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呈陽
洋蔥新聞起源于一家名為“洋蔥”(The Onion)的媒體,它來自于美國,是一家專門出品辛辣諷刺性質的新聞的機構??傮w來說,可以給“洋蔥新聞”下這樣一個定義:它是一類以真實的新聞事件為藍本,進行加工或杜撰,利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夸張的手法來表達作者觀感的一種大眾傳媒讀物。
從新聞題材上看,“洋蔥新聞”是一種另類的社會評論。它本身描述的事件和內容是虛假的,但是其夸張與荒誕程度很高,這使得絕大多數讀者都能直接識別出它的內容并不真實,且領會到“洋蔥新聞”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傳播假消息,而是試圖用這種另類的諷刺手段去營造幽默效果,針砭時弊。
“洋蔥”的出現對新聞界乃至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極為顛覆的。如今,“洋蔥新聞”在世界各個國家都非常流行,中國也不例外,幾家大型傳媒企業都有“洋蔥新聞”的專門平臺,諸如網易的“獨白頻道”、新浪微博的“洋蔥日報社”、騰訊的“洋蔥新聞匯總主業”等都在定期定量地面向網絡大眾發布這類讀物。
“洋蔥新聞”及其類似文化現象在今天越來越有大行其道之勢。其重要特征在于,它具備非常強烈的全民性,強調站在大眾的視角上,以一種非官方的態勢去重新審視各種各樣的社會秩序,去重新評判許多價值標準與文化傳統。這種做法中隱含著一系列對于普羅大眾的重視與關懷,強調他們在人文層面上的平等性,照顧到了他們的相關情緒。具體而言,所有能夠廣為傳播的、受歡迎的“洋蔥新聞”幾乎都圍繞著人們最關心的社會話題展開,其探討內容多半具備一些敏感點,往往涉及到眾多與統治階級存在許多利益與人際關系牽連的傳統媒體所不便表述的內容。而且“洋蔥新聞”在用語層面上比較平民化,且注重從頭到尾的幽默與諷刺精神,營造出一種不以為然的氣氛。
此外,“洋蔥新聞”還具備非常典型的狂歡式娛樂功能。通過網絡渠道,用狡黠的語言文字進行諷刺,發掘快樂,并展現出自身對于某些社會現象的批判,這種行為一方面在現實中承擔的風險非常低微甚至可以忽略,另一方面又能夠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共鳴,尋求到一種集體性的歸屬感。當下生活節奏往往很快,給人帶來工作與生活等各方面的負擔,人們想要通過一些輕松、詼諧的手段尋求放松,緩解自身的焦慮。而詼諧幽默的“洋蔥新聞”無疑成為人們工作之余最便捷也最廉價的一條娛樂通道,滿足了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喜歡看熱鬧”的從眾心理與看客心態,也很容易將受眾集合起來,快速有效地形成公眾輿論。
“洋蔥新聞”對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概念持有叛逆的態度,但是它們的表述方式并不是直接進行批駁,而是通過戲謔的手段,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用很夸張的方式呈現出自己所言說的內容,而自己的實際所指內容則正好與其相反。在語言和文字的運用中,“洋蔥新聞”可以把滑稽、反諷、夸張等手法熔于一爐,將許多對立屬性的事物放在同一個框架下,讓作者的深入思考與自嘲情緒在其中得到鋪陳與展現。過于嚴肅、一本正經的東西容易招致大眾的不悅與懷疑,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填充輕松、有趣的內容,一旦出現了某種能夠對痛苦進行消解的方式,也就是戲謔,大眾就會對其十分看重,趨之若鶩。
“洋蔥新聞”對待嚴肅概念普遍采取戲謔與反諷的描述手法,這是一種較為高階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溝通,作者無需直白地寫出自身的用意,而某些對場合背景不夠了解的讀者在事實上也可能不知道這些用意。當作者用反諷的手法寫出他想表達的內容時,讀者只需用心領神會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即可,一方面保持了字面上的含蓄與隱晦,另一方面讓作者和讀者在一種默契的體認中達到更高級的共鳴感。
在傳統意義上,統治階級、精英階級是那些自上而下的、成體系的文化產品的創造者,而“洋蔥新聞”反對并進行針對性貶抑的正是這一類文化產品。由于精英群體的統治需求,這些傳統文化產品通常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虛偽、造作、附庸風雅的痕跡。它們著力在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制造一條藝術審美層面上的鴻溝,用文化產品的認同感塑造人們對于社會階層身份的認同感。這對于廣大民眾來說自然會起到觸怒的效果,因此,在“洋蔥新聞”中,人們著力表達著試圖對文化產品意義進行消解與否定的態度。
“洋蔥新聞”對諸多嚴肅文化的意義進行刻意的抹消,這并不僅僅是為了制造笑料,或者以調侃的方式發泄情緒,事實上,有時候,許多“洋蔥新聞”提供的新聞反而被一些傳統媒體誤認為是真實新聞,在去掉了“假新聞”標簽之后進行轉發。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真實的社會文化中存在的荒誕與可笑的內容并不比編造出來的故事劇情少。
“洋蔥新聞”之所以能夠在以互聯網為核心媒介的領域受到空前的歡迎,產生特別強大的輿論效應,歸根結底,一大原因是傳統媒體工作在形式上不能很好地保持與時俱進的作風,在傳媒工作的形式上無法融入新媒體。
對此,應該多總結網絡發展過程中新聞的傳播經驗,更好地改善傳播的形式。具體來說,若想在互聯網新聞領域打造更好的新聞傳播力,應該著力于塑造科學積極的網絡輿論氛圍,參與到世界互聯網的傳媒體制和標準建設中,重視新時代的網絡發展趨勢,整合資源,發揮網絡的時效性優勢,以此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這方面,應該對傳統媒體的各種工作形式進行改革與調整,積極提高傳媒工作的多樣性,進而提高傳媒工作的影響力。
由于新媒體的出現,傳統的媒體形式面臨著近乎顛覆性的挑戰,媒體行業勢必要面臨一場重大的革命。若想在新媒體的競爭中成功求得發展與轉型,就必須積極地面對新時代的傳媒技術。要以市場要求為主要的需求,對新時代的風向做好積極應對,要去探查并著力讓自身符合大眾的閱讀興趣,契合大眾喜歡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報刊應通過數字技術努力建設報刊的傳播力,將自身逐漸打造成實力強大的全媒體平臺。廣播電視相關工作者也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去迎接嶄新的技術,同時還要做好積極的思想準備,探索更加全面的工作形式,培養學習型的媒體部門工作團隊,努力打造自身鮮明的品牌,堅持自身的獨特價值,特別是地方性的電視與廣播頻道應該立足于自身扎根的基礎,更好地為當地人服務。
“洋蔥新聞”是一種從上到下貫徹著所謂“惡搞精神”的媒體文化,它的一大核心表征在于努力地以一種對傳統媒體抱有一定惡意的方式去制造、挖掘笑料,并且能夠緊貼人們的生活實際,因此可以造成大范圍內的民眾娛樂效果。
然而,這種娛樂傾向如果在民眾中不斷地滋長,就會形成一種“娛樂至死”的社會氛圍,民眾將不再習慣用嚴肅而審慎的態度去思考問題,進而在更多思想與決策層面上丟失自己應有的理性,最后會滋長社會中的暴戾之氣,群眾也將由此退化成真正意義上的“群氓”,最終使嚴肅的、有正式目的的傳媒工作完全無法保持正常秩序。這種做法往往會造成集體網絡暴力,在民眾之間制造盲從感,導致在大量網民參與的狂歡中的“集體無意識”案件頻繁發生,最終對于社會的發展有害無益。所以,社會各界在面對“洋蔥新聞”現象時,無論是媒體還是讀者,一定都要把握好娛樂的分寸,切勿讓傳媒失去其本真的意義,要保持一定范圍內嚴肅和理性所主宰的空間。
由于具有非常明顯的后現代性特征,“洋蔥新聞”比較容易出現的發展傾向就是,在幾乎一切領域都對思想的核心進行否定和解構,并且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對待各種各樣的事物。如果一個人、一家媒體的思維方式在這條路上出現了固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帶有嚴重負面影響的“網絡民粹主義”,對于社會大眾精神將只有破壞,沒有創作,“只破不立”,非但不能孕育出一種新的健全的價值觀,反而會導致大眾在一個又一個黑色幽默營造的泡沫氣氛中陷入空虛、自我懷疑,讓情緒在得到釋放之后找不到著陸點,以至于引發社會群體精神層面上所謂的“空心病”。
對此,媒體在工作中應當注意,對于“洋蔥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熱度、形式與內容,應進行必要的控制。“洋蔥新聞”的敘事對象與諷刺對象在選材上可以比較分散,在敘述手段上也可以專注于反諷,但是在反諷的背后,應該有一個普遍的、有正面價值觀的精神內核。因此,保持媒體的思想中心,避免價值觀在狂歡與戲謔中一味地渙散,對于當代媒體工作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