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騰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社會根基駐扎在農村,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深深根植于鄉村社會。“鄉愁”題材的紀錄片之所以盛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政府為了弘揚中國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借助該題材的紀錄片達到歡迎民眾建設美麗鄉村、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當前生活快節奏的背景下,人們的“鄉愁”情節逐漸淡忘,而紀錄片作為影像最初的形式,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人們需要借助紀錄片等影像文本重新認識故土。
物質上的鄉愁主要依托于實物載體,體現在東北的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上。《大地情書》的第一集,記錄了人們為了迎接冰雪節在極寒的冰封湖面上采冰的場景。寒冬臘月的東北銀裝素裹、寒風蕭瑟,身穿厚重貂衣的采冰工人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應對著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和意外情況。絨帽上積攢的冰雪、工人喊號時噴出的哈氣、拉冰時腳面踏擊在冰面上碰撞出的水花、冰塊上岸后冒出的騰騰熱氣……一個個鏡頭的串聯所產生的沖擊力無時無刻不在敲擊著觀眾的神經,它在提醒觀眾這樣一群樸實的東北農民工作時身處的極端環境,也在歌頌著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工人身上傳達出的拼搏精神和集體力量。紀錄片的第三集記錄的是東北漁民每年冬季捕撈第一網魚后要召開祭祀儀式,以期盼來年的風調雨順。正是這一幕幕獨具東北地方特色的生存環境和儀式活動最能打動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情感上的鄉愁。
紀錄片中精神情感上的鄉愁主要表現為對親友、故鄉、家園、國家的思念與眷戀之情。《大地情書》第一集中小興安嶺腳下的“跑山人”日復一日地去深山中采摘山貨,他們要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前提下爬上十幾米高的松樹上采摘松果。導演詳細記錄了“跑山人”范立國爬樹的過程,各樣相對“刁鉆”的鏡頭角度和夸張的景別構圖相互穿插,時時刻刻緊抓觀眾的神經,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這種緊張感使得當他成功爬到樹頂時,觀眾產生更加真實的滿足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當鏡頭給到在樹下觀察的父親時,父親緊張的雙手不停揉搓,眼睛緊盯著樹上正在作業的兒子。這種親情的力量又會使觀眾心中隱隱作痛,這一刻所有人都在感嘆父愛的偉大和隱忍,感受樸實的東北人民為了生存不怕辛苦、不畏艱辛的精神。紀錄片《大地情書》每一集都聚焦于一個村落,每集都有各自表達的主題,第一集講親人情,第二集講工友情,第三集講愛情,雖然分為不同的板塊,但都圍繞“鄉愁”這個大背景展開。
文化意義的鄉愁主要表現為對國家、社會、故鄉所傳播的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在紀錄片中,導演選取了十個情況迥異的家庭進行拍攝,但不變的是將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孝道至上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平凡人的生活展現給觀眾,只有這樣才能將最真摯動人的“鄉愁”傳達到觀眾心中。板塊式的平行結構敘事使紀錄片的內容更加飽滿,紀錄片的主題得到最大程度的深化。
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紀錄片《大地情書》中,“鄉愁”記憶被進一步具象為家風,挖掘不同家庭的典型事件、代表性人物、熟悉的生活場景等這些記憶中的片段,通過刻畫每個家庭所處的情境,表現人物內心蘊含的理想與堅韌。在第二集中記錄了冬日漁民捕魚祭祀的場景,其中導演將老把頭(漁民的首領)個人的生活與祭祀時的莊重、冰面上的北風呼嘯等場景結合起來,極大地拓寬了人物的生活空間,使其更加立體、真實地展現在觀眾視野中,這種表達方式蘊含著強大的情感力量。創作者特意呈現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祭祀儀式,是因為祭祀作為一種具有鄉村社會特有家庭形式的活動,承載著老一代人對于家庭和睦、風調雨順的期盼和希望,同時也承載著觀眾久遠的鄉村回憶和人生經歷。影片中家人圍坐一桌吃團圓飯、結婚時跪拜父母以及家族的老相片、門上的春聯等場景的出現,都是人類共同的家庭記憶。當這些場景被搬上銀幕,勢必會勾起人們對于“家”文化情感的共鳴,從而引發對“鄉愁”的記憶。
“鄉愁”記憶是基于現實中人們的精神需求對過去生活面貌的建構,紀錄片創作的思路也是如此。導演通過對過去祖先偉人事跡、崇高品格、偉大精神的追憶,表現當今社會中國人民追求的品德觀念與行為意識。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在經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驚濤駭浪后歷久彌新,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在祖輩的諄諄教誨中代代相傳,成為現代社會鄉愁文化的根基。
在紀錄片的片頭部分,“跑山人”范立國和家人吃飯的畫面里加入了一句他的旁白:“中國人的美德,是必須孝敬老人,你不孝敬老人都不發財”。樸實的東北口音讓人感覺親切,類似的語言在紀錄片中出現得非常頻繁,不斷地激發觀眾對東北人家庭倫理觀的認同,繼而在這種認同感中,觀眾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在家感”和責任感。這種對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孝”文化的推崇和宣揚,將“孝”文化作為當下社會都能接受的“集體記憶”,以古今對比的表現方式,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傳承著“鄉愁”記憶。
“家”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在紀錄片中,鏡頭跟隨主人公,去拜訪鄉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了解祖先和村莊的歷史,見證家族的祭祀活動,反思和感懷家族文化,這一系列故事的呈現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尋根”。“尋根”的過程本質上是在解釋“我是誰、我來自哪里”這個古老的問題。當我們在家譜中找到自我,在古籍中發掘家族的過去時,我們會發現一段段家庭的“尋根”故事早已融入國家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鄉愁”題材的紀錄片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過去,更是在闡述一個國家的歷史。而觀眾最終也跟隨紀錄片的鏡頭將家族認同上升到了國家認同。
伴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帶領世界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這種變化不僅對中國鄉村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以及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紀錄片的紀實性和真實性使其成為記錄這一巨變的首選媒介。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以小家情愫向世界展示大國情懷,在建設美麗家園、繼承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