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 226002)
從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只要這個過程是順利的,那學生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成功的.就高中數學教學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信息輸入的途徑是多元的,最基本的就是閱讀.在閱讀基礎上的理解,實際上就是信息輸入后的信息加工,因此閱讀理解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領域當中是具有實際價值的.
可以肯定的講,閱讀理解能力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基礎.這一判斷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閱讀理解常常被認為是文科的主要概念,而數學學科是典型的理科,傳統的數學教學的重心,往往也都是數學概念與規律的探究以及數學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把握,與閱讀理解似乎無關.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都是通過文字、圖像、圖表等等呈現的,數學學科也不例外,在閱讀這些信息的時候就運用到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信息加工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實際上有識之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歷來都是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的,他們早就提出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數學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了要學會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當中有一些憑學生生活經驗是難以直接理解的概念,比如說“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對于三視圖和直觀圖兩個概念,教師就必須給出明確的定義讓學生去閱讀,而且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還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幾何體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統稱為幾何體的三視圖”“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左面向右面、上面向下面正投影所得到的圖分別是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事實表明,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往往沒有困難,但是在理解這些文字并且建構相應的表象時,會遇到一定的挑戰,那教師就要借助于實物、課件或者圖形,來輔助學生理解.那么學生在加工這些文字、實物、課件、圖形的過程中,閱讀理解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反之,也正是閱讀理解能力,支撐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這與具體的教學途徑密切相關.筆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結合“最近發展區”的基本理念,給學生創設有效的閱讀情境,在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后通過問題解決來評價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例如,在圓錐曲線這一章學習之后,可以給學生呈現這樣一個問題:已知趙州橋的跨度是37.4米,圓拱高是7.2米.求這座圓拱橋的拱圓的方程.
學生在閱讀這個問題的時候,其中的絕大部分信息都能夠自主理解,比如說學生可以清楚的知道,這道題目是在知道了跨度和圓拱高的基礎上求圓的方程;在得到這個信息的同時,大腦當中也能想出圓的標準方程.那么這道題目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空間在哪里呢?正在于學生感覺到陌生的概念上.這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跨度,另一個是圓拱高.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他們對應著哪些量.因此教師可以在呈現趙州橋圖片之后,進行適度的抽象,然后明確跨度是哪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圓拱高是哪兒的高度.
明確了這兩點之后,再去讓學生重新閱讀題目信息,進而初步構思問題解決的思路.這個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建立合適的平面直角坐標系(關鍵在于圓心的確定),然后結合給出的兩個量,結合圓的標準方程去判斷標準方程中的參數分別是多少.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從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角度看,學生將陌生的概念轉化為熟悉的概念,將形象的對象抽象為簡潔的研究對象,選擇圓的標準方程作為解題工具來解題……這些都是一個真正的理解過程,是信息加工之后的產物.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作為高中學生很容易認識到:概念的理解、模型的選擇或建立,等等,就是閱讀之后的理解,就是閱讀能力得到培養的體現.
對于高中數學學習來說,閱讀理解能力是一種非常基礎的能力.基礎并不意味著不重要,相反很多時候這種基礎能力影響著高階能力的形成,影響著高級教學目標的實現.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過程中,數學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之下,閱讀能力的提升依然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例如,上面的例子當中,正是因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與閱讀理解之間發生著相互作用,學生才能在閱讀理解的過程當中,順利的進行數學抽象與邏輯推理,又或者是建立或選用數學模型;反之結合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諸多要素去閱讀,去理解,去主動建構,那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與閱讀能力提升之間就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總體而言,高中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將其與建構數學知識、培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從而打開核心素養培育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