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敬茹
各民族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對中國的政治穩定、社會秩序和國家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互相交織的背景下,各國交流日益密切,各種文化價值觀的傳播對我國民眾的身份認知和價值觀造成了巨大影響。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少數民族多聚居在較為邊遠的地區,在特殊且復雜的外部誘因影響下,少數民族身份認同意識特別是國家認同意識的變動會影響到其行為方式和組織活動。在此形勢下,如何增強少數民族尤其是跨境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我國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面臨的重大問題。
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影視劇自誕生以來就因其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而承載種種價值理念。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電影作為媒體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提供了構成人們的世界觀、行為甚至認同性的材料”①。還有學者認為,影視劇具有建構國家認同的工具屬性,李道新曾指出,“新中國建立以后,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露天電影不僅承擔著宣傳教育的政治使命,而且在族群融合與國家認同等方面被委以重任”②。因此,不難看出影視劇在培養各個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傳播過程中,語言因素對受眾的信息接收與理解關系密切。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疆地區,當地人大多依靠本民族語言來進行信息交流。他們對漢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較弱,而我國的影視劇作品則以漢語為主要生產語言,當地人在觀看和理解漢語影視劇時,語言不通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語言差異直接影響了漢語影視劇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效果。民族語譯制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途徑。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語譯制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9號)明確指出:“繼續加大對少數民族語言電影譯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看懂看好電影”③。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十一個民族語譯制中心,如西藏譯制中心、云南譯制中心、新疆譯制中心等,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受眾提供各類譯制作品。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即國民認同”④,具體來說就是各個民族對自己歸屬國家的認知以及在心理上的歸屬情感等。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其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承大多依賴自身的民族語言,這就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受眾難以理解漢語媒介產品中的內容。民族間的語言障礙以及信息交流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傳媒的國家認同建構。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則成為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對于處在特定地緣和背景下的少數民族來說,民族語譯制片能夠增強其國家認同意識、構建民族地區的和諧文化。
“譯制是指對影視作品進行的語言轉換,或者說,譯制就是把影視作品中的語言從一種符號體系轉換成另一種符號體系。因此,只要是對原作中的語言系統進行轉換,就可以認為是采取了某種譯制手段,而不管這種手段是配音、解說還是字幕”⑤。譯制的概念最早僅針對外國電影而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譯制的概念也逐漸變得寬泛。以怒江地區的社會現實來看,傈僳語譯制影片是指將漢語電影分鏡頭劇本翻譯成傈僳語,配音演員在譯制導演的指導下根據劇中人物特點進行語言的再塑造。傈僳語譯制影片主要通過以下方面來影響國家認同的建構。
語言文化是民族認同的基礎,通過發展使用少數民族語的大眾媒體,可以滿足少數民族的信息獲取需求,促進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怒江作為中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當地有40%左右的農民群眾聽不懂漢語,尤其是40歲以上的群眾普遍聽不懂漢語,民族語譯制成為解決語言障礙問題的首選方式。在上世紀60年代初,怒江地區首先是采用口語翻譯的方式對膠片電影進行民族語對白解說,70年代開始了膠片電影的涂磁錄音工作。到了80年代,為了能夠讓農村群眾看到、看懂更多更好的民族語譯制片,怒江州委、州人民政府于1986年9月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語電影譯制室,專門從事少數民族語影片的譯制工作。2003年1月,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語譯制電影管理中心,在從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的同時負責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工程的管理和監督。2010年8月,怒江民族語譯制電影管理中心劃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廣播影視局,并更名為怒江州廣播影視民族語譯制管理中心,2011年7月以后,進入了數字化譯制片時代。怒江影視譯制中心的譯制語種主要以傈僳語為主,在開展好傈僳語電影譯制工作的同時每年也譯制一定數量的獨龍語、怒語、普米語、白語等影片。所譯制的民族語影片作為傳播知識、豐富文化生活的一項重要載體,深受全州各少數民族群眾的青睞。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邊境地區的全方位開放,周邊各國以及西方國家借助各式各樣的媒介產品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境外媒體的傳播和滲透會對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觀念、行為和社會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據了解,許多境外媒體在邊境地區的傳播十分活躍,比如云南省很多地州的市、縣、鄉都能聽到境外的廣播節目,還能購買到鄰國的雜志和音像制品等。怒江州位于中緬滇藏的接合部,生活在怒江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交錯雜居,同時又與緬甸、泰國等國家交流頻繁。一些少數民族與周邊國家的往來甚至多于與國內地區的往來。如果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無法獲得正確的輿論引導,就容易受到境外勢力的不良影響,因此,對跨境少數民族地區充分傳播主流社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譯制中心每年都有固定的翻譯任務。目前,怒江民語譯制中心每年都要譯制出32部民語電影,所譯制的電影是從國家電影局所推薦的60部故事片、20部科教片中自主選擇出來的。通過譯制并放映影片,不僅能讓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獲得對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認知,還能在觀影中樹立主流輿論意識。比如,譯制中心曾譯制《沂蒙山人》《集結號》等優秀影片來宣傳愛國意識,增進民族團結。通過觀看一些主流意識形態色彩濃郁、主題明確的民族語譯制片,能夠加強少數民族群眾與主流社會的國家認同意識。
少數民族語譯制片在傳播文化、普及知識、培育少數民族公民意識的過程中充分提升了譯制工作的服務性。
首先,通過了解當地民眾的喜好和地區實際,通過譯制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喜歡并容易理解的電影、科教片和紀錄片等,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比如說,喜劇片是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最喜愛的電影類型,怒江民族語譯制中心近幾年譯制的《我不是藥神》《十二生肖》 《捉妖記》 《唐人街探案》等電影就深受當地觀眾喜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促進民族語譯制工作的發展不能簡單停留在內容翻譯方面,更要制作出貼近少數民族生活實際的內容。在譯制過程中,通過譯制一些有關經濟、醫療衛生、科技、法律等科普常識方面的科教片,有助于在少數民族地區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科學技術,努力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這些承載著主流文化和現代文化知識的影視劇和科教片,能夠讓少數民族在學習相關知識、掌握更多信息和技術的基礎上深入到地區、國家的社會活動中,有利于促進他們的身份認同,進一步培養邊境少數民族的公民意識,明確其公民身份,更充分地進入公眾領域,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中。
最后,民族語譯制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文化輸出和思想影響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怒江民語譯制中心所譯制的電影一般不在院線上映,而是作為農村公益電影直接進村放映。傈僳語譯制片不僅在當地的鄉、鎮播放,有時還到邊境和邊遠村寨放映,境外的一些群眾也會來提要求,希望能多多到境外放映。許多傈僳語譯制片都受到維西、麗江、騰沖等地甚至是毗鄰的緬甸、泰國的傈僳族同胞的好評。傈僳語譯制片的對外傳播既能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還有利于打破民族之間的文化壁壘,增進我國與周邊國家間的友好往來。傈僳語譯制片的譯制與對外傳播,既肩負著促進建構國家話語權的重要使命,又能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各國國家形象、價值觀念、影響力的有力競爭渠道,國家也充分運用大眾媒體來影響少數民族的身份觀念和國家意識。其中,少數民族語譯制片擔負著維護國家主權、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使命,具有推動構建國家認同的政治作用。影片中透露的主流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少數民族群眾對個人與國家、民族與國家、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等關系的認知,進而影響受眾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念與行為。由于少數民族語譯制片對增強民族的國家認同十分有利,因此,可以預見民族語譯制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語譯制片對于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作用會越來越突出。
注釋:
①[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57.
②李道新.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J].當代電影,2006(03):97-101.
③麻爭旗,高長力.廣播影視譯制與國家文化安全——譯制文化產業發展新思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06):70-71.
④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5-12.
⑤楊和平,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