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在國內形態各異、爭奇斗艷的綜藝市場,音樂類綜藝一直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中國音樂綜藝的進階之路,從本世紀初的草根選秀時代開始,走過專業歌手競演時代,如今來到音樂與真人秀融合的時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遷,雖有一定政策因素的引導,但更主要的是觀眾需求的變化。觀眾對各種音樂綜藝的審美疲勞,迫使制作方在節目形態和內容上加以創新改變,摸索“保鮮”之道。縱觀2018年以來的音樂綜藝節目市場,收視率和點擊率不容樂觀,“出圈”精品屈指可數。內容生產者們為了吸引眼球、留住市場,到底做了哪些有意義的嘗試,取得了哪些突破?本文通過梳理幾檔熱播音樂類綜藝的表現,管中窺豹,一探究竟。
老牌綜藝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歌手》等,盡管已經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國民IP,但是收視率和影響力的衰退依然呈現不可逆轉之勢。
《歌手2019》不僅有劉歡、齊豫、楊坤、吳青峰這樣的重量級明星壓陣,還請來了實力大咖波琳娜、龔琳娜助力,同時引入了流量型選手劉宇寧、聲入人心男團等,在曲風和表演形式上都力求突破,總決賽更是請來了王力宏、張杰、蔡依林這些關注度超高的嘉賓,無奈收視率始終低迷。根據55城市網的收視數據,前13期節目中沒有一期破1,只有第二期拿下了同時段的收視率第一名,更多的時候是在同時段第三、四名徘徊,甚至有過跌到第八名的情況。以往話題不斷、頻頻上熱搜的《歌手》仿佛過氣明星,話題弱、水花少、收視低,和以往六季的成績尤其是第一季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
同樣面臨窘境的還有《中國好聲音》。經歷過版權之爭,《中國新歌聲》回歸《中國好聲音》,這檔爆款音樂綜藝節目如今已經來到了第八季。《中國好聲音》在2012年橫空出世,驚艷亮相,為綜藝市場引入了“導師制”新玩法,引發了中國綜藝市場的“強地震”:第一季節目的收視率從首播的1.4提升到第六期破4,總決賽破6,收視份額最高達到了29.47%。然而,曾經的輝煌更加映襯了如今的落寞。為了留住觀眾,欄目組增加了“導師試音”“魔鏡轉椅”“點歌”“一鍵閉麥”等新玩法,但細節上的調整不足以帶來全新的體驗。老觀眾對舊形式、老套路失去興趣,年輕觀眾則更喜歡嘻哈、樂隊等新興音樂形態,《中國好聲音2019》不再是夏天的熱門話題。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節目上線后在貓眼全網的熱度最好排名也不過第六,網絡上的討論聲音幾乎和內容無關,節目選手在社交平臺也未能積聚人氣。在鳥巢直播的“冠軍之夜”,因為選手普遍走音,被戲稱為“中國好走音”“大型翻車現場”。觀眾紛紛吐槽“好聲音”可以不用再繼續辦了。當晚總決賽的收視率也跌至1.258%,和第一期首播收視率2.2%相比,不升反降,結局有些慘烈。當然,在電視綜藝整體退潮的大背景下,《中國好聲音2019》余威猶在,盡管收視率從第一季、第二季動輒“破5”到如今艱難“破1”,但至今依然稱霸CSM59周五晚間時段,在QQ音樂、酷狗音樂這樣擁有龐大用戶的數字音樂平臺的榜單中,來自“好聲音”的歌曲也擁有一席之地。只是隨著節目不可避免的老化,“好聲音”的輝煌還能持續多久,是否還有下一季,似乎也不容樂觀。
不管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樣的老牌IP,還是《中國新說唱》《聲入人心》這樣的后起之秀,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音樂綜藝的節目模式都引進自國外。即便是照貓畫虎的模式生產,內容制作者們也并未偷懶,而是始終在對節目進行“微整形”“微創新”。在導師的選擇、賽制的升級、歌曲的挑選、舞臺的呈現等各方面,都竭盡全力發展新形式,挖掘新內容,延緩觀眾的疲勞感。
老牌綜藝為了收視不斷求新求變的同時,新的音樂綜藝不再局限于“素人+音樂”的音樂夢想模式或“明星+音樂”的競演模式,而是偏向了“游戲>音樂”的真人秀邏輯。例如主打“男女情歌對唱”的《這就是歌唱·對唱季》,該節目將參賽的男女選手組成對唱CP,并且人物自帶故事線,發起一場音樂競技之外的情感社交;又如“樂手+主唱”組隊比賽模式的《一起樂隊吧》,該節目秀出了新生代年輕人怎樣一起交朋友、玩音樂,見證了一個超級樂隊從無到有的誕生;此外還有結合了音樂電影和現場直播元素的《幻樂之城》;等等。這些新節目未必大獲成功,但都凸顯了綜藝新生代主動尋求創新和突破的企圖心。中國的音樂綜藝將從單純的音樂對抗走向音樂的娛樂性表達,這也許是將來更易被市場接受的新形式。
隨著音樂市場的分眾化發展,音樂綜藝出現了顯著的垂直細分的轉向,從傳統的流行音樂擴展到嘻哈、電音、搖滾、美聲等多種品類,“小眾”音樂成為音樂綜藝節目選題的新寵。《中國有嘻哈》讓更多人了解了小眾嘻哈音樂;《即刻電音》給予了潮流音樂“電音”更多的空間;主打原創的《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為音樂創作人提供施展的舞臺;《樂隊的夏天》《一起樂隊吧》聚焦樂隊,打破樂隊離經叛道的固有印象;《聲入人心》則把音樂劇和美聲這樣曲高和寡的高冷音樂介紹給中國觀眾。這些曾經不夠主流的音樂形式被制作人們一一拾起,以比賽的形式、真人秀的形式,加以呈現、放大、解構進而普及。
小眾音樂的異軍突起離不開“新鮮”二字。一是音樂形式的新鮮。選手演唱、講述故事、導師點評,這樣的模式很多人早已看膩,翻來覆去的流行歌曲翻唱即使入耳也不夠入心。當說唱、電子樂、搖滾、音樂劇這些在大眾傳播平臺不夠常見的音樂形式隆重登場,帶來與眾不同的新刺激,立刻就吸引了眼球,抓住了耳朵,尤其在對潮流文化極其敏感的年輕人當中,迅速走紅并引起話題。二是“歌手”的新鮮。“拽得二五八萬,誰都不服”的嘻哈歌手,動不動就要“燥起來”的搖滾樂手,常年在幕后寫歌、一臉蒙圈來到臺前的原創音樂人……他們是最“real”的一群人、最適合的真人秀參與者,他們個性十足,自帶沖突和矛盾,綜藝效果勝過精心導演的劇本。在觀眾看膩了“說出你的夢想”這樣導演痕跡過重的表演之后,這份新鮮感顯得格外質樸動人。
從加油男孩組合(TFBOYS)到吳亦凡、蔡徐坤、鹿晗,從2018年的朱一龍、白宇、鄧倫到2019年的王一博、肖戰、李現,當紅偶像們在流行文化市場上呼風喚雨。微博粉絲過億,演唱會門票幾秒售罄,影視劇頻頻上“熱搜”,流量文化和“小鮮肉”經濟深刻影響著中國娛樂行業,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綜藝市場。對于《明日之子》等偶像養成類音樂選秀綜藝來說,離不開的是“粉絲”,逃不掉的是“飯圈”。《明日之子》的賽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點贊環節——選手的命運不是由導師來決定,而是交給線下粉絲,由代表市場人氣的點贊數來決定選手去留。選手們最終的晉級成敗都要靠粉絲們的線下經營和努力。為支持自己的偶像,粉絲們會打雞血式地投票,會組織專門的后援會,制定專門的投票攻略,做數據、買熱搜,使盡渾身解數為偶像“打call”。粉絲造星,流量為王,音樂綜藝尤其選秀類音樂綜藝不可避免地和流量扯上了關系。
原本在二次元風靡的CP文化也攻破次元壁,來到了音樂綜藝的現實世界。CP本指動畫或影視作品的粉絲將角色配對為同性或異性情侶,也泛指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幾乎所有當紅的影視劇作品和綜藝節目都有CP的影子,甚至憑借CP瘋狂引流,帶來話題,進而強勢吸金。2018年奇幻劇《鎮魂》CP引爆了朱一龍和白宇。2019年仙俠劇《陳情令》雙男主肖戰、王一博CP被稱為“博君一肖”,強勢霸占微博CP榜“超話”榜首,讓女粉絲們欲罷不能。“無CP,無流量”,已經成為“泛CP文化”時代的業內共識。2018年末湖南衛視推出的新形態聲樂演唱節目《聲入人心》就是吃CP紅利的典型樣本。該節目播出時的收視率并不高,一度被稱為“小糊綜”,直到節目后期,以選手阿云嘎、鄭云龍“雙云CP”為首的各大CP不斷升溫,36位顏值高、身材好、演唱佳的魅力男生在節目中親密無間的合作,給粉絲帶來無限遐想空間。CP帶來巨大流量,粉絲沉迷其中瘋狂追捧,將《聲入人心》的人氣推到高潮,成為年度爆款綜藝之一。
隨著網絡綜藝的崛起,音樂綜藝逐步向新媒體靠攏。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在網絡上收看綜藝。在互聯網語境下,網絡觀看的特性直接反向影響到了音樂綜藝的制作。
首先,時長加長。傳統電視綜藝會根據觀眾的收視習慣將時長控制在1小時以內,而如今的網絡綜藝時長普遍都遠超1小時,有的甚至超過2小時。例如《中國新說唱》的總決賽就超過了兩個半小時。這種肆無忌憚不怕長的底氣來源于網絡收看的可倍速播放。在視頻網站的許多綜藝節目的彈幕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條:“2倍速播放,收獲新世界”,這意味著大家對倍速觀看已經習以為常。事實上,1.25倍速、1.5倍速播放都能在不破壞節目聲畫的情況下了解節目內容,而2倍速快進更是能提高效率,迅速瀏覽。時長過長并不會影響網友的觀看,不想看的內容還可以隨時快進或跳過,同時有經過“cut”的內容碎片可供選擇。對制作方來說,不用顧忌時長的選擇也意味著可以將內容充分完整地強化呈現。
其次,快手抖音刮起的短視頻之風已經影響了多個領域,幾乎所有內容平臺都在想方設法向其靠攏。隨著短視頻的流行,觀眾習慣了快節奏的收看和碎片化的傳播。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幾大視頻平臺的自制音樂綜藝都推出了“節目正片+plus版(會員版)+嘉賓個人(歌曲)cut+幕后花絮”這樣的標配,形成長、中、短的內容矩陣,以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其中短視頻cut尤為重要,因為對于音樂節目來說,一首歌的短視頻更具備傳播價值,容易在微博、微信朋友圈、B站、抖音等平臺發布擴散,成為“出圈”利器。
通過對近兩年熱門音樂綜藝節目和相關現象的探究,不難發現音樂類節目的“硬核”所在,即唯有“真”能得人心。在個性化時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越來越想看到綜藝中最真實的人物個性、最有態度的音樂表達。因此,在當下年輕人中受歡迎的音樂綜藝,幾乎沒有一檔不注重選手的真人秀呈現。明星導師或嘉賓的作用被弱化,他們更多的是作為吸引觀眾來看節目的“鉤子”,而不是整檔節目的重心。“你的夢想是什么”這樣的套路問題沒有絲毫的含金量,互聯網時代的觀眾更想看到“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這樣不掩飾的直接。另外,作為音樂類綜藝,最本質的節目內核仍然是音樂。即便故事再動人,真人秀再精彩,包裝再精致華麗,如果沒有高品質的音樂作品,節目都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面對大浪淘沙的市場環境,音樂類綜藝只有不斷追求品質,做到極致,才可能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