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艾杭
海陸豐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全國農民運動的發源地、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全國十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早在90多年前,英雄的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舉行了三次革命武裝起義,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頒發了全國第一部土地法案,率先完成土地革命。海陸豐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承,是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精神源泉。汕尾當前正全力挖掘和保護紅色資源,展示海陸豐紅色文化魅力。2021年普查出來的革命遺址達613處、紅色村落873個,汕尾成為廣東省革命遺址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近年來,汕尾全力挖掘提升紅色文化資源,海陸豐革命老區的名片不斷被擦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汕尾市不斷加強對紅色文化遺址的升級改造工作,這一舉措也得到了海陸豐革命老區人民的大力支持。2017年11月,海豐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啟動對紅宮紅場的升級改造工程,不僅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進行全面裝修升級,還對紅宮紅場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整治和亮化、凈化、美化,打造了長達3公里、全國獨一無二的“紅色文化街”。海豐縣附城鎮的新山村則積極探索“紅色+旅游發展”做法,以紅色文化為依托,通過科學規劃,修繕了義平社農會館和農軍隊部等舊址,整合了紅、藍、綠、古的旅游資源特色,繪制了二十多幅反映新山革命歷史的巨型畫作,一座集教育、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紅色新農村”已經初具規模。更有陸豐市城東鎮炎圍村下屬的炎蒼埔自然村村民,自發組織捐款活動,助力打造“紅色”新農村,為村里修復紅色革命遺址捐獻了近千萬元。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攜手并進,將散落在各鄉村的人文景觀、革命遺址串點成線,許多具有現代特色的紅色經典景區正在海陸豐革命老區逐步形成。
大眾傳媒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海陸豐革命老區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努力。2018年取材自海豐縣的大型紅色題材電視連續劇《彭湃》在央視播出。海豐縣加大對紅色革命史料的挖掘整理力度,在推出研究成果的同時,運用非遺文化形式演繹紅色文化,精心打造“不朽豐碑·紅色華章”大型紅色故事匯。白字戲《彭湃之母》唱響南粵大地,好評如潮。紅色經典歌曲《奔向海陸豐》在當地耳熟能詳,“革命老區·紅色印記”大型美術作品展等活動深入人心。一系列的傳播活動對宣傳海陸豐這片紅色土地的革命歷史和提升汕尾市形象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為這塊紅色革命根據地帶來了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大好時機。
對當地居民調研訪談發現,除節假日會有廣東省內周邊城市的旅客來到海陸豐革命老區感受紅色文化的濃烈氛圍以外,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大部分受眾主要來自當地的政府黨員干部和當地學校的學生,傳播范圍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究其原因,是沒有利用好全媒體和全域旅游時代的傳播特征,依舊停留在廣播、報刊與電視的傳統傳播方式上。近幾年,雖然相關部門也做出了一些改進,例如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進行宣傳,征集紅色文化的微視頻制作比賽和舉行“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汕尾紅色文化名片”的文化活動等,但知名度與影響力依舊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傳播方式和傳播載體的多樣化和時代性,無法做到線上線下、傳統媒體與創意媒體的全面結合。
從2017年到2020年,汕尾創文工作在省文明委的各類相關測評和考核中均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全省文明創建后起爭先的典范,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雖然創文成效顯著,但紅色旅游配套建設的滯后也導致了紅色旅游知名度不高和傳播力較差。以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為例,周邊街道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街區和隨處可見的紅色標語,讓人感受到了濃烈的紅色氣息,但許多游客卻因為沒有配套的停車場而犯難。進入紀念館內,雕像與墻面等紅色建筑都已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裝修翻新,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參觀。但館內依舊是傳統參館模式,講解員需要預約,卻沒有相關的網站與公眾號可以提前進行了解,館內也沒有數字化設施可以讓游客自主深入體驗紅色革命歷史。在景區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的時代,海陸豐革命老區的紅色景區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游客體驗感不佳,造成傳播效果相對較差。滯后的紅色旅游配套設施,使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紅色文創產品是以紅色文化為基礎和對象,依托創意人的智慧和科技手段來滿足消費者市場需求的商品。它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是紅色文化的體現。各地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特別是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紅色旅游景點等紅色基因庫,開發了大量富有特色、受到消費者歡迎的紅色文創產品。消費者購買紅色文創產品是對其背后文化的一種認可,購買紅色文創產品的同時,也促使產品中融合的紅色元素得到傳播,紅色文創產品的流通無形中也讓產品中的紅色文化信息得到推廣。近幾年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文創產業也開始慢慢發展,具有海陸豐本土氣息的虎獅文創產品分別在深圳市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汕尾市“非遺+旅游”特色產品推介直播活動中亮相,受到青年群體的喜愛。但是除了與特色農產品結合的紅色旅游商品之外,當地的紅色文創產品店幾乎為零。除了實體產品與專賣店的缺乏,線上平臺也鮮少有地方紅色文創產品的身影。在其他同類的紅色旅游地區,紅色文創產品的門類已經發展到具有“數位化+新媒體”技術的多維度產品,而海陸豐革命老區在這方面明顯沒有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缺少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大大減小。
紅色文化的傳播必須與時俱進,開拓新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傳播方式。第一,在新媒體時代,充分利用新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建設智能旅游信息共享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虛擬化、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優化海陸豐革命老區全域旅游綜合云平臺,建設智慧旅游平臺,強化大數據智能化在紅色景區的深度應用。第二,在傳播內容的創新上,應注重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創新,比如探索建立海陸豐革命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數據庫,建成“無實體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在紅色舊址紀念館等地建立3D紅色影片體驗區、VR體驗區、陳設區及AR情景體驗區,實現紅色場館的全媒體閱讀,使紅色文化通過各種載體的傳播得到延伸。第三,地方文化通過新媒體向外界傳播已經是常態,海陸豐革命老區也應通過各類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的在線推廣,加大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弘揚,不斷提高海陸豐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海陸豐革命老區相關部門必須意識到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對當地紅色旅游產業實行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推動其成為海陸豐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首先,應強化升級海陸豐革命老區紅色景區的信息服務、問訊、物品寄存、公廁、飲水點、垃圾桶、停車場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務配置,提高景區產品的價值和效用。其次,海陸豐紅色景區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旅游產品單一,未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綜合紅色文化旅游項目。積極開發多種具有海陸豐特色的創意紅色旅游產品與項目,加快建設速度,有助于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增強傳播效果。最后,解說系統是紅色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景區向游客有效傳播科普知識的重要渠道,是對旅游者旅游行為的一種關懷,紀念館要盡快對解說系統進行升級,幫助游客了解相關信息,更好地引導游客去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
首先,深化對紅色文創產品的認識,在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尊重歷史的同時進行創意開發,提升紅色文創產品的魅力。新媒體時代,開發者要打破對紅色文創產品想象力限制的堡壘,以專業的藝術審美和創造力去設計紅色文創產品,提高紅色文創產品的時尚感,帶動紅色文創產品與其他領域相融合。在銷售方面,融合地方特色資源,積極拓展線上模式,在流量大的網絡銷售平臺如淘寶、微店、拼多多等開設旗艦店,在抖音、微信、微博等網絡營銷平臺進行相關推廣。
其次,加強新媒體技術在紅色文創產品領域的運用,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開發相關應用程序,讓用戶可以通過掃描紅色文化產品的二維碼,在手機端了解其背后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聽取紅色革命故事。與網紅博主合作,用直播的形式展現紅色紀念館的全貌,讓受眾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感受紅色文化,吸納更多的人到革命老區當地進行參觀,激發受眾的旅游興趣。借助網絡、通信和數字媒體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傳播方式,讓紅色文化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定制化和個性化傳播,提升受眾的體驗,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