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郜蓉蓉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少數民族村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歷了或正經歷著變遷。過去,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厚的非商品性意識,和發展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然而,現代化打破了這種局面,目前人們的生產生活對市場的依賴日益增強,人力、產品、知識、技術、資金流動加快,社會各個層次組成部分的聯系更加緊密,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以往相對孤立、封閉的村寨共同體日益被整合進市場體系,村民個體能動性得到有效動員。
老姆登村位于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是一個典型的怒族村寨。該行政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老姆登村東連蘭坪縣,西臨怒江水,北接沙瓦村,南鄰知子羅村,距鄉政府駐地12公里,離福貢縣城52公里。截至2018年1月,老姆登村委會共有農戶398戶,人口約1280人。老姆登村的民族以怒族為主,有少量的傈僳族和獨龍族等其他民族雜居。
老姆登村的社會發展進程和怒江大峽谷的其他村寨一樣,都是從原始社會一次邁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但由于老姆登村靠近原怒江州州府和碧江縣城,其接受漢族和白族文化較早,加之1962年1月老姆登村通公路,成為全縣最早通公路的村,2000年又把從鄉政府到老姆登村的公路修成水泥路面,這些因素都加速了老姆登村的社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老姆登村民的商業意識大為提高,大多群眾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村子里逐步出現以茶葉加工、旅游、交通運輸為主的小型企業,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主導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老姆登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全村有小賣鋪18家、客棧15家、汽車運輸戶30家、茶廠3家。
目前,老姆登村被列為怒江州旅游扶貧示范村,其開發側重點為濃厚的怒族文化,并在2014年5月19日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項目通過后,老姆登村打出了“怒族特色村寨”的旗號,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
在對該村寨進行觀察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村民普遍使用微信,利用手機復制、維系、加固他們的熟人關系網,保持“人們彼此擁有和依賴的社會紐帶關系”。此外,部分村民還使用具有營銷性質的微信公眾平臺,以此提高自家客棧的知名度。老姆登村村民中,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共有3人,所開通微信公眾號分別為“云南怒江怒蘇哩150客棧”“山居格嘎客棧”和“達比亞客棧”。雖然他們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的時間有先后,但是無論從使用主體、發布內容還是從使用目的、運營狀況來看,都存在一些共性。
云南怒江怒蘇哩150客棧的老板是怒江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又是云南省級非遺傳承人,還是云南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山居格噶客棧的老板是政治精英,他曾是鄰村的黨委書記,現也在匹河鄉政府任職。盡管達比亞客棧的老板在村寨里沒有擔任一官半職,但也算見過世面,曾經到過外地打工,且他的家族在老姆登村屬于比較富裕的階層。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村落中的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具有較強的將鄉村文化資源轉變為自身社會資本的能力和意識。現代媒介的使用權不斷得到下放,這使鄉村中的社會精英也獲得了從渠道上對文化資源重組的能力。遺憾的是,雖然當地一些精英有了文化自覺的覺醒并積極投入到大眾媒介的傳播過程中,但是,僅僅停留在村寨中幾個精英人士對媒介的運用和信息的生產上遠遠不夠。其他普通村民似乎未意識到本族的文化資源不僅可以轉換為實際收益,而且可以借助大眾媒介擴寬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
怒江不僅有雄、奇、險、秀的峽谷風光,還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和風情,老姆登村也不例外。2017年,由央視第一財經發起并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全國120多家媒體舉辦的“2017中國最美村鎮”第一階段票選入圍名單正式公布,老姆登村成功入圍中國最美村鎮50強。老姆登背對碧羅雪山,是遠眺皇冠山的極佳位置,如果云霧比較濃厚,還可以一睹怒江峽谷云海的壯觀。老姆登村圣湖旁矗立著一座紅白相間的教堂,這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距離老姆登不遠的知子羅,曾是怒江州州府和碧江縣城的所在地,至今仍保留著六七十年代的模樣。在碧羅雪山上有最美的冰湖群,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七蓮湖。除了雄奇秀麗的自然風光,老姆登村鮮明的怒族文化也得到很好的保存,例如達比亞彈奏、怒族傳說和怒族手抓飯。
由于老姆登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因此村民在使用微信公眾號的過程中,發布的內容主要是突出老姆登的風景以及怒族文化。最重要的是,在介紹完美景與美食后,他們會宣傳自家的客棧,上傳一些客棧房間的圖片以及客棧烹飪出的可口飯菜,歡迎大家到客棧做客。
雖然老姆登村的微信公眾號在宣傳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終目的還是想通過這些宣傳提高經濟收益,這也與微信公眾號的營銷性質不謀而合。老姆登村的三個微信公眾號,在宣傳客棧的同時,還會發布一些當地特產的售賣信息,比如具有當地特色的高山曬青紅茶、野蜂蜜和老姆登核桃。云南怒江怒蘇哩150客棧甚至在公眾號的主菜單中設置了“郁家小店”入口鏈接,里面有具體的銷售價格和購買渠道。當少數民族社區被現代化裹挾進入市場浪潮時,唯有憑借當地可利用的資源,再加上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村民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但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少數民族文化背后的底蘊及內涵。
云南怒江怒蘇哩150客棧的公眾號并非客棧老板在運營,而是通過招募志愿者成立編輯部來完成文章的推送。達比亞客棧的微信公眾號在襁褓中岌岌可危,由于客棧老板不能完全掌握公眾號的運營技術,目前面臨停更的問題。山居格嘎客棧的微信公眾號在前進過程中也步履蹣跚,在沒有人指點的情況下,客棧老板難以獨立完成文章的編排。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像他們這樣的鄉村文化精英在發展和傳承怒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推動,但是在調動本土資源進行轉換時,無論是在多種手段的運用上,還是在多種資源的整合方面,其運用能力還是有待提高的。
此外,由于客棧老板信息生產和發布能力的欠缺,微信公眾號發布內容形式單一,排版不夠美觀,這樣也間接造成了文章閱讀量和轉發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在新媒體語境下,意味著人人都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也可以是內容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并且在大多數少數民族村落,移動終端已經很普及。我們要鼓勵少數民族村民進行文化傳播的行為,不僅鄉村精英可以進行信息傳播,廣泛的村民同樣有機會加入這一過程。首先讓村民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讓他們意識到把當地資源整合進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幫助他們積累財富的。如果在民族文化傳播和商業價值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作為個體的普通村民就可以謀求到更大的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人才缺乏,是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無法及時培養出懂本民族文化和精通新媒體的技術人才。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應積極統籌各方力量,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傳播資金的投入力度,把培養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應下大力氣培養出一批業務水平高、懂少數民族文化語言、精通新媒體傳播的技術人才,從而改善少數民族傳播中人才缺乏的問題。怒江州幾乎每個村都有駐村的大學生村官,他們大多是怒江當地人,熟悉了解本民族文化,受過高等教育,可以熟練使用新媒體。重點培養他們的信息傳播能力,再充分發揮他們的帶教作用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事實上,少數民族村寨的村民對信息的接受并不是被動的,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或者應該生成什么樣的信息,但卻不具備把想法落地的具體技能。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村民挖掘有用信息和生產信息的能力。村委會可以定期開展媒介實踐活動,教給村民如何獲取有效信息的手段,并培訓村民如何利用微博、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來制作和發布信息。其實除了以上傳播渠道,少數民族村民還喜歡用快手短視頻,且使用群體的基數不小,如果可以將村民的使用習慣與內容生產相結合,也能提高信息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老姆登村的部分村民已經意識到怒族文化是有價值的財富,從而自發開通微信公眾平臺,試圖通過信息傳播尋求經濟效益的轉換。但是當地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的村民局限于村落精英,并存在運營水平低等現象。只有轉變少數民族村寨村民的信息傳播意識、提高村民的信息生產和發布的能力,才能讓廣大民眾參與到信息傳播中,并謀得自身和本民族更大的發展。這樣的思考,對于像老姆登村一樣自然文化資源較豐富的少數民族村落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