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亮
(江蘇省邗江中學(集團)北區校維揚中學 225000)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的講授多是照本宣科式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情,也缺乏對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教學過程枯燥,學生缺乏探究學習的興趣.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情境教學法可以充分利用課外素材,揭示教材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引導學生思維延展性探究.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符合學生學情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質疑、交流、探究中學習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助力初中數學教學發展.
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初中生雖已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在解決初中數學問題時還不是很容易,且在傳統教學中,受講課模式的影響,學生學習過程過于單一、枯燥,不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很難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而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運用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知、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展開思考、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養成,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乘方》時,教師可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古印度時期,一名宰相在治理國家方面有極高的造詣,等到他年老需回家退養時,國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特許他一個要求.宰相提出:他想要國王棋盤上的稻谷.國王疑惑的看著宰相.宰相進一步解釋道:棋盤的每一個方格上都要放上稻谷,第一個格放上1粒稻谷,第二個格上放2粒稻谷,第三個格上放4粒稻谷,第四個格上放8粒稻谷,16粒、32粒、64粒一直類推,直到第64個格,將棋盤上所有的稻谷給他.國王笑著點頭答應,這么點稻谷還是給得起的.但在之后的實際計算中國王發現,即使將糧倉的所有稻谷都拿出來也不夠給宰相的.講到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究竟應該如何計算?因此,學生積極的投入到乘方的學習當中.
案例中,教師通過趣味化的問題情境設置,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當中,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延展,為高效課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問題情境是對教材問題的深度解讀,學生必須要通過創造性的操作才能完成.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原有思維和認知體系,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發展,通過對問題的分析、綜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促使學生重新構建認知體系.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啟發性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創造性、科學性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數學思維,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助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語言游戲,為學生創設啟發性問題情境:教師說一句話后,學生組織語言將教師的話倒過來說,并判斷倒置語言表達情況是否與教師的話相一致.如“我是你的老師”,學生則說“你是我的老師”.在學生玩的興奮之處,教師說出:“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三條線段”.學生倒過來說后就變成了“三條線段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師引導學生提問:你認為剛才倒置的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正確的嗎?學生認真思考后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但明顯出現了不同意見.借此機會,教師提出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1)用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2)是否有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的時候?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形成共識.而在第二個問題解決中,學生則出現了不同的想法.這時,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不同長度的小木棒(分別長2cm、3cm、5cm、6cm),讓學生任意取其中的3根判斷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學生得出了不同結果,從而驗證、解決了上述問題.
案例中,教師運用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探究,并通過動手實踐活動驗證了問題的正確性,啟迪了學生思維意識,深化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助力了高效初中數學課堂.
情境的創設必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特點,為學生創建一個促進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環境,滿足學生的思考所需,引發學生的思維共鳴,激起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問題的磁場中相互吸引,使思維進入數學知識世界中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學生基本情況和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懸念性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維多方向延伸,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的應用時,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經驗展開情境設計:學校展開趣味運動比賽,小明和小方兩人一起去參加趣味提水比賽,比賽要求:兩人要從特定的地點同時向小河出發,然后從河中取水將水桶裝滿,再提著滿桶的水向回跑,再次回到出發點,兩人中用時最短的人獲勝,小方是小運動員,平時都有體育訓練,因此,按照兩人平時的速度,獲勝者肯定是小方無疑,但結果卻是平時跑步速度較慢的小明以絕對的優勢獲勝.同學們你能想一想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嗎?這一懸念性的問題激起了學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究中,對問題的理解也就變得容易很多.
案例中,教師通過懸念性問題情境的構建,引發了學生的猜想,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考活動中,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同時讓學生感受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數學是一門理論性學科,但教學中如果過于強調知識結論,學生的學習就只剩下模仿和記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基于此種情況,教師的教學過程必須要從知識的形成入手,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展開知識的思考和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自主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操作性問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創設“操作”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做”中認知和了解知識,深化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例如: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滲透“空間觀念”過程中,可創設操作情境:上課之初,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6根小木棒,并讓學生利用手中的6根小木棒最大可能性的搭建出多個正三角形,看誰能夠最多可能性的搭出正三角形,能搭出多少個?學生興致勃勃的展開動手操作,但受空間思維限制,有些同學只能在平面內進行搭建,擺出2個正三角形,但富余一根小木棒.以此現象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搭建的這兩個三角形中,一根小木棒可以作為幾個三角形的邊?學生觀察后發現:有一根小木棒充當了兩個三角形的邊.教師繼續引導:那么運用這個方法,利用手中的小木棒是不是還可以搭建出更多的正三角形,再嘗試一下.學生在問題中找到了思路,嘗試著進行空間搭建,最終搭成了4個正三角形.
案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情境,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使學生在“做”中感知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構建了實效性數學課堂.
總之,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知識的趣味性、連續性和發展性,引導學生展開科學性探究,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借助問題情境助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