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耿
(福建省連城縣連南中學 366215)
力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初中物理力學中涉及的力學知識雖然并不是很多,很難,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完全掌握起來還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力學知識相對抽象,許多學生在學習時都存在諸多困惑.古詩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許多古詩詞中,物理知識與人文美景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借助古詩詞講述力學知識,設置問題,創設情境,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可行性.所以,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可以古詩詞為引線,點燃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那么,如何用古詩詞助力初中物理力學教學呢?
如果說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那么,物理就是理工科中的標志性學科.古詩詞則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好多人認為,物理與文科是涇渭分明的,兩者根本沒有搭界和融合的可能.其實不然,各學科的關聯是非常緊密,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形勢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科交融的理念也越來越受歡迎.不論是在數學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教學,還是在體育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這都是學科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的表現,也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創新的結果.要想將古詩詞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力學教學中去,需要初中物理教師熟悉力學教學所有的知識點和內容,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能找到力學與古詩詞的結合點,能將古詩詞和力學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在講述力學知識時,教師如果知道哪句古詩詞中蘊含有力學知識,借助力學知識可以將詩詞意境和情感傳遞出去,或者是可以用哪句古詩詞解釋相應的力學現象,這樣兩者的結合就變得水到渠成,古詩詞在力學教學中的應用也就變得自然天成,渾然一體.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在做好專業教學的同時,還要以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者自居,加強人文修養,積極學習古詩詞教學、跨學科教學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展思維的高度和深度,知道如何將古詩詞運用到力學教學中去,讓學生以古詩詞為媒介去學習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科學知識與人文之花交相輝映,讓理性和人文的光輝照亮物理課堂.
教學導入就好比法庭上法官敲下的一記重錘,它如果能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就能像磁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吸引住.所以,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都非常關注教學導入,都將教學導入視為教學的序幕,對導入方式進行了設計和創新.古詩詞不僅語言簡潔,言簡意賅,而且意境深遠,具有畫面感.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找到力學知識與古詩詞的契合點,利用古詩詞導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物理力學教學中,物體的浮與沉,是一種常見的物理現象,也是浮力教學中的重難點.而古詩詞中有許多與浮力有關的詩句、畫面.如李清照在《如夢令》中寫到: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這里作者所乘的小舟,就是依靠浮力飄在水面上的.為此,在新課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導入,先與大家一起誦讀這首充滿生活情趣和意境美的詞,初步感受這首游賞之作有何特點,都寫了哪些讓人感覺清新別致的景物.這時,大家肯定都非常奇怪,老師為何會在物理課堂上講古詩詞,他們的好奇心也被激發出來.這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將注意力引到物理現象分析上,引導學生從物理角度思考并分析問題,舟大概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舟能水面上行走?是不是所有的船都能浮在水面上?潛艇為什么能在水下“走”?“興盡晚回舟”一句,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識?這樣利用古詩詞導入并設問,由此及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緒和想象都進入到古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去,讓學生對文理知識的聯系有更深的認識.
概念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初中力學教學中的一些概念不僅抽象,而且難以理解.而初中生的身心還不成熟,他們在學習和理解一些知識時,都要建立在生活經驗、直觀感受上.否則,學生很難理解這些知識.如關于摩擦力的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這個概念中有許多需要注意而又難理解的點,如相對運動,接觸面,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些東西,依靠單純的理論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其內涵.但是,在生活中,摩擦力卻是處處存在的,也是一種常見的物理現象.古詩詞中也有許多描述摩擦力現象和問題的作品,許多詩句都可以用來解釋摩擦力的定義和概念,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古詩詞來解釋力的基礎概念,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消除學生的認知矛盾,深化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印象.如周邦彥在《浪淘沙慢》寫到“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闋”.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車雖然不用燃油,但是古人所用的車已經與“油”產生了密切的聯系.而且,將油脂涂抹在車軸上,目的是讓油脂起到潤滑作用,降低摩擦力,減少車輛磨損.結合這一點來講述摩擦力的概念和知識,非常合適.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車馬的圖片或視頻,并結合周邦彥的詩句,解釋摩擦力的概念、分類,讓學生知道在車軸上涂油脂、膏油的目的是增加潤滑度,減少車輪滾動時輪軸間的摩擦力.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生輕松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定義,為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
力的本質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不過,物理力學所涉及的東西非常多,除了力的產生條件外,力的分類、大小、方向,增大力或者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等,也都是這個時段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在新課改下,向課堂要效率,是教師的任務,也是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中物理力學教學,每一節課都要有特定的任務,都有重難點.古詩詞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在初中物理力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詩詞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以問題為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如關于彈力,許多教師在講述彈力的概念和知識時,之前都是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和案例去教學,如橡皮筋綁東西,直尺彎曲可以彈飛小東西等,這樣雖然簡單易懂,但是教學的深度不夠,無法讓學生對彈力蘊含的其他力學知識如形變、方向、大小等進行深思.而利用古詩詞來設置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深入分析彈力知識,探討彈力的本質,可以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講述彈力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結合辛棄疾《破陣子》中的詞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或者是蘇軾的詞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來設置問題:弓箭的運動原理是什么?人們在使用弓時,為什么要先鼓足力氣拉弓,使弓發生形變?彈力的大小與發力的物體的形變有何關系?然后,讓學生結合平時所看的影視劇,畫出弓的基本結構,分析弓的結構原理,思考和回答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彈力所蘊含的力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綜上所述,古詩詞在初中物理教學的應用,是物理教學一次大膽的嘗試,它可以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將古詩詞巧妙應用其中,由點及面,化難為易,彰顯古詩詞的魅力,增加物理教學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也愛上物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