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園
景觀是一種由感性的可觀看性建構起來的幻像,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撐,是對社會本真存在的遮蔽①,意味著少數人的演出和多數人的參觀,多數人在近乎癡迷的全神貫注中受到少數人的支配。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迅速占領資本市場和大眾視線,逐漸形成當下特有的“短視頻景觀”。它不僅是人們自我呈現的主要平臺,還是人們進行行為決策的重要來源和依據,沖擊了傳統信息播發平臺的壟斷與權威地位,通過具有沖擊力的畫面表達和特效包裝形塑了人們的價值觀,帶給受眾無與倫比的視覺體驗。觀看短視頻成為人們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媒介平臺為受眾打造的娛樂陷阱擾亂了受眾的注意力,促使人們對于表象、淺顯內容的追求,漠視了人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大眾一步步走入媒介平臺所制造的狂歡假象之中。因此,透過短視頻紛繁復雜的表象呈現探析其背后的生成邏輯更具意義,幫助人們在面對各種迷幻的短視頻景觀時保持冷靜與理性。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延伸了人的多重感官系統,魔幻的視覺效果與背景音樂的完美結合比枯燥無味的文字帶給人更多的感官刺激與心理滿足,成為高壓社會之下人們情緒宣泄的出口。當某一類內容在短視頻平臺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和話題量,就會引起其他用戶的爭相模仿,在網絡上形成風靡一時的熱點。因此,短視頻平臺在扮演社會解壓器角色的同時擴大了視覺的“狂歡”效果,景觀是表象支撐下形成的幻像與假象,在短視頻的世界里,人們的審美情感在多重社會因子的抑制下發生裂變,助推短視頻景觀的形成。
審美活動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美”的事物會給人帶來生理和精神的愉悅與舒適之感,這種擺脫了現實束縛下的審美活動更是一種自由與狂歡。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用“狂歡理論”來描述非常規的、顛倒的、虛幻的生活形式,在狂歡節日里,人們可以通過面具的偽裝來釋放真實的自我,沉溺于狂歡的氛圍中。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割裂了人們傳統的時空觀念,塑造出虛擬的網絡空間,網絡獨有的匿名與平等特性為全民狂歡提供了更為廣闊自由的場所。短視頻作為一種特殊“溶劑”,消弭了性別、階級、年齡、財產的邊界,人們在這里可以平等對話、盡情狂歡。
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提出人類正在逐漸步入“圖像時代”②。電影、照片、商業廣告等都在無形之中構建人們的審美觀念,然而,媒介技術高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趨向于碎片化和零散化,大眾無暇顧及和思考有深度的內容及其背后的意義,崇高化的審美標準被溶解,“俗套”內容成為基本的審美導向,搞笑段子和土味視頻雖然成為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對象,但視頻的高播放量和點贊量又驗證其背后強大的受眾數量和審美走向。例如,在抖音上粉絲百萬的網紅博主郭老師,以幽默風趣的郭言郭語引起大家的關注,雖然不少媒體將其短視頻內容批為“裝瘋賣傻”,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大眾對她的喜愛與當下的審丑走向。短視頻的簡短與輕松滿足用戶新的審美體驗,一瞬間的爆點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互聯網觀眾駐足觀看,上下滑動與點贊、評論成為人們表達喜愛或不滿的主要行為方式。
受眾審美的裂變推動大眾在網絡虛擬空間的自由狂歡,在虛擬狂歡的浪潮中,情感的刺激與表達遠遠超越人們對真實體驗的需求,表演者精心建構的藝術性瞬間成為網絡圖景里的真實碎片,吸引著更多的人參與和加入。
媒介技術的進步為人類世界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現代社會就像是媒介技術演進的巨大縮影,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法擺脫技術的身影,人類的文明進程就是一部技術的進化史。短視頻作為新媒介技術下的產物,已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深刻的影響,成為人們娛樂放松的主要方式。并且,新媒介技術帶來的平等性與互動性在短視頻平臺體現得淋漓盡致,與以往精英占據主導的社交平臺不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打出“記錄美好生活”的口號,更像是普通人的日常舞臺。
即使沒有精心的裝扮與華麗的衣物也可以在短視頻社區進行自我展示、收獲歡呼與掌聲。短視頻平臺為用戶建構了虛擬的人際社交平臺,人們依托現實的親緣、地緣關系在虛擬平臺交際,并依靠愛好和興趣在這里拓展自己的朋友圈,短視頻將現實社會碎片化后進行重組,折射現實生活。部分普通人在社區里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招徠大批觀看者,例如在抖音上爆火的蜀中桃子姐,就在記錄自己樸實生活的同時,收獲了大批粉絲,成為專職的短視頻內容生產者。短視頻虛擬社區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實,卻又擴大了邊界與范圍。
囿于種種限制,現實社區交往始終屬于私人領域的活動,而虛擬社區則是在公共領域進行人際交往,往往能帶給人更多的新鮮感。虛擬的傳播場域滿足話語表達平等、參與主體多元的要求③,人們的表達欲可以得到更好的滿足。受眾是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在大眾傳播時期,觀眾處于受壓迫的被動地位,缺乏自我展示和自我發聲的平臺與渠道,只能長期作為觀看者這種單一的身份而存在;而技術的進步將受眾的身份進行轉換,使其兼具表演者和觀看者兩種共存的身份。
以往被媒介忽略的普通農民群體也可以在視頻平臺展示自己的鄉村生活,推銷自己的農產品,并且已經有不少的成功案例。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曾提出“媒介補償理論”來驗證人類在媒介進化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選擇,短視頻延伸了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很好補償了普通用戶在以往媒介平臺缺乏為自己發聲渠道的缺陷,讓技術為美好生活服務。所以,技術是載體和基礎,是短視頻景觀形成的主要力量。
在德波看來,社會景觀是資本和現代生產條件下的產物,人們因為對景觀的迷入而喪失對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資本家則依靠控制景觀的生成和變換來操縱整個社會生活。短視頻的消費形式有以下兩種:一種是依托粉絲情感進行的“饋贈”,比如用戶在直播間對播主進行的打賞、刷禮物的行為;另一種是在網紅強大影響力下進行的直播帶貨,都附加了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額外經濟價值,但這種消費更多是一種注意力經濟,即粉絲愿意為自己信任、關注的博主買單。短視頻的創作剝離了深度內容,在快速的輸出中占領用戶的注意力,因此,短視頻只有提供具有沖擊性的內容和激化的矛盾,才能吸引更大的流量,從而引入資本。
以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每天有成百萬條新視頻生產并上傳至平臺,一位用戶不眠不休也要耗費巨大的時間成本才能將之全部閱覽完成。在數據算法的篩選下,熱度高、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在眾多視頻中脫穎而出,能夠占據用戶最優質的注意力和最長的時間,然而大多數表演者的演出內容只有寥寥無幾的駐足者,這是被算法規避和忽略的部分。尤其在商業資本介入后,短視頻景觀更加凸顯,短視頻生產的產業化進程加快。一條爆紅的內容,迅速聚集大量粉絲,背后的制作者往往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體現,而是一整個團隊智慧的集結,以及專業的推廣和宣發。資本成為短視頻蓬勃發展背后的主要助推力。
眾多短視頻運營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市場上,讓短視頻產業格局更加錯綜復雜,資本作為隱形的力量開始對整個短視頻平臺的行業生態產生影響。資本進入平臺制造爆點話題和熱點內容,營造出令人向往的、精致的世界,為用戶的休閑時間提供更多具有可觀性的內容。但是,這本質上是資本對用戶消費時間的異化——短視頻廉價占用了人們的休閑時光。當用戶自愿花費過長時間、過多精力于短視頻平臺,其時間更多是被資本控制而服務于短視頻的消費活動。
如果說技術是助推短視頻景觀的堅固、有形之手,那么資本就是更為無形的力量。鮑德里亞認為,當社會的物質極大豐富的時候,人們的消費行為會轉向其符號意義,即消費者不再僅僅關注物質本身的質量、價格等因素。資本無形,其所創造出的短視頻虛幻視界助推了視覺消費的盛行。
短視頻景觀是對真實世界的虛擬折射與映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松用戶神經,但是短視頻制造的虛擬場景會逐漸控制用戶,讓其忘記收看短視頻的初衷,在觀看的過程中融入景觀,相信自己就是景觀的一部分,忘卻了客觀實在,虛擬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視頻的數據計算讓平臺推送給用戶的內容更加精準、更加符合用戶的喜好,除此之外,更令人感到恐怖和害怕的是我們在觀看短視頻發出歡聲笑語、盡情狂歡時,卻忘了獨立的思考精神和更高層面的追求④。
短視頻景觀熱下更需要一些嚴謹、冷靜的思考。首先是短視頻平臺自身,為追求熱點、吸引流量而無限拉低創作內容的下限,反復在法律與道德底線踐踏,不利于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社會上也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例如,在短視頻平臺上一時掀起熱浪的“竊格瓦拉”,因面對采訪鏡頭時講出“這輩子都不能打工”的出格言語而受到關注,在剛剛出獄后就被多家網紅孵化公司爭相搶奪。這背后顯示出在資本的控制下,平臺內容質量和品格不斷降低。其次,對于用戶來說,過度沉溺于媒介平臺打造的虛擬狂歡世界,會喪失思考能力,放棄對于更美好的向往。
雖然短視頻行業亂象叢生,但它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通俗易懂,能帶給人及時的愉悅與滿足感,對文化產業的促進功用毋庸置疑。因此,對待景觀社會下短視頻亂象的存在,不能一味地采取打壓手段,國家、平臺要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促進短視頻產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 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
②聶艷梅,吳晨玥.短視頻景觀的成因透視與文化反思[J].云南社會科學,2020(05):164-171+189.
③周宣辰,程倩.視覺文化視域下青年短視頻消費的文化反思[J].學習與實踐,2021(03):118-124.
④[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M].章艷 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