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傳統媒體的“陣地”逐漸萎縮,新興媒體、自媒體強勢蠶食市場,一度是絕大部分地方臺收視率“扛把子”的民生新聞也面臨著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雙腰斬的困境。
傳統廣電的權威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平臺和傳輸渠道的高度壟斷;二是高昂的技術門檻。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電視過往優勢逐漸消失殆盡,地市臺廣告出現斷崖式下跌,收入銳減。筆者所在的惠州電視臺民生新聞《第一直播室》欄目開播15年,不論是節目的表現形式,還是節目的商業模式,與開播之初并無二致,在沒有新的表現手法和技術投入的前提下,其收視率和市場份額都顯著下滑。尼爾森2021年5月收視數據顯示,該節目收視率已從黃金時期的10個點下降到如今的不到2個點,觀眾規模目前只有25.9萬戶,收視量104.9萬戶次。實際上,這也是很多城市電視臺的共性現象。盡管民生欄目依舊是其“王牌”,但收視下滑導致城市臺收視份額總體縮水,伴隨而來的是節目影響力和輻射能力顯著減弱,廣告承載量和節目品牌價值大幅萎縮。
民生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其宗旨就是關注民生、服務百姓、守望公平正義,構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近年來,隨著輿論環境收緊、監督類報道式微、電視用戶不斷流失、欄目品牌價值縮水、影響力下降等,民生新聞的選材越發狹窄,同質化的內容輸出加劇了信息爆炸時代大眾的審美疲勞,更與年輕受眾漸行漸遠。同時,人員素質的局限也導致民生新聞止步于表象,缺乏深度,給視頻用戶留下“低端制造”的印象。以惠州電視臺《第一直播室》為例,近年來,隨著熱線報料量顯著下降,節目除了家長里短、村民糾紛、消費投訴外,就是小車禍、小監控和小案件。加之記者編輯缺乏新聞策劃、發掘新聞內涵的眼光,導致新聞總體上缺乏策劃與整體安排,版面雜亂無章。同時該欄目缺乏深度報道,難以在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社會發展趨勢、大眾民生需求之間建立緊密關系,也就無法產生更深遠的輿論影響力。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民生新聞的內容推廣渠道也曾進行多元嘗試,如將新聞報道拆條上傳到抖音號、今日頭條號、視頻號等網絡平臺中。然而大多數編輯只是復制粘貼的“搬運工”,并沒有根據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對內容進行二次創作。此外,現今民生新聞輸出的內容產品遠遠跟不上短視頻的發展趨勢。以惠州電視臺《第一直播室》為例,該節目報道的很多民生新聞本身價值不大,但所占篇幅卻很長,有的還被做成連續報道,畫面、文字重復,有效信息量少得可憐,與形式活潑生動、干貨滿滿的新媒體短視頻的差距不言而喻。
“內容為王”是節目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苦練內功,才是出路。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當前地市臺的民生新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創新。
在“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網絡輿論監督功效明顯,與此同時,傳統的官方主流媒體的監督聲音卻越來越弱。過去,我們總認為是不可抗力的外因導致我們錯失陣地,但是現在必須扭轉這一觀念。作為公共媒體、主流媒體,我們不能把工作置于黨委政府的工作之外,也不能置于黨委政府工作之后,而要置于黨委政府的工作之中,成為黨委政府工作每個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珠海電視臺推出的《民生新觀察》,通過對市民熱線的大數據分析,對每月排名靠前的投訴熱點進行案例剖析,探討黨和政府的政策如何落細落小落具體,在節目中結合實際提出建設性解決思路。
其實,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不應認為輿論監督就是負面報道。我們要牢牢把握正確政治導向,做有建設性的輿論監督。為此,第一,民生新聞選題站位要有“高度”,體現黨的主張,呼應政府中心工作;第二,報道內容要有“廣度”,注重擴展思維,打開視角,不拘泥于點,而是延展到面;第三,采訪作風要扎實,深入剖析新聞事實,開掘思想和觀點,注重去偽存真,揭示本質,彰顯新聞的“深度”;第四,要敢于“亮劍”,體現社會擔當,展示媒體的“銳度”。對一些推諉扯皮、懶政不作為或者瀆職腐敗行為,要敢于有理有據揭露曝光;對攻擊、詆毀政府政策的言論,要毫不猶豫地予以反擊,進行輿論引導。
民生新聞之所以長期受到觀眾的追捧,根本在于其接地氣,憑借上傳下達、橫向溝通的有效渠道,幫助市民解決實際問題。在未來發展中,我們除了要把握好輿論監督的度,做好跑腿幫忙、問題調解等服務之外,更長遠的是要樹立“大民生”的理念。在關系市民群體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民生新聞不僅要做個案調查,還要做話題策劃,更要提出建設性意見,圍繞這些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和評論,成為地域公眾議程設置和輿論的引領者,讓民生新聞獲得更長遠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一中全會上指出,哪里有群眾,宣傳思想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現在群眾在互聯網上,主流媒體就必須利用好自媒體平臺、社交平臺,把這些出口和渠道作為宣傳的主陣地。當前,西瓜視頻、快手、抖音、B站、梨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已成為不少民生新聞節目轉型的重要窗口。從2019年上半年省級電視臺新聞短視頻賬號表現來看,賬號數量僅占23%的原生品牌短視頻賬號收獲了全部賬號所生產內容69%的傳播量,足以看出原生短視頻品牌收割流量的能力。不過,短視頻不是把三分鐘的電視新聞剪成幾十秒放在網上就可以,短視頻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傳播規律,傳統媒體應與時俱進,真正摸索如何做短視頻。對民生新聞而言,當下以及未來首先要思考如何利用節目制作能力生產原創短視頻;其次要思考如何利用短視頻有效增加傳統媒體在移動端的傳播力,實現變現。
除了入駐短視頻平臺這種淺層次的融合外,民生新聞節目還要通過與互聯網平臺深入合作,聯合孵化符合互聯網平臺的新媒體項目,這種合作既能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也為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比如,B站與浙江臺的《1818黃金眼》展開內容合作,雙方共同制作一檔名為《bilibili@黃金眼》的新節目,將《1818黃金眼》的新聞視角與B站的用戶視角相結合,實現新聞節目的二次傳播,進而提高新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了增強用戶黏性,不少傳統媒體也開始謀求平臺轉型,實現更多功能。如上海電視臺《新聞坊》就完成了從民生電視新聞欄目向集電視、新媒體、線下服務等多維一體的全媒體平臺的轉身,其上線的“新聞坊+”小程序,將原本分散在公眾號內的報料、求助、投訴渠道集中到了一個全方位的新平臺,加強了用戶互動與維護。
根據一份AIS全媒體廣告監測數據報告,2020年全國電視媒體廣告市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地市臺下滑嚴重,同比達到-26.8%。城市臺的收入結構從以品牌廣告為主,變為政務宣傳+活動+節目專題,地市臺的創收也更多地依賴政務合作。作為地市臺“新聞立臺”的重要支柱之一,民生新聞欄目也要爭取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為各個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定制宣傳產品,推出形式多樣的主題專欄、服務宣傳、活動策劃,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