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靜
新聞是對外宣傳的重要載體。對外宣傳要以“走出去”為主,以“引進來”為輔。海南地方媒體亟需構建獨特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助力海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目前,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三沙衛視節目信號已覆蓋國內十省(市、區)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也已落地。海南廣電還成立了國際傳播融媒體中心,并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China Plus建立了常態化供稿機制。
2019年,海南國際傳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組建了一支具有“海歸”背景的外語采編制作人才隊伍,以及由特邀外籍主持人、審稿專家和來自13個國家的20余位海外傳播官構成的國際傳播隊伍,搭建了以“hiHainan國際傳播網為核心、中英雙語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為重點、海外多種傳播渠道為補充”的多層次國際傳播平臺矩陣,填補了海南媒體在外文國際傳播上的多項空白。
同年,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召開期間,海南省與俄羅斯塔斯社聯合舉辦了塔斯社官網海南專區上線儀式。
上述平臺的搭建都將更加有力地推動海南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此前鳳凰衛視以“環球華人衛視”為戰略目標,以國際新聞為主攻方向,開創中文媒體國際化的先河。當前,海南正處于新一輪改革核心位置,或可借鑒鳳凰衛視的成功經驗,構建自己的國際傳播體系。
電視是文化傳播的一種特殊渠道,而通過傳播內容的軟化,有助于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對外宣傳海南,就是要著重宣傳海南的歷史文化、地方特色,樹立良好形象。此前三沙衛視給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播放菲律賓、泰國等地的電視連續劇上,雖然能獲得一定的收視率,但沒有起到良好的“軟傳播”功能。經過改版后,各種優秀的節目相繼引起了關注,例如:系列特別報道《筑夢南疆三沙有我》講述戍邊戰士的家國情懷,《巡航祖宗海》通過海洋守護者、建設者以及保護者的視角展現海洋精神和文化;經濟頻道《直通自貿港》欄目《世界看海南海南向世界》充分發揮境外觀察員優勢,以國際視角觀察海南,解析及展望自貿港未來。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是中國對外宣傳的戰略指向,也成為海南對外傳播活動的重要內容。利用好“軟文化”的傳播以及傳播內容的“軟化”,將大大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使不同地域的受眾樂于接受中國文化、海南文化。
除了“走出去”,還要“請進來”。本地媒體還要善于開發利用東盟和歐美等地的名人效應,助力自貿港的形象傳播,例如通過影視劇的合拍、專題片的合作等方式,中外結合,讓自貿港的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另外,在符合黨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還可以邀請國際知名人物來錄制節目、宣傳海南,或者針對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直接邀請對方地區的金牌主持人或者制作人共同制作節目,將節目推向全球,進而帶動海南的知名度提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既是媒體發展的方向,也是媒體從業者要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2020年,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移動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5G海南智慧廣電全媒體戰略轉型發展;同時,還與中國電信、華為簽署“5G+4K/VR智慧空間融媒實驗室”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在5G業務、云業務、4K/8K超高清直播等信息化建設方面建立起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5G+4K/VR智慧空間融媒實驗室”項目開展。上述舉措有助于海南廣電在內容、渠道、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發力向“智慧廣電”全媒體戰略轉型,打造融媒體發展樣板工程。海南廣電應充分利用技術合作契機,制作一批高質量的獨家內容,用新奇的節目吸引更多的關注,打造個性化標簽。
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更接地氣的在地化運作是可行的路徑。一方面,需要培養一批當地的媒體工作者,以了解其獨特的文化和特點。另一方面,可以聘請受當地喜愛或者信任的、具有一定名氣的新聞記者來講述海南故事,吸引流量。很多外籍名人對海南文化感興趣,如海南國際傳播中心聘用的海外傳播官,正是從眾多對海南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中挑選而來。又如黑龍江省新聞辦主辦的俄文期刊《Партнеры》(《伙伴》),就是以俄羅斯人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用俄羅斯的編輯和翻譯,構建官方和民間溝通平臺,對兩地的經貿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海南也可以此為鑒,加強與海外網站、通訊社、自媒體平臺的合作,一起開辦欄目,充分借助第三方視角及外籍友人力量,挖掘真正適合對外傳播的海南故事和中國故事,既可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也可打通海南主流媒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宣傳渠道。
在國際傳播的大環境下,國內眾多主流媒體不斷增加駐外記者數量。駐外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專業素養,還應當有較高的外語水平、交際能力,在國際問題上還要有清醒的認知和辨別能力。海南廣電在創立三沙衛視之初,就已經在各大高校招聘具有小語種能力的外語人才,為海南進行國際化宣傳打好了提前量,但目前依然缺乏精通目標國家語言和具有國際傳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2018年,云南日報報業集團與當地師范大學合作,共同創建“國際新聞傳播學院”及“南亞東南亞媒體人才培訓基地”,這一舉措有助于培養專業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海南省同樣可以采取訂單式的人才培養計劃,推進校媒合作,整合資源,為海南自貿港的國際傳播儲備人才。
在對外宣傳中,國內的報道明顯帶有“以我為主”的敘事風格,而如果直接用中文的話語方式講述海南故事和中國故事,很多詞匯和語言是海外受眾無法理解的。既然節目受眾以當地人為主,就需要結合當地話題,以符合當地人接受習慣的方式來敘事。國內外傳播的區別對待,更體現出主流媒體的專業性。海南媒體在報道與海南相關的話題時,要更加注重傳播內容對海外受眾的吸引力,巧妙地將海南故事融入其中,在為目標國家受眾服務的基礎上建立雙方的溝通關系、情感關系,而要想融入對方的文化,就必須先順應當地的思維模式。
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地方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海南與周邊東南亞國家存在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優勢,更容易發揮“外交大使”的作用,通過國際合作傳播、人文交流等多種方式服務周邊外交,起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