞方舟”,為人類和動物提供資源再生避難所。
有人會問,巨資建成的種子庫真的派得上用場嗎?要知道,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末日穹頂”。叫末日,因為人類如果不節制自己的行為,末日可能真的會到來。叫穹頂,是希望種子庫可以像人們擱置在北極“穹頂”上的東西一樣,永不使用。
7 關鍵詞:全球變暖 企鵝受災
南極突破20℃!莫忽視“房間里的大象”

不久前,巴西的科學家在南極測得20.75攝氏度的溫度,沖破了南極地區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氣溫的變化改變了動物的生存環境,研究者們在南極進行本世紀第一次企鵝數量統計調查,發現南極東北部每一塊企鵝聚居地,企鵝個體數量都在急劇減少。
點 評
南極,20.75攝氏度?!你沒有看錯。全球氣溫變暖,真是一頭“房間里的大象”。一種巨大的事實或真相,明明可以看見卻看不見。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大得觸目驚心。但為什么看不見?一是熟視無睹,全球氣候變暖,就個體感受而言,是一個漸進的、不易覺察的過程。二是大家都得了“近視眼”這種病,只看到眼前的經濟發展,看不到日漸迫近的氣候變暖這樣的“遠憂”。三是別有用心,像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讓一個裝看不見的人看見也很難。
希望南極20.75攝氏度的高溫,可以治好人類的“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