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新軍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經濟開發區實驗學校 222200)
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傳授教材知識,而且還要整合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體驗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自我認知體系中納入新知識.資源整合式教學是教師不斷挖掘教學資源,對教學素材、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并基于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知識展開深入探索,幫助學生在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學習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形成數學思維,繼而促進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教師借助符合實際生活的案例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思維潛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根據生活資源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提出、思考與分析問題.例如,在《數據的集中趨勢》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以往我們在學校觀看才藝比賽,最后在評分時,主持人都會說‘去掉一個最低分與最高分’,這是為什么呢?”其次,要求各小組收集與記錄本小組的單元測試成績,通過這種方式回顧之前學習過的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等內容,加深知識印象.A組的學習成績是100,95,98,90,89,68,95,96,90,64,B組的學習成績是91,98,68,89,96,94,92,97,93,99.為了直觀展示出各小組的學習水平與學習情況,教師可要求學生計算出本組學習成績的眾數、中位數與平均數,以便下一步與其他組進行對比.學生經過計算后發現,平均數會受到計算值的影響,如A組平均數為88.5,B組平均數為91.7.A組平均數受到了64的影響,而B組則受到了68的影響.學生思考后便明白教師在上課前提出的問題,在比賽中時將選手成績的最高分、最低分去掉后,再根據剩下的評分計算最終得分是為了保證公平.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潛能會得到一定激發,主動接受教師下一步傳授的教材知識,教師也可以抓住時機引入新課,通過濃厚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基于感性認知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并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
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會不斷經歷磨難,并獲得經驗,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對學生的直接與間接經驗予以高度關注,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整合資源,針對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認知的構建過程,充分體現出數學思維對學生良好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數學教材中部分知識點可緊密聯系不同的知識點,使資源整合為一體,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嘗試通過不同方法解決問題,以開拓思維空間.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雞兔同籠”這一典型問題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回顧這一問題的解法.在小學時,主要是通過假設法,對雞或兔進行假設后,再列出算式求出答案;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后,則是將頭數作為已知條件,以頭數設出兔或雞的只數,再列出雞或兔的只數,借助足數構建等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出答案;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進行思考,隨后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如何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并說出、寫出解題思路.學生發現,可以分別設出雞、兔兩個未知數,同時根據足數、頭數構建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組并求解.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嘗試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從中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形成過程,并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核心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進行學習,有利于構建知識框架,在已有的認知體系中融入新知識,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思考、探究,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才能夠進入數學世界,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帶來的成就感.而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尤其對基礎薄弱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搭建合作探究的平臺,可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與數學語感,有利于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鞏固所學知識,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與數學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分式方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內容是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并與學科問題進行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迫切想要了解與學習分式方程的概念,并通過思考與合作總結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驟.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將前后桌同學組建為合作學習小組,要求各小組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在思考整式方程的過程中,通過降次使高次方程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并回顧消元法的知識點,通過消元法轉化多元方程為一元一次方程,實現統一解法的探究過程.考慮到這一學習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各小組自由探究時,需要不斷走動于教室中,適時予以學生指導與幫助,糾正學生的知識誤區.最后,各小組派出代表匯報本組學習情況,在解分式方程時,因方程兩邊可能需要同時乘最簡公分母,可能會發生乘0的情況,需要增根后再進行計算.這種情況下,驗根是一個必要的步驟,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可借助轉化思想有機融合高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多元方程為一個整體,使資源在整合過程中變得更為豐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發散思維,將知識連為成體,顯著提高數學能力.
學生經歷學習數學、思考問題等一系列過程后,認知結構會不斷發展,并且對外界事物形成更為全新的認識.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學習問題,有利于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進而集中注意力,促進認知與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效提高數學綜合能力.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手機套餐收費標準的廣告設計出學習問題:“同學們,今天老師買了一個新手機,現在想開通手機套餐,套餐一是月租20元/月,區內通話0.1/分;套餐二無月租,區內通話0.2元/分,你們覺得哪個套餐更劃算呢?”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體驗應用不等式表達數量關系的學習過程,培養符號意識.雖然,問題中提出的兩個套餐與費用并不相同,但是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生發現通話達到一定時間后,將兩個套餐設置為相同的費用,即通話時間為x分鐘時兩個套餐收取的費用一致,同時列方程:20+0.1x=0.2x,得出x=200.緊接著,再次列出兩個方程:①20+0.1x>0.2x;②20+0.1x<0.2,學生求解后發現x<200時,套餐二劃算,反之則為套餐一劃算.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會根據問題給出的數量關系,將不等式與方程進行結合,成功攻克難題,并深入理解與消化教材內容,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根據生活素材設計學習問題,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與直觀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認知體系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學生學習數學需要經歷一個由未知過渡至已知的過程,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靈活應用整合式教學法,可有效串聯知識點為知識鏈,將不同的知識鏈構成知識整體,形成具有層次感的數學知識系統,進而優化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數學綜合能力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