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 224100)
情境教學法即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的放矢的創設或者引入以形象為主體或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場景,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態度體驗,這是核心所在,由此促進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發展其心理機能.高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引入情境教學,為乏味、枯燥的數學課堂增添更多生機與活力,大大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讓數學課堂顯得更有魅力.
高中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特征,屬于高中課程體系中難度較大的一門學科,要想通過情境讓高中數學課堂更有魅力,教師需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所授內容同實際生活之間的銜接點,善于聯系實際案例營造生活化情境,引領他們把抽象思維轉成形象思維,使其以生活實例為原型,還原知識產生的原因,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在進行“集合的含義及其表示”教學時,教師先隨機挑選學生作自我介紹,簡單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畢業初中學校和現班級等情況,指出:大家在介紹自己時,出現的家庭、學校、班級等概念有什么共同特征?使其討論與仿照舉例,如:學習小組、所學科目、鉛筆盒中的文具、書包中的物品等,引領他們得出集合與元素的概念,以及集合內元素的三要素具有確定性、互異性與無序性.接著,教師繼續結合生活實例帶領學生探究集合的表示方式,如:{本校的籃球隊員},{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本校的籃球隊員},B={1,3,5,7,9},讓他們采用同樣的方式書寫其它生活中的集合.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緊密聯系實際案例營造生活化情境,為學生帶來一定的熟悉感,使其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新課學習活動中,助推他們在生活素材輔助下了解集合與元素的概念.
高中生在研究數學知識過程中,尤其是幾何知識,往往離不開一些實物道具或者是模型的支持,據此能夠演示與記錄數學原理,讓他們直觀掌握數學知識要點產生的方法與技巧.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需根據本節教學內容提前準備好與之對應的實物、道具或者模型,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感性認知,輔助他們高效的學習新知識.
例如,在開展“空間幾何體的結構”教學時,當學習到“幾種旋轉體的結構特征”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棱柱、棱錐與棱臺的結構特征,通過模型演示棱臺上底擴大至同下底一樣,變成棱柱,上底縮小至一個點時變成棱錐,加深他們對空間幾何體面、頂點與棱的認識.接著,教師拿出一個圓柱體模型,據此創設情境,由學生思考它是由什么旋轉而成的?使其將手中的圓柱體模型沿邊縫展開,發現是以矩形一邊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其余三邊旋轉形成的面所圍成的旋轉體,并帶領他們認識圓柱的軸、面與表示方法,圓柱和棱柱統稱為柱體.隨后教師繼續運用實物、模型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探究圓錐與圓臺等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
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實物道具創設直觀化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幾何知識真實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情境教學模式下,教師以固有教材內容為立足點通過提問的方式營造探究式學習情境,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構建魅力課堂來說有著積極作用,還能夠改善他們的學習效果.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以固有的教材內容為立足點,設計一些啟發性問題,引領學生有目的性的思考,使其積極探究數學的奧秘,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空間直角坐標系”教學實踐中,教師先設置問題:假如在黑板平面內停留著一只蒼蠅,如何確定蒼蠅的位置?學生將會想到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通過定位的方式來確定蒼蠅的位置,在此講明平面內的點與二元數組(x,y)是一一對應的.接著,教師根據點在x軸、y軸上射影與原點之間的距離設計問題:當蒼蠅飛離黑板所在平面以后,蒼蠅的位置在現有的基礎上該怎么確定?引出空間直角坐標系,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引領他們對空間直角坐標系的認識由感性化上升至理性化.之后,教師引導學生以正方體為模型,構建右手直角坐標系,了解各個構成元素,幫助他們掌握空間直角坐標系的畫法.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以課本中知識為基本立足點,結合教室內的環境就地取材設置情境,由情境中引出問題,為學生指明思考與探索的方向,讓他們深入了解空間直角坐標系.
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為通過情境讓課堂變得更具魅力,教師可以采用動手操作的方式來探索數學,不少數學概念、原理、規律、性質等都是在動手操作中探究而出的,而且通過動手操作能夠呈現出直觀情境.高中數學教師應當為學生制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其在操作中呈現直觀化教學情境,讓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魅力課堂的構建.
以“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教學為例,教師先講述:大家已經認識旋轉體、多面體、簡單組合體的直觀圖,它們是如何畫出來的?學生根據個人認知討論與作答,順利揭示課題.接著,教師講述:太陽光將一個長方形形狀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變成什么圖形?運用信息技術同步展示畫面,引出問題:上述窗框的投影圖形與原窗框圖比較,哪些幾何關系或幾何量發生變化?或沒有變化?引領學生研究窗框和投影的幾何量變化情況,使其了解與體會平行投影的特點.之后,教師講解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平面圖形的直觀圖的步驟,一邊示范、一邊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由此呈現教學情境,讓他們理解斜二測畫法的原理及步驟.
如此,教師注重動手操作環節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參與情境的營造,使其掌握水平放置平面圖形直觀圖的畫法,有利于他們扎實畫空間幾何體直觀圖的基礎.
當前,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運用至教育之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且適用于任何教育階段的任何學科教學,還是營造情境的一個有力手段.具體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來說,教師可根據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生動、形象的情境,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趣味元素,助推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讓他們切實體會數學的魅力.
在“任意角”教學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初中時期所學的角的定義、類型與取值范圍等基礎性知識,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體操和跳水比賽,以及齒輪轉動的視頻,使其感知這些常見的同角有關的現象,創設課堂情境,讓他們在認知上產生沖突,說明推廣角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接著,教師指出角能夠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圍繞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至另一個位置所成的圖形,同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角的形成”動畫,并借助齒輪轉動的視頻建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直觀看到被動輪與主動輪的旋轉方向分別是順時針和逆時針,助推他們了解到角的概念經過推廣后可以分成正角、負角與零角三個類別.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轉變數學知識的展示形式,據此建立出生動的課堂情境,讓學生意識到角的概念推廣的必要性,并理解與掌握正角、負角與零角的定義.
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通過情境教學的應用,確實能夠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魅力,教師應根據數學知識的特殊性靈活運用可用的教學素材與資源,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與研究數學,促使他們掌握得更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