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昌
在如今的一些電視新聞拍攝過程中,記者為了畫面更好看、細節更豐富、報道結構更嚴密,通常會遇到如何進行組織拍攝和場面調度等現實問題。但有些記者卻由于把握不好度,在采訪時大量運用擺拍,結果導致新聞報道的整體失實和局部失實,嚴重損害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在實踐中應科學理解組織拍攝與場面調度,使之成為在確保電視新聞真實性基礎之上的有效拍攝手段。
擺拍最早出現在電影新聞攝影中,當時由于膠片價格昂貴,聲畫攝錄又不能一次性完成,而運用擺拍手段,不但構圖、景別、用光可以很完美,并且鏡頭運動的實際效果也比較理想。當電子新聞采集系統ENG誕生后,磁帶代替了膠片,電視新聞的拍攝成本明顯降低,擺拍就完全沒有必要了①。擺拍的電視新聞不但采訪對象的臉部表情僵硬,采訪同期聲也如同背書。這樣的報道會讓觀眾望而生厭、產生反感。
電視新聞擺拍,就是拍攝對象在記者的導演下做出某些動作,通常有事后補拍、現場擺布等做法。有些電視記者因在新聞事件發生時無法及時趕到現場,就會把一些當事人和目擊者叫來,根據記者的要求來個“情景再現”。如讓公安民警把犯罪嫌疑人帶到作案地點,重新演示一遍作案過程;讓打掃衛生的清潔工到現場去掃地,如果記者認為動作不理想,就讓清潔工再掃N遍,直到記者拍到滿意的畫面為止。像有個電視記者去拍植樹,由于遲到,就讓植樹者把已經種下去的小樹拔起來,重新種一下。
擺拍嚴重違反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真實性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整體真實、細節真實和本質真實。整體真實要求新聞內容必須全面,不得斷章取義,記者應該把所有信息傳播給受眾,保證新聞報道全部真實有效;細節真實是要求報道內容的每個細節都必須真實可靠,查有依據,記者不得隨意更改或編造某些細節,使受眾對事實產生誤解;本質真實是記者必須深層次分析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在全面公布事實真相后剖析事情的本質,揭示事實真相與本質的內在聯系②。在電視新聞的擺拍過程中,采訪對象完全按照記者的要求這樣那樣,既脫離了新聞的原生態和本來面目,還摻入了記者的許多主觀元素,這是對新聞真實性的嚴重踐踏。
電視新聞的擺拍是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有人認為,如果拍攝中沒有蘊含“新聞含量”,只剩下影像視頻這件唯美的“外衣”,那么即使外衣再雍容華貴,新聞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電視攝像記者不僅僅因為其具有可以如實記錄生活的基本職責,還由于其能夠定格住新聞現場瞬間動態。一段真實的新聞視頻既生動又有美感,能夠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覺信息。形式虛假與內容不符的劣質影像,無法傳遞真實、直觀、具體的新聞現場,難以吸引觀眾的興趣與關注③。
電視新聞是對新聞事件的同步聲畫記錄,傳遞的是來自現場的直觀信息,擺拍的鏡頭也許看起來取景角度和畫面構圖都比較規范,但由于導演痕跡明顯,會導致新聞的失實。電視新聞的真實性不但體現在文字稿中,也反映在畫面上。擺拍是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嚴峻挑戰,因為在擺拍過程中,有的電視記者會虛構事實和情節,嚴重影響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新聞攝影圖片追求抓拍,獲取的是精彩的典型瞬間。電視新聞也要倡導記者抓拍,不干涉拍攝對象,以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在電視新聞的拍攝過程中,許多事件的發生、發展是轉瞬即逝的,尤其是一些突發事件,人群騷動、場面混亂、光線不佳、拍攝角度難以選擇,電視記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抓拍功力,是無法拍到典型畫面的。同樣,在拍攝新聞人物時,對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也要通過抓拍來獲取,記者不能去擺布拍攝對象,要求其怎么樣。
在新聞現場抓拍,電視記者通常是用跟拍和固定長鏡頭。其中跟拍是指人與攝像機的運動跟隨新聞主體進行拍攝,跟拍的鏡頭在一般情況下不是很穩,時不時會出現搖晃不定等情況,但正是這樣的畫面才能反映出現場的緊迫性,讓觀眾感受深刻,如身臨其境④。還有,記者為了解決電視新聞抓拍時攝像機來不及調焦等問題,一是可以運用攝像機的自動聚焦功能;二是盡量用廣角鏡頭,以加大景深范圍,避免鏡頭抖動造成的畫面不穩。在進行報道時,電視記者應通過抓拍把新聞現場發生的事實迅速、準確、客觀地記錄下來,真正做到以事實說話。雖然有時抓拍的電視畫面并不完美,但真實、自然、生動、視覺沖擊力強,這是擺拍無法做到的。
電視新聞的真實性,主要基于記者在選擇素材時既客觀又合理,能夠根據真實的內容提煉報道主題,使報道凸顯出更強的表現力,增進觀眾對新聞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有更深入的了解⑤。在抓拍時,電視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走向要有預見性和判斷力,鏡頭能始終對著新聞主體,并善于抓取生動和鮮活的細節。當然,在電視新聞的抓拍過程中記者也要用好技巧,一是選擇拍攝角度,占據最佳的拍攝位置,拉近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二是掌握拍攝時機,及時記錄新聞現場的發展動態和核心內容。
在新聞拍攝現場,記者無法像影視劇導演一樣,構思完整的鏡頭腳本,豐富鏡頭變化,同時,新聞場景往往又不可重復,錯過就無法彌補。所以在拍攝中,對同一拍攝對象,記者要在拍攝距離、角度、高度不變的情況下,變換拍攝角度等參數,然后再拍攝不同景別的鏡頭。這樣,有了現場多組鏡頭的素材,在后期剪輯時,才可以進行任意角度的景別組合⑥。電視新聞拍攝與圖片攝影不同,運用的是動態構圖,記者要根據拍攝對象的變化及時調整攝像機機位和拍攝角度進行取景。這是一個客觀記錄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主觀導演的結果。電視記者的抓拍手法主要有挑、等、搶,以此來同步記錄現場發生的一切有新聞價值的畫面,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和新聞人物的真實狀態。
場面調度指的是出現在攝影機前的所有事物及其安排,包括視覺風格的場景元素和攝影機因素⑦。場面調度的說法最早出現在舞臺劇中,一是指人物在舞臺中的位置和按照導演的要求如何進行表演。電視新聞主要通過視覺傳播符號和聽覺傳播符號進行敘事,場面調度能增強報道結構的嚴密性。
在電視新聞中,鏡頭語言是典型內容的主要呈現手段,直接影響到報道的呈現效果和觀眾的收看體驗。有效的場面調度能借助鏡頭語言來調整報道的敘事結構,增強電視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⑧。電視報道結構的嚴密性必須建立在新聞的真實性基礎之上,這主要指新聞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記者在采訪拍攝時,要忠于客觀事實,不得有任何杜撰與想象的成分,即使是合理推斷也不能允許。
無論是事件性新聞還是主題性報道,電視記者在拍攝現場對拍攝對象進行合理引導和調度都是難以避免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拍攝對象給予配合,增強報道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尤其是一些具有深度的主題報道,由于所涉及的拍攝內容大多屬于過去時態,有的還是多年前發生的事,因此有部分主體信息需要記者對采訪對象進行啟發式回憶,然后對其已經過去的行動進行畫面延續。
如今,電視新聞的直播已經常態化。在直播過程中會有多臺攝像機同時出現在新聞現場。實際上,攝像機的機位怎樣安排也屬于場面調度范疇,這與新聞現場的主要信息能否有效傳遞給觀眾存在著密切聯系。如何進行有效的場面調度,在現場報道中顯得尤為重要。現場報道由于傳播方式的現場性、同步性和真實性,使電視記者能夠把觀眾帶入新聞現場,從而增強傳播者與觀眾之間的凝聚力,縮短觀眾和新聞事件的距離⑨。
在電視新聞直播過程中,多機位拍攝獲得的畫面傳遞給導播后,導播會根據不同的角度、景別和鏡頭運動來實時切出畫面,以方便觀眾同步了解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原因和結果。這時候的影像信息,實際上已經由單一角度的敘述變成了系統化的呈現。雖然場面調度涉及到攝像機與拍攝對象,但在電視新聞的直播中,導播只能調度攝像機而不能調度拍攝對象,這也是電視新聞與電視劇、電影在場面調度時的原則區別。因此,在電視新聞直播中,導播只能通過調度攝像機的機位和攝像記者的取景、構圖與鏡頭運動來彌補不能調度拍攝對象的不足。
場面調度可以指揮鏡頭運動。鏡頭運動是鏡頭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鏡頭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功能。在記錄一些激烈場面時,運動的鏡頭加上運動的人物,能產生畫面沖擊力很強的視覺效果⑩。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擺拍還是抓拍,既反映在記者的采訪實踐中,也體現在記者的新聞傳播理念上。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歪曲,如何采訪與報道,實際上就是記者對新聞事實能否進行客觀的認知。記者在采訪時對報道結構的理性把握程度越高,就越能守住新聞真實性的底線。面對復雜的新聞現象,電視記者的報道理念建構會嚴重受到個人主觀態度的影響,這就更需要記者在新聞采訪與拍攝時正確地把握主客觀的臨界點,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新聞的組織拍攝與場面調度等問題。
注釋:
①楊曉麗.擺拍:有悖于真實的硬傷[J].長城,2009(04):193-194.
②高蕊.淺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J].數字傳媒研究,2020(08):30-32.
③張弢.新聞攝像中的唯美與不美 [J].傳媒論壇,2021(08):69-70.
④張勇.電視記者如何搶拍和抓拍新聞[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1):84-85.
⑤孫潔.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03):66-68.
⑥王春生.電視新聞攝像技巧與實際運用[J].記者搖籃,2021(03):162-163.
⑦金虎,金宜鴻.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154.
⑧周利駒.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報業,2020(16):64-65.
⑨王俊武.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及時性探究[N].山西經濟日報,2020-11-06(004).
⑩盧柏樵.鏡頭調度與場面調度[J].藝海,2020(07):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