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佳芯 嚴紅彥 祁璐瑤
寧波走書,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是流傳于寧波、舟山、臺州一帶,用寧波方言進行演唱的地方曲藝。演出時,一般一名演員配備一兩名樂手伴奏、伴唱。舞臺上設一張桌子,桌上放置一把折扇、一塊手帕、一塊醒木這三樣走書藝人的必備道具。演員除“說”“唱”“彈”外,表演中還需做到“噱”和“漁”。“噱”是以滑稽的語言動作引人發笑;“漁”是一人飾演生、旦、凈、末、丑多種腳色。因其本土化的方言唱詞、生動有趣的劇目、原汁原味的伴奏和接地氣的表演方式,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自誕生以來,寧波走書的發展經歷了起起伏伏。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迎來發展歷史的巔峰時期,走書表演在舟山、臺州都大受歡迎。但“文革”對其發展造成了致命打擊,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寧波走書才重獲新生①。此后,政府通過各種方式來積極重振走書藝術:2008年,寧波走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寧波走書傳承基地正式落戶寧波市咸祥鎮咸六村。盡管政府以及走書藝人作出了種種努力,但由于時代文化生態的變遷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寧波走書的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曲藝隊解體,大批走書演員紛紛轉行,現今常年活躍在舞臺上的走書藝人僅剩下十余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對線下表演的沖擊,走書藝術陷入瀕危之境,亟待搶救保護。
本課題組對此開展廣泛調研,走訪了寧波走書藝人群體,認為寧波走書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寧波走書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藝術,內容以寧波方言為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普通話普及,能熟練掌握地方方言的群體逐漸縮小。況且,寧波走書具有“土語化”的腔調特征,主要以流行于老底子的寧波郊區和農村老百姓所創造和常用的土話俗語為基調。這對城市化的年輕一代、外來觀眾理解和欣賞走書表演造成很大的困難。其次,隨唱隨走的表演形式,造成表演場地難以配上實時的普通話字幕,走書表演的現代技術提升難以推行。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和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審美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曲藝的內容、形式都難以吸引現代的年輕觀眾。
走書的劇目通常為代代相傳的傳統劇目,例如《平陽傳》《天寶圖》《紫金鞭》等。這些傳統劇目多從歷史故事取材,內容相對固定;在表演效果上,主要因藝人自身的表演特點而呈現不同的特色,難有突破性的創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寧波走書響應國家一致抗疫的口號,創作了一些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新作品,例如樂靜創作的《我放心啦》、聞海平老先生創作的《上下齊心抗病毒,撥開云霧見青天》《白衣天使奔前方》等。但這種創作大多是響應政府宣傳要求,自發創作、貼近現實的劇目少之又少,缺乏既符合現代大眾審美又有藝術性的新興劇目。
寧波走書和大多數的非遺曲藝一樣,通過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如今,老一輩的優秀傳承人年歲已高,急需新鮮血液。而傳統的培養方式過程往往十分漫長,師傅唱一句,徒弟跟一句,一個徒弟想要出師,不僅需要練習說、唱技能,還要分飾角色,通過神態、聲音、動作的變化來傳遞情緒。要想在舞臺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必須得“臺下十年功”。傳統的教學傳承手段,漫長的學藝道路以及不夠明朗的未來讓普通人望而生畏,難以潛心學習,以致后繼乏人。
寧波走書多由寧波曲藝家協會、藝術團聯系表演藝人,以展演的形式進行表演。演出時間、演出地點不固定,缺乏標志性的線下表演場所,即使有人想聽走書,也難以找到走書的表演地點,于是走書逐漸淡出人們日常生活的視野。新時代的走書雖然根據時勢需求開始在網絡平臺發布作品,例如,“鄞州非遺”公眾號推出“空中書場”專欄,“慈溪本土文化”公眾號下有寧波走書直播劇目,但是缺乏有影響力的傳播引導,線上的展示相對分散,用戶參與度不高。線上線下都缺乏有一定影響力的傳播手段和傳播途徑。
針對目前寧波走書保護傳承、傳播發展的困境,本課題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味“守舊”并不是保護傳統曲藝的好做法。要想走書藝術生生不息,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就需要將其置身于現代市場,適應現代人的文化消費需求。內容上“舊壺裝新酒”,將現代生活、流行話語引入劇本內容和臺詞中,結合當下時事熱點、觀眾喜好,創作出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新作品,使寧波走書更具有感染力和時代性。表演上“新壺裝舊酒”。寧波走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走書唱腔與現代流行元素有結合的可能性,可大膽地與年輕人喜歡的說唱、流行唱法相結合,將傳統曲藝的唱腔、曲調融入現代表演形式中,打造有地方特色的走書單曲。表演場地可進行舞臺化、時尚化的改造,使之更符合大眾趣味和觀賞性,由此獲得更多的“觀眾緣”。
針對傳統的走書人才培養難題,可采用多種現代教學方式培養傳承人。例如,將走書知識編入鄉土教材,與地方中小學課外活動、興趣課程結合,一方面培養觀眾,一方面吸引學生投身專業學習中。在藝術學校開設寧波走書專業,系統教授寧波走書歷史、樂理知識、演唱方式、語言藝術等內容,強化實踐訓練,孵化出一支會表演、會彈奏、能創作的演出隊伍。還可以通過線上選拔的形式,聯合非遺中心等官方公眾號,網絡海選年輕一代中喜歡走書,愿意參與傳承創新的好苗子。與此同時,對有天賦的走書苗子,要提供更多的舞臺實踐機會,不斷提高其走書演繹的能力??赏ㄟ^比賽、展演、曲藝周等活動形式,讓年輕弟子不斷提升業務素養,并將豐富的實踐成果整理、轉化為系統的走書理論,實現長效的人才培養機制。
在創新發展的同時,傳統走書的經典劇目、表演也需要保護研究。因為走書表演的流動性和口傳心授的傳授形式,劇目手稿通常流散各方。地方文化部門或曲藝協會應建立走書劇目數據庫,系統地收集各傳承人的經典作品、表演資料及文字材料等。這樣既可以搶救傳統曲藝遺產,又便于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創新利用。同時,結合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展開寧波走書的保護研究。調動當地師生的積極性,開展有關寧波走書的課程和研究課題,通過課堂教授寧波走書知識,課下觀看走書表演、田野調查、訪談傳承人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當地曲藝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1.線下結合文化活動,固定書場
根據走書表演的特性,可在寧波曲藝協會、藝術團體、非遺中心等文化機構的協助配合下,實現時、空兩個維度的固定書場。在時間維度上,設計較為固定的日常表演場次,有計劃地結合地方文化節慶活動、民俗活動和非遺展示活動等時間段,固定走書展演的時間,方便更多的觀眾接觸、了解寧波走書。在空間維度上,盡量設置固定的表演場地,并將固定書場與熱門旅游地點相結合,例如城隍廟、月湖公園、南塘老街等寧波的知名景點。不僅可以讓本地觀眾知道熱門書場的地點,做到“有跡可循”,同時也可以讓外來游客有機會感受寧波本土的特色曲藝表演,打造寧波旅游的新名片。此外,固定走書表演班底,編寫走書表演花名冊,輪流進行走書演藝活動。這樣不僅能為曲藝工作者帶來固定收入,也能讓觀眾熟悉走書藝人,增加表演者與觀眾的黏性,打造粉絲效應。
2.線上豐富形式,跳出框架
隨著線上曲藝發展的新趨勢,寧波走書的云端傳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順勢轉向更為年輕化的B站、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結合短視頻剪輯方便快捷的優勢,制作輕松有趣的走書視頻,讓傳統的走書變得更加活潑有趣。同時,還可以與寧波本土的自媒體結合,例如“阿拉寧波”“鄞響”“甬派”等,根據當下流行的拍攝手法,打造出草根走書網紅,推出走書個人頻道,賦予非遺曲藝新的文化娛樂價值。
演出之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寧波走書的影響力。例如:可以與寧波本地公交、地鐵、機場合作,播放寧波走書形式的溫馨提示、站臺報送等內容,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到寧波的地方特色,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對地方曲藝的接受度。相關本土自媒體軟件也可以設置寧波走書的開屏廣告,讓人們能通過網絡看到寧波走書的文化魅力,聽到寧波的曲藝之聲。寧波走書還可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切入,挖掘其故事內涵、文化價值和藝術成就等內容,創作出帶有走書元素的影視作品。開發系列IP產品,設計文創產品,實現產業化的發展,提升走書的知名度。
寧波走書作為傳統地方曲藝,它的保護傳承除了對傳統劇目、表演形式的繼承以外,還需要自身不斷地主動創新,更新走書表演內容和形式,創造出符合新時期大眾需求的文藝作品。這不僅要靠相關部門的支持,更要靠走書藝人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危機,它將走書藝人的表演步伐按下了暫停鍵,將地方傳統曲藝傳播發展的問題展露無遺;但同時也是機遇,它讓傳統曲藝與現代生活更加貼近,讓人們發現了寧波走書更多的可能性。未來寧波走書何去何從,不妨從危機中獲取經驗,破解難題,從而推動其在更高、更大的舞臺上繼續發揚光大。
注釋:
①潘莉.寧波曲藝與寧波民俗文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