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蕓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8)
“漆”與“藝”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做漆的工藝和藝術。漆藝就是以漆為主要媒材進行設計和創作的藝術種類。漆藝家喬十光認為“漆藝是建構在漆及技術的藝術,也是注入人的精神情感的藝術。漆藝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1]。”
漆飾家具自夏商就有記載,全國也出土了多個實物。隨著漆工藝的逐步提升,以及各時期裝飾紋樣的改變,漆家具從最初古樸的實用品走向華貴的藝術品。用漆來髹涂實用器具的歷史由來已久。藝人們摸索著在實用小件上運用描繪、鑲嵌、彰休、刻填等技法進行裝飾。這些器具的人文魅力體現在實用又美觀,個性又有內涵。
依據幾千年的應用實踐,得以佐證大漆具有純天然、可再生、安全無毒、綠色環保的安全優勢。漆的防腐蝕、抗酸性、防潮濕、絕緣性、色澤歷久彌新等優點決定了漆運用在日用器皿中最為合適。大漆不僅環保,它的應用范圍尤其廣泛,在各種底胎上均可使用,比如木、竹、金屬、陶瓷以及現有的新型材料,范圍之廣幾乎囊括了家居裝飾物品中的所有材質。漆藝的表現形式跳出了傳統的禁錮,嘗試在新物品上運用,如:漆自行車、漆手表以及汽車內飾、高鐵桌飾等。Chopard 蕭邦為紀念2018 年犬年,推出金犬迎春蒔繪腕表。Vanhulsteijn 和Sotheby’s 合作一款奢華版的大漆自行車,斑駁的肌理,晶瑩剔透的視覺效果,整輛車就是一件無可挑剔的藝術品。
漆器在家居中作為裝飾品出現并不是新鮮事,自古就有。當今,不論是古法漆器還是現代漆器,在家居環境軟裝飾中都具有一席之地。幾千年的文明給予漆藝獨特的魅力,融文化、精神為一統,集實用、審美于一體。漆藝的發展過程是我國人類文明的一個縮影和見證,古老又厚重的傳統文化,轉化為精神滲透到漆文化的骨子里。在歷史每個階段,漆器所蘊含的精神不盡相同,“唐代漆器的富麗奢華、宋代的素髤漆器意簡韻深、元明清的漆器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1],這些漆藝在每個階段不同的特點,組合在一起演變成漆器的宏觀印象,這些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漆藝術經歷漫長的繁衍進化,既是中華傳統藝術的外化表象,又是人類文明的精神寄托。漆藝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對傳統的髹漆工藝的傳承和領悟。不管技法如何更新,風格如何變化最終都是對漆藝術的探索和創新,自始至終離不開漆,也無法忽略漆的特質和屬性。“漆藝術進入環境空間,其最本質的意義就是對傳統的體驗和文化的歸屬。”漆藝術本身就是集傳統工藝、文化及審美價值于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室內以何種方式出現,實用品亦或是純藝術品都是將傳統文化的精粹帶入現代生活空間,使空間氛圍更有文化氣質,格調高雅,意境深遠。任何一種藝術離開了民眾的土壤都無法長久、穩定、健康的發展。漆藝進入大眾的生活空間更是保護漆藝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面的存在才組合成了空間,空間里的視覺效果也同樣與面密不可分。空間中的面一般為家具、器具、各類裝飾物的背景,選擇合適的表現形式可以為家裝整體效果添光異彩。墻面、頂棚的硬裝飾是沒辦法輕易改變的,但是如果室內空間總維持一種形式原封不動,長此以往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感到枯燥乏味。軟裝飾能夠輕易的解決這些問題。根據環境、時間、心情、季節的不同,選擇自己喜歡的裝飾變換搭配,可以換一副喜歡的漆畫,也可以擺上中意的花器,更可以增加一個精致的隔斷,豐富空間層次。本課題研究軟裝飾中的隔斷是指可以移動的屏風、家具等。隔斷既是空間里的結構,分隔空間立面,明確各空間的功能,但同時它更是一種工藝品,用來供人們欣賞,對室內空間起到裝飾作用。漢代時,室內就有用各種隔斷方式進行裝飾的先例,漆屏風正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室內裝飾手段,今天仍然在人們生活中被大量的運用。漆屏風應用歷史十分久遠,與民眾而言,漆屏風帶著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中國風格濃厚。漆屏風上有相對集中的可裝飾區域,這塊區域的作品形式材質相對獨立,與漆畫藝術有相似之處,但由于其本身就是家具的一種,同時它又具備了漆家具、漆器的藝術特征于一體,既可以劃分空間層次,又具有審美價值。
影響室內環境的重要因素是色彩,色彩的屬性不同,所具有的特征、情感也千差萬別。漆藝中的色彩感受,來自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宗教等各個方面,因而漆器的色彩對于環境中的氛圍、風格的營造有著關鍵的作用。比如“紅黑兩色成為我們民族的代表色,它實際上是我們民族色彩觀的體現,是我們民族精神和個性的反映。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即崇尚紅黑兩色,紅色象征吉祥、喜慶、康健,黑色象征廣博、深厚、穩健,這都是我們民族的性格[1]。”色彩與材料在漆藝中相輔相成,互相襯托。材料在色彩的渲染下更具藝術表現力,色彩在材料的支撐下則更飽滿更充實。“新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亨利·凡·德·維爾德認為,設計應盡量保持材料的天然本性,反對過多裝飾而丟掉材料自身的美,嚴格運用材料是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認為,要向自然學習,運用自然做材料,設計要就地取材[1]。”傳統漆藝內斂深邃,溫潤如玉的質感和經過打磨之后層層疊疊的漆層都有著無可比擬的迷人特質,也是漆藝術與眾不同之處。
受到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現代漆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脫離了傳統漆藝的“平、光、亮”的評判標準,更加重視肌理觸感和材料運用。各種起皺技法、漂流漆技法以及綜合材料在漆藝中運用得到不同的肌理和質感,賦予了漆藝新的活力。天然漆的色彩厚重沉穩,給人優雅含蓄高貴之感;淺色的蛋殼可以與深色的大漆進行對比,用于調節畫面中的色調,予人輕松明快燦爛之感。鑲嵌材料,如金銀箔、螺鈿運用在深色的大漆中,深色的底上發出璀璨含蓄的光澤,華貴優雅并存,散發出濃濃的東方韻味。漆藝色彩和材質肌理在室內空間里,可以作為主體色出現,用于強調和呼應主體的色調,亦可以作為強調色突出空間視覺焦點。
傳統漆器在裝飾圖案的選擇上,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具象型圖案為主,還有一些幾何圖案作為點綴。這些圖案中不乏唯美的造型,但是將其直接運用到現代家居軟裝飾中來總有些格格不入。為了更好的將漆制工藝品與家居設計融合,我們可以將幾何、抽象的圖案單獨運用到漆器的設計之中。簡潔的幾何形體結合平面構成的手法,將點、線、面等形態元素結合形式美法則,合理安排構圖的形式。通過大小不同的點、有節奏感的線條或者有虛實的面來表現裝飾面的秩序感以及對稱性。分析抽象現代的圖案以及家具結構的契合程度,選擇合適的技法,運用傳統的鑲嵌、變涂、堆塑、髹涂等技法,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完美的結合。
裝飾圖案亦可以選擇傳統圖案的局部進行創作,或者將傳統圖案進行解構,提取其中的某一裝飾元素進行運用,或者變異、簡化、打散再重新結合加以利用,這樣的圖案不僅保留了傳統圖案的獨特韻味,又與時代聯系緊密,符合現代審美價值。
傳統漆器,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漆器造型美觀精致,裝飾上繁復絢麗。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裝飾物、家具的審美標準回歸自然簡約的適度裝飾。但是老式漆家具、漆器也有著可供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比如連接榫卯結構,據說它有近百種結構樣式,是傳統家具工藝的精華。該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就能夠牢牢地將木頭連接在一起,甚至比鐵釘連接得更為牢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江黎是一位著名家具設計師,她崇尚傳統實用家具的連接結構。她的漆家具作品桶椅通過榫卯把每一塊平整的木板拼成一個圓形的桶狀,將大漆、桐油擦涂在椅子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古樸自然但觀賞性卻很強。老式木桶與現代座椅的結合,造型上不僅使座椅有其本身的基本功能,又賦予了其儲物的功能,使人耳目一新。
現代家具造型上除了可以汲取傳統結構的精華,尋找新的突破口之外,還可以在功能上賦予老樣式新的使用價值,讓老物件與現代人的生活距離拉近。韓國金圣洙教授準確把握住現代韓國民眾的懷舊情結,將逐漸成為擺設,若有可無的傳統漆藝藥箱賦予現代功能,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圖片與本文無關
漆藝在裝飾品中選擇合適的部位進行裝飾,得以最大化體現其美感與個性特征,這一樣是造型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現代家具在選擇漆藝裝飾時,無需像傳統家具一樣整體髹飾,可以選擇在目光易停留的焦點處進行集中裝飾。避免過度堆砌裝飾元素而影響全局效果,拉低空間整體格調。可選擇裝飾對象的最大可視面裝飾,這也是最常見、最傳統的裝飾面,如:床頭背板、座椅靠背、櫥柜面板、書桌面板、屏風立面等。當然,除了常規的部位可以選擇之外,亦可反其道而行,選擇局部進行創作,要對傳統做出創新,就一定要有改變。如:座椅扶手、桌腿立面、燈具立柱等。非常規裝飾部位的選擇會讓人有出其不意,耳目一新的感覺。不論如何選擇都要結合形式美法則,在對比中求得和諧統一。
傳統漆藝作為我國民族工藝的一個部分,有著悠悠數千年的歷史,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可正是這樣一個曾經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并帶給人們無數藝術精品的傳統工藝,如今卻面臨著逐漸淡出大眾生活的困境。因此漆藝的復興與發展刻不容緩,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傳統漆藝在家居裝飾設計中的應用,做一些有可行性嘗試與開發,無疑可以將傳統漆藝的價值與人們的現代生活結合起來,發揮漆藝所長,為現代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