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玲
(江蘇省張家港外國語學校 215600)
“共生”式教學就是在日常教學中遇到差異與異質現象時,教師引領學生在競爭中慢慢走向同質,讓他們追求共同化的學習目標,拉近同學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應用“共生”式教學,能夠有效協調教學中的常見矛盾,為整體教學指引明確的方向,讓學生找到一起努力的目標,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知識水平.
教學目標是指對于教學過程中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所期待他們得到的學習結果.在一節課教學中,教學目標對整節課起著導向作用,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進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共生”式教學時,教師應當圍繞具體所授內容事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需求,做好授課準備工作,課堂上以問題為主線,引領他們自主思考與積極討論,關注班內整體教學對象之間的個體差異,給予區別指導.
例如,在進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學時,當學習到“合并同類項與移項”環節時,教師需提前認真鉆研教材內容,結合課本知識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經驗及認知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把他們分成不同層次,分配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型學習共生單”,使其在預習中自主瀏覽.接著,教師以“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合并同類項與移項”為主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因為他們已學習過“代數式”的相關知識,大部分學生都會合并同類項.這時教師根據學生層次加以區分,像成績較好的就提示他們參照之前的學習經驗合并同類項;而成績一般的則要再次講解合并同類項的規則與技巧,使其自主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合并同類項與移項的方法.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提前分析和研究本節課所授內容,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新課,培養他們的自學意識與能力.
“共生”式教學主要目的是兼顧班內整體教學對象,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理論知識、練習技能,讓他們學會用來解決書面習題和實際問題.具體到初中數學教學中來說,為有效實施“共生”式教學,教師需關注整體教學對象,布置任務和設置問題時突出層次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思考和討論中,使其一起研究數學知識,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
以“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教學為例,教師先布置回顧一次函數的相關知識,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交流、回憶、列表、描點和畫線當中,及用描點法畫圖的步驟等,使他們初步形成“共生”體.接著,教師提升任務層次,設疑:用描點法畫出函數y=6/x的圖像,所描點的橫縱坐標的符號有什么特點?圖像可能在哪些象限?讓學生一起思考與猜想,提出各自的見解,讓他們嘗試求該函數圖像同坐標軸的交點,談論自己的想法.隨后教師進一步提升任務層次,要求學生畫出反比例函數y=6/x的圖像,使其交流如何連線、有哪些特征?函數之間有什么區別等問題.
如此,教師由一次函數過渡至反比例函數,讓學生平穩的進入到新課學習中,再逐步提升學習任務的難度,以此兼顧到整體對象,讓他們都擁有學習的機會,實現“共生共長”.
在“共生”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已經成為一個整體,教師不僅要鼓勵同學之間積極競爭,還需提倡他們互幫互助,共同探討和解決遇到的難題,使其獲得共同發展.因此,初中數學教學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所授內容中的難點、疑點和重點等知識,精心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一起探討、分析和總結,使其相互補充和完善,幫助他們共同發展.
在“用相似三角形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夜晚,當人在路燈下行走時,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燈光照射范圍內,離開路燈越遠,影子就越長,你們有過類似經歷嗎?從現實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其閱讀教材中“中心投影”的概念,相互交流體會,讓他們感悟到相關結論,發展合情推理能力.接著,教師設置例題:某人身高CD=1.6m,在路燈A照射下影子長度為DE,與燈桿AB之間的距離BD=5m,其中燈桿高6m,求影子DE的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使其建立中心投影的數學模型,讓他們在相互幫助中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問題.
對于上述案例,由于所學內容難度較大,教師運用“共生”式教學,鼓勵學生在互幫互助中一起探討,使其學會正確建立數學模型,找準等量關系,感受相似三角形的知識運用價值.
在“共生”式教學模式下,除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以外,還要關注小組合作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討論,激活彼此的思維,使其共同探究數學的奧秘.具體到初中數學教學中來說,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共生”式教學時,應布置一些合作式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討,極力發揮“同伴教學”的作用,使其在交流、互動中進行探究式學習,最終達到“生生促進、一起提高”的效果.
在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教學時,教師實現把班內學生科學合理的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堅持“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目的是保持“共生”,每組要選出一名小組長,讓他們明確本組成員的分工,包括:調查、記錄、統計與繪圖等任務.之后,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前后順序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男生研究女生的身高,女生研究男生的身高,相互搜集對方的身高數據.隨后由各個小組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通過走訪的方式逐個測量研究對象的身高,認真記錄搜集到的數據,據此畫出扇形統計圖、頻數折線圖與直方圖,不過要給予他們充足的合作探究時間,一起交流所學知識和遇到的難點,最后選出代表詳細講述本組的探討結果.
上述案例,教師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任務達到“共生”式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在小組內一起搜集和研究數據,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使其感受用數據說話帶來的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展示與交流學習感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視野,彼此分享各自的經驗與收獲,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有針對性的取長補短,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共生”式教學時,教師需高度重視展示環節,組織學生經歷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以后,積極開展學習交流會,鼓勵他們主動展示學習結果,勇于提出個人看法、建議與見解,再搭配精講和點撥,使其整體學習質量得以改善,實現“共生”.
在“確定圓的條件”教學中,本課主要研究內容是“過不在同一直線上三個點作圓”,掌握這一畫圓方法是主要學習目標.當講解完新課內容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成果展示交流會”,鼓勵他們積極展示個人在本節上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掌握的技能,如:了解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能夠確定一個圓;三角形的外接圓、三角形的外心、圓的內接三角形的概念;利用尺規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畫出一個圓等.同時,要求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和技巧,結合親身經歷確定圓的條件的過程,分享一些自己歸納與探索的經驗、收獲與個人心得,知道是通過類比得出最終結論,然后依據他們的具體反饋給予有針對性的點撥與指導,使其學會查漏補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將課后展示結果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只是做好指導者與輔助者的工作,讓他們及時發現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其形成系統化與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共生”式教學模式時,教師需把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與展示交流成果等多個方面切入,使其在“共生”模式下學習和探索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升華整體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