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娟
(江蘇省揚州市仙城中學 225200)
一直以來,受到應試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制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的教學模式下.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模式下,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交流和寫作,致使化學學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難以真正契合新課程改革下的化學教學要求.面對化學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緊緊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重新設計教學方案,不斷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化學核心素養進行了提煉,將其概括為五大部分,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要求學生在化學知識學習中,能夠從不同的層次對物質的多樣性給予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將物質進行分類,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
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素養則是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對物質的運動和變化進行深刻地認識,明確化學變化需要一定的變化條件,并遵循一定的變化規律開展變化,最終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新物質,并出現能量的轉化;同時,這一素養下學生還應認識到化學變化存在一定的限度、速率,且可以調控.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則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基于證據針對物質組成、結構、變化提出假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和證實,最終建立觀點;還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建立認知模型,并科學運用化學的認知模型,將化學現象化學本質解釋出來.
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是進行科學解釋、發現、創造和應用的科學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作為出發點,結合具體的探究目的,精心設計具體的探究方案,并利用化學實驗、實踐調查等方法完成探究學習.
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則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該具備極強的安全意識、科學態度,以及對未知盡心探索、崇尚真理的意識;認識到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價值;還應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最終形成綠色生活的理念.
1.創設化學情境,培養“平衡與變化”素養
“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是化學“五大核心素養”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高中化學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必須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結合化學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化學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掌握化學反應中體現出來的“變化和平衡”素養.例如,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池”的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平衡與變化”素養,教師就借助了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了直觀、形象的化學學習情境: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對工業上利用化學能將水電離的現象進行了直觀地播放,使得學生在直觀感知下,明確了化學能和電能之間的轉化過程.接著,教師順利地進入到本章節內容學習中.為了幫助學生對電池的電極反應方程式進行深入地探究,接著創設情境:現在我們已經對原電池的化學反應原理進行了初步地認識,明確了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關系,現在請同學們擔任原電池的設計者,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兩個原電池,并將具體的化學方程式寫出來.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情境的設計,將原本復雜的化學反應直觀地展示出來,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也促使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對“化學平衡與變化”素養的內涵形成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2.開展化學實驗,培養探究和創新素養
化學這一學科與實驗緊密相連,化學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化學實驗還是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和素養的重要途徑.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對本節課中涉及到的實驗內容進行梳理,并對學生進行演示實驗,指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流程.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化學問題,并據此設計化學學習方案,圍繞化學實驗的結果進行交流和探究.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素養,就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化學實驗,并在實驗之前提出了“哪些實驗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進行比較?”,接著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設計化學實驗.學生針對化學實驗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并對化學教材上原有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學生在幾組實驗改進方案中,發現運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色沉淀的生成速率,由此得出溫度可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將化學是課堂教學內容串聯起來,也促使學生在自主設計化學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探究和創新素養.
3.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社會責任素養
“社會責任和科學態度”素養是高中化學“五大核心素養”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這一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必須要立足于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深入挖掘與化學知識相契合的生活素材,引領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終促使學生在化學知識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例如,在“氨的特征”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氨非常容易液化的特征進行深刻認識,就借助了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在鐵生銹后出現的紅棕色氧化鐵銹蝕,指導學生對化學和物理性質進行分析,使其在學習中意識到紅棕色的鐵銹可以作為一種顏料,再次進行利用.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明確了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也促使學生在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強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素養.
4.開展知識整合,強化證據推理素養
從化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來說,是人類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探索過程中,通過實證探索和分析才逐漸得以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結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多次實驗、反復證明才能得到.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證據推理素養時,必須要指導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整合,因為化學知識整合過程就是一種知識重構的過程,其中包括了聯想、想象、思考、證據推理等,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歸納和總結.從這一角度上來說,指導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有效地整合,是發展學生證據推理素養的關鍵途徑.例如,在“乙烯”的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證據推理素養,教師就指導學生自主整合知識,引導學生結合溴與乙烯的分子結構,對其化學反應原理進行分析和理解,并親自動手對這一化學反應進行展示,最終將溴和乙烯二者出現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出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實現了化學知識的有效整合,也促使學生在化學知識整合的過程中,推進了證據素養的發展.
5.繪制導圖,培養“宏觀辨識和微觀辨析”素養
從化學知識的特點來說,具有極強的抽象性.而高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仍然處于發展階段中,在具體的學習中存在難以理解的現狀.基于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辨析”素養時,就可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將元素、原子、分子結構圖繪制出來,使得學生在具體形象地感知下,全面了解化學物質結構,最終形成“宏觀”的畫面.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宏觀分析物質結構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宏觀辨識和微觀辨析”素養.例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辨析”素養時,就對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金屬實物圖進行了展示,引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從宏觀上針對三種金屬的性質進行了直觀地認識.接著,引導學生以小組作為單位進行分享和討論,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其性質,并將原子結構圖繪制出來.如此,真正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落實了化學學科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面對化學五大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緊緊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借助多言規劃的教學手段,真正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