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 226500)
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在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不少學生不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他們仍然停留在淺層學習狀態,究其原因有多個,像知識難度提升,教學方式不當,學習行為低效等.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擺脫以往淺層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與束縛,以深度學習為導向,幫助學生轉變學習形式,全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一節高中物理課中,新課導入不僅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還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這關系到后續教學能否順利實施,影響到學生的表現,以及他們的學習狀態.在深度學習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需優化設計新課導入環節,利用有趣或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引出新課主題,吸引他們不自覺的進入到學習狀態,為深度學習的實施做好充足準備.
在開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一邊鼓掌、一邊開始講述新課,使其交流各自手的感覺,思考與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他們進入到主動積極的思考狀態,初步引發學習激情.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演示拔河比賽現象,引出新課課題,使其列舉一些生活中的類似實例,如:兩人互推,用手拍籃球手感到疼,用腳踢足球腳感到疼,兩個雞蛋互相碰撞,游泳時候人與水的相互作用等,讓他們觀看實驗、結合實例展開討論,感知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結合實例尋找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思考:性質相同嗎?特點分別是什么?兩者有關系?讓他們自主設計實驗來探究.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學生趣味活動逐步引出新課主題,有效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熱情與動力,為接下來深度學習的推進提供更多助力與支持,使其不自覺的進入到深度學習狀態.
雖然高中物理教學內容同初中物理知識相比銜接的不夠緊密,跨度也比較大,但是均屬于物理教育的范疇,知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前者通常是后者的鋪墊,后者則是前者的持續或延伸.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為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需高度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運用由舊及新的方式設計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物理知識,改善他們的學習質量.
在實施“摩擦力”教學時,教師先提問: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引領學生回顧有關力的知識,然后講述: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大家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沒有運動,為什么?他們知道是桌子與地面之間存在摩擦力,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這時推力大小超過摩擦力,而桌子運動起來后,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假如不用力桌子就停下來,這時推力用來平摩擦力.隨后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讓他們深度分析摩擦力.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組織新舊物理知識之間的聯想,引導學生由舊及新的學習摩擦力,使其加深對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與認識,為接下來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做好準備工作.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覺性往往不夠高,還容易遇到一些疑難之處,這為深度學習的實施帶來一定的難度,不過教師可以在恰當時機設置問題,極力發揮問題的導向功能,讓他們在問題引領下自覺進行深度學習.同時,高中物理教師應緊扣主題設計一個具有層次性的問題鏈,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從而推動他們深度學習.
例如,在進行“位移”教學時,教師利用中國交通圖設問題,一個人準備從上海去武漢,可以選擇多種交通方式,分別為乘飛機、坐火車、沿長江乘坐輪船,無論通過什么路線位置變化均一樣,在這幾種情況下運動軌跡不同,根據圖例如何估算他走過的路程?在路上他運動的方向不斷改變,路程長短與運動方向有關嗎?帶領學生回顧路程的概念,是一個標量單位,由此引出位移,使其了解到位移既有方向又有長度,是一個矢量單位.隨后教師設問:一輛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要準確描述它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一段時間的位移,除要選取參考系外,還要采取怎樣的方法和步驟?帶領他們探究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所授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導向下展開思考、交流與探討,激活他們的物理思維,使其明白路程與位置的不同與關系,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主要分為理論教學與實驗操作兩大部分,兩者相互補充與促進,要想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自然離不開兩者的有機整合與相互配合.具體來說,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善于借助實驗教學的優勢推動課堂教學的實施,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使其在動手操作中動腦思考與動口交流,助推他們深度探究物理.
以“彈力”教學為例,教師談話導入:在運動場上跳遠時要用踏跳板,撐桿跳高運動員的桿,都是利用彈性形變時的彈力,大家還可以舉出哪些利用彈力的例子?學生可能說到拉弓射箭、蹦蹦床、拍籃球等,使其產生疑問:那么彈力是如何產生的?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實驗:用手按壓彈簧、海綿,彎曲竹片,說出自己看到的現象,即為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變化,使其了解形變的概念.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繼續操作實驗:在被壓縮的彈簧上放一個黑板擦,松手后黑板擦被彈起;在被彎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筆頭,松手后粉筆頭被彈起,使其思考原因,引領他們總結出彈力的概念以及產生的條件.
如此,教師賦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使其切實體會到物體會發生形變,感知到彈力的存在,讓他們深度理解彈力,以及彈力的產生需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彈性形變.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想進一步實現深度學習,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內資源與課堂時間,還要適當拓展教學范圍,不僅可以引入一些與知識主題相關的生活化資源,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聯系.對此,高中物理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需要教導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視角來分析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其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促使他們深度認知.
在“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教學中,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包括:火車拐彎,F1賽車比賽、汽車過拱橋、過山車等生活中常見的圓周運動現象,學生觀察、比較后思考: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異同點?他們討論后發現均在做曲線運動,其中火車和F1賽車是水平的曲線運動,汽車過拱橋、過山車是豎直的曲線運動.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火車的軌道設計成外高內低?火車轉彎時的臨界速度是多大?課件中同步出示鐵軌、火車車輪的特殊結構等圖片,引領學生觀察、討論與回答問題,使其以物理眼光研究火車的車輪與軌道結構,分析火車轉彎時所受的重力、外力、合力與向心力,讓他們學會解釋實際問題.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講授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實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使其能夠從物理學角度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促使他們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
總之,在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與模式,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物理知識的特征與規律制定教學規劃,全力培養他們的物理學習能力,使其深度理解所學內容,改善物理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