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進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時政類報刊多以刊發時事、政治類新聞性文章為主,這類報刊的內容包含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政治色彩濃厚、社會宣傳功能強。十九世紀中后葉,西方現代文化的涌入,晚清社會首次感受到現代文化帶來的意識沖擊。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下,報刊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發展迅速。通過創辦時政類報刊,利用其出版平臺、發行網絡,使大眾了解國內外時事與政治新聞,并且刊發時政見解、政治訴求等。晚清時期很多報刊同時開設了多個欄目,其中一些報刊就設有時政新聞欄目,這種情況較為常見,如晚清最早的文學刊物《瀛寰瑣記》(1872),除了刊發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以外,同時會刊載一些時政評論。報刊出版界也出現了一批以時政新聞、時政評論為主的報刊,如同治十三年(1874)王韜創辦的《循環日報》,這是中國第一份以時政評論為主要內容的報刊。諸多此類報刊的出版給社會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民眾的視野,是晚清社會重要的大眾傳媒媒介。晚清時政類報刊的研究分析,對于了解該時期時政類報刊的發展概況和特點、其反映的民眾思想的動態及政治勢力之間的思想交鋒等晚清社會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十九世紀初,一批外國傳教士來華辦報,傳播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以報刊的社會宣傳功能,試圖改變天朝的思想。鴉片戰爭后,外國傳教士創辦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報刊主要有《遐邇貫珍》《六合雜談》等。這些報刊曾對晚清社會的時政新聞進行報道,《遐邇貫珍》就曾大量報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小刀會活動情況[1]。十九世紀末以前,中國的報刊主要是外國人主辦,《廣州紀錄報》《中國叢報》《北華捷報》《字林西報》等一批報刊均為外國人創辦。1868年,美國傳教士林樂知等創立了《萬國公報》,刊載內容多為時政評論以及國內外重大政治法令。1872年,英國人更是在上海創辦了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發行時間最長的報刊《申報》。《申報》除了刊載商業新聞以外,對于國內外的時政大事也是非常重視,報道戰爭、外交、時政評論及晚清政府的各種政令、官方告示等內容,成為晚清民眾了解政治風向的重要渠道。晚清時期的報刊業顯然受到了外國的推動,為晚清及后世的時政類報刊的創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到了十九世紀末,以外國人辦刊為主的情況發生了轉變,國人主辦的報刊日益增多,對晚清報刊業及晚清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軟弱無能的晚清政府,使晚清社會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激發了清末國人反帝愛國的憂患意識,尤其是一群具有愛國情懷的文人,以報刊為思想博弈的陣地,宣揚救國思想、宣傳維新變法、宣傳革命,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清末維新派創辦的《時務報》《強學報》《富強報》等刊物,議論時政,宣傳“變法圖存”,更是掀起了社會的辦報熱潮,以報道時政內容為主的報刊接連出現[3]。其他各類報刊也加大了對時政的報道,《中外日報》就揭露了袁世凱等人的丑惡行徑,而且登載了很多關于新政的政論文章,受到讀者群體的歡迎。胡璋創辦的《蘇報》,1903年刊載了章炳麟駁斥康有為政見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因此被停刊。諸多報刊的時政新聞、時政評論報道,是清末國人關注的焦點。盡管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報刊因為登載與晚清政府、帝國主義利益沖突的政論等內容,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這并沒有扼殺掉晚清國人創辦時政類報刊、開設時政欄目,刊載時政文章的熱情,《廣東日報》《民報》等報刊刊載的內容更是主張暴力革命,反對君主立憲,極大的沖擊了晚清政府的統治。在這種復雜的政治生態下,時政類報刊的發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一度成為政治斗爭的精神戰場,成為輿論風向標,進一步促進了晚清報刊業的發展。
西方印刷術的傳入,報刊作為晚清時期一種新興事物,得了快速的發展,掀起了辦刊熱潮,各類報刊相繼面世,內容涉及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等多個方面。晚清時期,社會環境極為復雜,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晚清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活動。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振興國家,謀求國家出路的活動,革命派主張暴力革命去推翻腐朽統治而進行的一些活動,各種政治勢力的交織,掀起了一股政治浪潮。基于晚清時期這種復雜的社會背景,各階層對于時政的關注空前高漲,國內的辦刊活動如火如荼,一改之前主要是外國人辦報的局面。該時期的時政類報刊也因此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西方文化對晚清中國產生了沖擊,傳統文化開始瓦解并重新建構,封建統治集團處于危機四伏之中。晚清中國也進入了一個轉型期,城市居民數量不斷增長,他們關心時政,成為時政類報刊最重要的讀者群體,他們的文化需求也成為了報刊力求解決的問題[4]。受西學東漸的影響,外國先進科學、思想文化等也得到了國人的重視,報刊業的發展也受到其影響。外國列強在華辦報,輸入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其報刊上常常報道反映列強利益的內容,英商在華辦的《北華捷報》,在小刀會起義爆發后,主張對其鎮壓,利益立場鮮明。王韜主編的《循環日報》是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紙,曾經在中法戰爭期間,大量刊登抗擊法軍的時政報道。可見晚清時期,外國人在華辦的報刊與國人自己辦的報刊存在利益立場的不同,反映了一些國內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覺醒,并希望喚醒國民的民族危亡意識。外國人在華辦報與國人自己辦報所反映的利益立場,是晚清時期時政類報刊呈現辦報環境復雜的特點的重要原因。
晚清時期,國內刊載時政新聞,時政評論的報刊數量較多,其辦報主體可以分為民間與官方。維新運動伊始,中國報刊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民間化,從報刊的印刷出版、發行、受眾到信息內容、來源均以民間為主導[5]。汪康年、黃遵憲、梁啟超所創辦的《時務報》,是一種政論報,在中國報刊史上起著重要影響。該報刊不是清廷和其他官辦的報刊,而是一群主張變法維新的人士共同創辦的,不僅介紹國內時政,還刊載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時政評論,如《論東方時勢》等。鄺其照創辦的《中西日報》,因刊登義和團戰敗八國聯軍的事實而被當局查禁。1896年創辦的《蘇報》曾發表章炳麟駁斥康有為政見的文章,也被清廷查封。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的《民報》,宣傳民主共和,主張推翻君主專制,《二十一世紀軍國民報》也以推翻清政府為主旨,“推專制,誅獨夫”,一度成為開展政治斗爭的重要輿論陣地。晚清時期諸多此類的報刊受到大眾的喜愛,民間辦報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民辦報刊也因發表不同政見被官方所打壓,這反映了民眾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清廷對民眾思想的管控。晚清時期官方也創辦了許多報刊,如《政治官報》《湖南官報》《北洋官報》《四川官報》等。《政治官報》是清廷中央政府機關報,“凡有政治文牘,無不詳慎登載”,是了解朝廷政事等內容的重要方式;《湖南官報》1902年由湖南洋務局創辦,也刊載國內外近期政事等內容。這些官辦報刊登載的內容都需要官方審核后才能刊登,過于呆板和保守。可見晚清時期官方與民間報刊業都發展較快,形成了官報與民報并存的局面,兩者都熱衷于議論時政,民報的發展存亡很大程度取決于其政治傾向。
晚清時期報刊業欣欣向榮的背景下,設有時政等內容的報刊,登載的內容除了以傳統的文字形式外,還出現了分為文字、圖畫兩部分的報刊,如《時事畫報》《醒俗畫報》《點石齋畫報》等。1905年創辦于廣州的《時事畫報》,分為了文字、圖畫兩部分,創刊號《本報約章》曰:“仿東西洋畫報規則辦法,考物及記事,俱用圖畫,一以開通群智,振發精神為宗旨。”刊載的內容民族民主革命色彩濃厚。《時事畫報》不追求商業利益,也不同于那些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刊物,而是極力鼓吹民主革命[6],頻繁報道各地的起義事件,立場鮮明。1907年黃岡革命后,《時事畫報》對該事件進行了題為“黃岡亂事”報道,刊文配圖指責清廷無能,所以才會導致叛亂。《時事畫報》編輯潘達微在該報刊上發表多幅“新軍叛亂”時政漫畫,因此受到清政府打壓,被迫停刊。《醒俗畫報》《點石齋畫報》等在其刊載的內容中也議論時政,批判性強。這些分為文字、圖畫兩部分的報刊出現,給晚清時期報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報刊內容的呈現方式,相對于傳統的純文字形式的報刊,此類新形式的報刊刊載的內容圖文并茂,以圖為媒傳遞時事,結合文字能夠互相補充,更加生動、直觀、富有感染力,容易被理解,因而為受眾所喜愛。
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活躍于晚清社會,維新派人士和革命派人士紛紛通過時政報刊,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態度,爭取國內輿論。諸多時政報刊的大眾傳媒的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眾的傳統認知,漸漸打破了傳統思想的禁錮,民族意識和革命意識強化。維新派與革命派分別創辦了許多報刊,構建自身話語的表達空間,服務于現實的政治需要。一些其他報刊中也不乏議論時政,鼓吹維新,宣傳革命的內容,可見晚清報刊行業對政治風向的普遍關注。梁啟超于《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寫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為也”[7]。他強調了報刊的社會功能,引導社會輿論,爭取國民的支持,是維新派人士創辦報刊的重要原因。1900年興中會創辦的《中國日報》刊載長篇時論,宣傳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國民報》也提出了暴力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黨的主張。《京話報》迎合清政府的新政,鼓吹變法維新,《蘇州白話報》等亦是政治態度鮮明,擁護皇帝、贊成君主立憲。報刊成為維新派與革命派思想交鋒的陣地,革命派試圖將民眾對帝國主義的仇視,引向推翻君主專制的立場上去。晚清許多時政類報刊因為宣傳民主革命,批判清政府而屢屢被查禁,而希望通過改良方式實現自身政治愿望的維新派,依靠封建勢力,思想上不具有徹底性。受傳統思想禁錮的國民,在民主革命思想未遍地開花的時候,更傾向于維新派的維新思想,使得晚清一段時間內維新派觀點在各時政報刊上特別活躍。十九世紀末,維新思想已經比較成熟,維新派相繼創辦了《萬國公報》《時務報》《知新報》等刊物,而民主革命思想在二十世紀初才廣為傳播,1900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了第一份正式的機關報《中國日報》,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二十世紀初以前,革命派雖然已經開始致力于民主革命,但其主要活躍于廣東和海外地區,僅建立了一些地方的組織,不敢公開活動,沒有成立專門的宣傳機構。二十世紀初,章炳麟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批判了君主立憲的主張,支持實施資產階級革命。二十世紀初,關于實行立憲還是進行民主革命的的論戰,使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趨于成熟,且通過各類時政報刊的宣傳,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最終革命派贏得了輿論,國內要求革命的呼聲日益高漲,革命爆發,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在這過程中,政治勢力的有意推動,一些民間辦報可以說已經轉變成政黨報刊,可見晚清時期諸多時政類報刊出版發行的政治色彩濃厚。
綜上所述,晚清時期西方現代文化的涌入,對國人造成了意識沖擊,報刊界出現了很多國人主辦的時政類報刊,一度成為晚清時期國人了解政治風向的重要渠道。這些時政類報刊的出版發行更是表現出辦報環境復雜、民間報與官報并存及報刊內容形式多樣等特點。此外,晚清時期維新思想與民主革命思想也活躍于各時政類報刊且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二十世紀初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趨于成熟,利用創辦的時政報刊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張,奪得了輿論制高點。時政類報刊成為不同政治勢力思想交鋒、爭取輿論的陣地,其服務于現實政治需求的趨勢日益加強,許多民間時政類報刊很大程度上已經轉變成政黨報刊,起著政治動員作用,在晚清時期報刊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