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麗,王利鋒,王 焱,徐方易,蘇 穎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瘟疫類疾病是指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中醫藥在瘟疫類流行病的預防和治療領域始終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尤其在明清時期,不斷涌現的瘟病學家及其著作更推動了中醫學在瘟疫領域的發展[1],深入挖掘并研究其學術思想,對于瘟疫類疾病的防治和預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選取清代著名瘟疫醫家蕭霆所著的《痧疹一得》[2]一書,整理書中治療痧疹的方劑用藥,基于關聯規則分析和熵聚類分析,分析其用藥頻次、藥間關系與組方規律,進而挖掘其用藥規律及潛在新方,為當前臨床治療瘟疫類疾病用藥提供思路并更好的指導臨床,從而提高中醫藥治療瘟疫類疾病的臨床療效。
1.1 資料來源方劑資料來源于清代·蕭霆《痧疹一得》,共41 首,分別為:表里解毒湯,化斑解毒湯,十宣解毒散,白虎解毒湯,承氣解毒湯,破瘀解毒湯,滌痰解毒湯,滾痰丸,茅花解毒湯,養陰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忍冬解毒湯,消疳解毒湯,淡豉解毒湯,除疳解毒丸,荊防解毒湯1,葛根解毒湯,桃仁解毒湯,樸硝解毒湯,回生解毒湯,三宣解毒散,麻黃解毒湯,連翹解毒湯,荊防解毒湯2,?粉方,甘桔解毒湯,獨圣散,射干解毒湯,清金解毒湯,白虎解毒湯,擦藥方,涼膈解毒湯,竹茹解毒湯,豬苓解毒湯,黃芩解毒湯,瓜貝解毒湯,大黃解毒湯,三黃解毒湯,消疳解毒散,益榮湯,透肌神功散。
1.2 分析軟件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的“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為分析工具,將處理好的數據錄入到中醫傳承輔助平臺。
1.3 處方錄入與核對采集內容主要包括方劑名稱、方劑藥物組成、藥物四氣五味歸經和藥物分類。將采集的信息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中,建立蕭霆《痧疹一得》醫案數據庫。錄入完成后,兩人為一組對錄入數據進行數次校對,保證錄入數據準確無誤,提高分析的準確性與可靠性[3]。
1.4 數據分析
1.4.1 基本信息統計 進入“統計報表系統”后,依次對醫案進行藥物頻次統計、四氣五味歸經統計和藥物分類統計,均按出現頻次降序排列導出 Excel 表格[4]。
1.4.2 組方分析 利用系統軟件“數據分析系統”中的“方劑分析”功能進行組方規律統計,并對分析的結果分別進行用藥模式、規則分析以及網絡展示。其中組方規律主要基于Apriori 關聯規則分析,進行數據挖掘[5]。
2.1 基本信息統計
2.1.1 方名分析 《痧疹一得》全書共載方41 首,其中有35 篇首方名為解毒湯,方名雖然不同,但所用之法,不外乎為表里兼治之法。另有6 首方劑分別為治療血虛色白的益榮湯,治療痧疹過期不出的透肌神功散和治療吐臭痰的滾痰丸及外用的?粉方、獨圣散、擦藥方。方劑中所用藥味相同者又有大半,“蓋因為病邪相同,所以用藥不得獨異也。”
2.1.2 藥物類別 《痧疹一得》全書涉及藥物類別共17 類,由“頻次統計”將藥物類別按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使用頻次≥10 的藥物類別有7 類,清熱藥占比最高為33.82%,其次為解表藥、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利水滲濕藥、瀉下藥、活血化瘀藥。見表1。

表1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藥物頻次≥10 次的藥物類別統計
2.1.3 用藥頻次 《痧疹一得》全書涉及藥味共79 味,用藥總頻次為411 次。根據“頻次統計”將藥物按使用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使用頻次≥7 的藥物有16味。使用次數占用藥總次數的69.10%。見表2。

表2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中用藥頻次≥7 次的藥物統計
2.1.4 四氣五味歸經 《痧疹一得》全書藥物四氣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寒性藥、溫性藥、平性藥、涼性藥。其中,寒性藥使用頻次為234 次,溫性藥使用頻次為87 次,平性藥使用頻次為71 次,涼性藥使用頻次為19 次。《痧疹一得》全書五味分析結果顯示,苦味藥最多,辛味及甘味藥用藥頻次亦較多,咸味及澀味藥物使用較少。見表3。

表3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中藥物四氣五味頻次統計
《痧疹一得》全書歸經結果顯示,所用藥物中歸經頻次依次為:肺、胃、脾、心、大腸、肝、小腸、膽、膀胱、心包、腎。見表4。
2.2 《痧疹一得》用藥規律分析
2.2.1 基于關聯規則的組方規律分析 對《痧疹一得》一書中41 首方劑進行組方規律的數據挖掘。為確保得出的常用藥對和核心組合既有足夠的數量,又對臨床有指導意義[6],本文設置支持度個數為19,置信度為0.95,按照藥物組合出現的頻次高低進行排序,得到常用藥對40 個,包含中藥7 味,見表5。常用藥物組合的網絡展示圖,見圖1。組方關聯規律結果,見表6。

表4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中藥物歸經頻次統計

表5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中用藥模式統計

圖1 常用藥物組合的網絡展示圖

表6 《痧疹一得》全書方劑組方關聯規則
2.2.2 基于熵聚類的組方規律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中的熵聚類算法,設置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挖掘到潛在核心用藥組合10 個,見表7;可以組合成的潛在新方有4 個,見表8。基于熵聚類的候選新方網絡展示圖,見圖2。

表7 基于熵聚類的藥物核心組合

表8 基于熵聚類的候選新處方

圖2 基于熵聚類的候選新處方網絡展示圖
關于“痧”的病因病機各家持不同的觀點,但是清代醫家多認為“痧”是由“疫氣”流行而發的出疹性疾病[7]。“與瘟疫所感之氣小異大同”,具有傳染性,癥狀有表有里,“治當兩解表里”。本研究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系統,對《痧疹一得》全書用藥規律分析。全書共有方劑41 首,涉及藥物類別17 類,藥味79 味。痧“初起發熱咽痛”“奈何世醫誤作風寒,但知解表,罔顧里邪,有毒不除,內攻致死”,故蕭霆治療痧疹,用清熱類、解表類藥物的同時,配合補虛類和理氣化痰類藥物,兼顧表里,配伍補虛類藥物固護正氣。
痧之病癥狀表現多為熱,故用寒性藥物較多,但又恐過寒傷正氣,《內經》記載“治熱以寒”,又因“治當兩解表里”,則選擇溫平的藥物調理里證。蕭霆認為,痧之病,侵犯胃經較多,胃火爍金導致肺經感邪,用藥多歸為肺胃兩經。
基于關聯規則的組方規律結果分析可知,常用藥對共包括黃芩、連翹、牛蒡子、桔梗、荊芥、燈芯草、甘草等7 味中藥。基于熵聚類算法,結果得出核心用藥組合10 個,如桔梗—黃芩—苦參,蟬蛻—玄參—葛根,荊芥—防風—牛蒡子等。縱觀常用諸藥,除甘草一味外,藥性多為苦寒,多具有發散表邪及清熱解毒,消食,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桔梗為諸藥舟楫,又為肺部引經之藥,結合枳實厚樸之屬,調理臟腑氣機,清瀉里熱,配伍清熱解毒和解表藥物[6],氣機得通,表邪得解,痧疹自除。甘草甘平,可和中益氣,可補虛解毒,可除煩滿,更可調和諸藥。明清時期,瘟疫疾病流行,本書之中,甘草用藥次數最多,從側面反映出蕭霆治痧清熱解毒的同時,注重固護人體正氣。通過基于熵聚類的統計學算法得出候選新處方5 個,新方1、3 為解表藥、清熱藥和化痰止咳平喘藥,為治痧的首選方劑基本方,新方2 加入活血化瘀藥和消食藥,新方4 加入小承氣湯,新方5 加入消食藥和利水滲濕藥。分析5 首新方,配伍活血化瘀藥可風血同治;加入消食藥可輔助腸胃運轉;加入承氣類方,輕下熱結;加入利水滲濕藥則可邪氣以出路。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蕭霆《痧疹一得》用藥進行挖掘分析,總結了治療痧的用藥規律和核心藥物組合及藥物配伍特點,為臨床治療瘟疫類疾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