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衛
(江蘇省清江中學 223001)
“混合式學習”是當前教學體系中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它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資源,實現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的有機融合,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習環境,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了有效開展混合式學習,提高化學教學效率的幾點策略,旨在推動化學教學的有效發展.
新課標指出:“要順利實施教學目標,不僅要充分發揮教材功能,還要盡可能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開發非教材資源,能夠有效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激活學生的化學思維,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有效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獲得,形成協同效應,提高學習效果.
比如在對“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他們通過線上學習與教材學習多種途徑,探索問題的答案,并找到自己存在的疑惑.例如:1.常見金屬除了能與氧氣反應外,還能與什么發生反應呢?2.不同金屬與酸反應的現象一樣嗎,反應的劇烈程度如何呢?反應的劇烈程度與什么有關呢?3.書寫金屬與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什么規律呢?4.什么叫做置換反應……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自學效率,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挑選、提供一些好的微課資源,引導他們通過觀看視頻探索重點知識.例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不同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的視頻,意識到不同金屬與酸反應時表現出的劇烈程度是不同的,反應的劇烈程度與金屬的活潑性有關,金屬活潑性越強則反應越劇烈.當然學生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會存在很多的疑惑,教師可在課堂上對這些疑惑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消化,提高其學習效果.
優化課堂教學實效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整合一切教學資源,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借助網絡平臺,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從而為提升自身的化學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本課教學中,學生課堂上難免會有一些認知上的缺陷,而如果我們不進行有意的克服,則必然導致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模糊,日積月累,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而如果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線上資源的補充,則可以輕松理解新知,既豐富了教學,又延伸了課堂.
為了實現高效化的化學學習,教師還應當注重建構一個組織穩定的有效學習平臺,通過學習平臺的開發,使學生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到課程相關學習資源,滿足他們混合式學習的網絡資源需要,同時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學生能夠對一些不易在實驗室開展的化學實驗進行學習,拓展課堂的教學容量.
比如對于“燃燒和滅火”這一節的內容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將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性地梳理,上傳相關視頻資源,供學生學習.教師通過借助學習平臺,可以以生動有效地形式讓學生們獲取相關信息,然后使得知識.例如,在網絡平臺上傳一些反應物燃燒的視頻,視頻一:取一小塊白磷,放到熱水中,然后通入氧氣,白磷燃燒;視頻二:硫在氧氣中燃燒;視頻三:鐵絲在氧氣中燃燒;視頻四:木炭在氧氣中燃燒……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學生們可以發現燃燒具有三個特征,發光、放熱并且劇烈.除了學習燃燒外,學習滅火也非常重要,為了向學生們普及相關的滅火常識,教師也需要在網絡平臺上上傳一些相關的滅火視頻,例如“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用濕抹布覆蓋滅火”“炒菜時油鍋著火,用鍋蓋該滅”“如何用干粉滅火器滅火”……由此通過建構學習平臺,提高化學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們體會到化學世界的魅力所在.
初中學生,他們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培養和提升.為此,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為他們搭建新知構建的平臺,從而讓學生在這樣的框架下積極思維,高效學習,不僅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更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化學教學中,教師巧妙借助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挖掘和發現一些趣味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更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的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混合式學習模式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生生混合和師生混合的學習,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積極進行伙伴互助學習,促進他們在交往互動過程中,深化自身的化學思維,強化表達自己對知識理解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比如對于“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這一節內容的課堂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動手實驗,探究如何證明酸堿發生了化學反應.首先引導學生們根據“利用指示劑顏色變化證明化學反應”的設計原理,設計如下的實驗方案,方案一:NaOH溶液+酚酞,然后滴入HCl溶液;方案二:NaOH溶液+石蕊,滴入HCl溶液;方案三:HCl溶液+酚酞,滴入NaOH溶液;方案四:HCl溶液++石蕊,滴入NaOH溶液.隨后學生們通過互動學習與探究發現,方案一的實驗現象明顯,方案二無明顯實驗現象,方案三和四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但是實驗現象不明顯,紫色不易被觀察到,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方案一為最佳方案.就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做出判斷,有效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使他們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自身對化學原理的掌握,學會在互助學習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深化自身的化學思維與綜合能力.
高效的學習絕非是個體的單打獨斗,孤軍奮戰,這不僅于學生的個體不利,也對班級整體的學習效果無益.為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不斷開拓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的思維在與伙伴思維的碰撞中產生質的飛躍,從而既升華自身的學習能力,更讓班級整體的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幾種方案的分析對比,相互優劣的比較,學生不僅深度融入問題情境,深刻理解新知,更在比較中對問題有了全新系統的認知,更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采用上述“融合線上”“建構平臺”“伙伴互助”幾點策略實施課堂教學,建構“混合式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變傳統的枯燥乏味的學習模式為豐富多彩的課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廣大教師要善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混合式學習”理念,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調動其化學思維,提高其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