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雪茹
社交傳播的快速發展,為博物館文化的破圈層傳播提供了新途徑。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之一,故宮注重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運營,并借助網絡平臺傳播富有特色的故宮品牌文化,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本文以故宮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品牌文化傳播方面的特征,為博物館如何在社交傳播時代進行品牌文化傳播提供思路。
在移動互聯時代,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媒介產品競相出場,從傳播、運營到生產,因互聯網的誕生而產生了龐雜的社交關系。社交化意味著單向的信息傳播模式被打破,傳播環境更加寬松自在,用戶的主動性被極大激活,而平臺的社交屬性也讓傳播行為變得簡單易行。用戶可以通過轉發、評論、點贊等方式分享信息,甚至自身可以成為信息傳播源頭,從而打破傳受雙方界限,形成跨平臺、跨場景的傳播。
當受眾變為用戶、信息變成產品、社交成為需求時,信息產品就成為社交活動中的一環,它必須與眾多產品同時爭搶用戶的注意力和停留時間。老字號品牌想要獲得長久發展,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單單憑借品牌自身價值是不夠的,還需跟緊時代步伐,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的力量,梳理品牌價值,搭建品牌文化,樹立新的品牌傳播理念。
在新傳播格局下,“兩微一端一抖”成為內容生產者的主陣地,各傳播主體依據平臺調性,紛紛轉變話語體系和傳播形態,用更親民的傳播方式生產社交屬性更強的內容,吸引網絡用戶的注意力。故宮博物院也抓住社交傳播帶來的機遇,積極布局社交媒體,形成矩陣化傳播優勢。
早在2010年,故宮博物院就開通了官方微博,其內容主要是介紹館藏文物和館內風光、解釋傳統文化知識等,語言簡潔易懂、畫風平易近人,并通過設置熱門話題對內容進行區分,積極與用戶互動。“微故宮”官方微信公眾號于2014年開通,功能涵蓋故宮博物院文化推廣和公共性服務。在內容方面,受眾可以了解到故宮日常展覽信息、四季風景、相關綜藝和紀錄片更新動態等信息,并利用漫畫、VR等多樣化的形式,讓用戶的閱讀體驗感更加豐富;在服務上,“微故宮”推出了“玩轉故宮”“故宮全景”“故宮文創館”“故宮微店”等功能,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逛故宮、看文物、買文創的全方位體驗。
作為擁有壟斷性的文化資源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故宮博物院,在IP開發上有著無人可及的絕對優勢,但以前卻因為過于注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忽視了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而一直缺乏對大眾消費群體的吸引力,特別是與年輕人的購買訴求存在較大的距離。單霽翔上任后,帶領著新時代的故宮人,以更開放和多維的思路去擁抱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切才變得如此不同。
在社交氛圍中,故宮開發文創產品,打造一個個獨特的IP,故宮的文創作品扮演著一種“中介化”的角色,使得公眾了解并長久記住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比著剪刀手賣萌的雍正帝以及“朕亦甚想你”折扇、“正大光明”充電器等皇帝IP產品,以輕快、活潑的形式對皇帝文化進行重構,契合了年輕一代重娛樂、輕權威的情緒,迅速形成社交話題,在商業化熱潮中贏得一席之地,也讓故宮的品牌文化更具現代價值。
文化不單單是堅守,更是創新與傳承,更需要分享和傳播,只有如此,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故宮博物院深諳此道,不僅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方面獲得了耀眼的佳績,更是積極進軍“影視圈”,投年輕人所好,將故宮承載的文化底蘊傳承給年輕一代。《上新了·故宮》是由故宮官方出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立體感知文化”為出發點,走出演播室,深入承載文化的實際場地,直觀感受與傳播故宮文化。故宮是特殊的錄制場所,節目組不僅得以實景深度拍攝,還探訪了故宮的20%未開放區域,深入挖掘歷史人物背后的故事,直面歷史文化。故宮未開放區域在電視節目上的亮相,讓其中的文物和歷史知識更廣泛地輻射到大眾圈層。
故宮作為一個跨界超級大IP,從“文創”出發,同時鏈接故宮文化圈層、青年文化圈層、商業圈層、藝術設計圈層等多個圈層,搭建節目的核心要素。節目圍繞故宮的品牌文化,邀請年輕設計師、高校學生等設計文創產品,將文化內涵實體化,提高與群眾生活的密切性。同時依靠故宮自身熱度和明星效應,在不同社交平臺同時設置話題,進行推廣、宣發,增強故宮文化的滲透性,提升商業價值。
博物院的品牌文化傳播應更加突出自身優勢,以“調性”劃分實現差異化競爭。故宮博物院已然確立了在各類博物館中的核心地位,各省級地市級博物館在搶占社交空間和注意力屬性的過程中,應避免完全套用“故宮博物院”的營銷模式,應當明確自身的地域性優勢,找準小切口,把握具有明確區分度的品牌差異和調性。同時,要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實現對用戶的精準定位,挖掘并針對認知相似、愛好一致的人,讓“小眾”聚集形成“大眾”,實現精準傳播。另外,博物館要建立專業的品牌文化傳播管理系統,搭建用戶反饋平臺,與用戶做好互動,利用反饋內容調整傳播策略,保持用戶與博物館的良好互動關系,提升品牌的黏性和美譽度。
在社交化與多媒體時代,單一展示方式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互聯網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未來5G和物聯網會為博物館的展示提供新型的方式,如何抓住信息技術帶來的機會,創新表達方式,成為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的關鍵舉措。例如,故宮曾推出“走進清明上河圖”沉浸式數字音畫展示項目,利用VP科技向觀眾展示了51個畫卷場景和700多場對話,使用戶可以獲得視、聽、觸的多元化體驗。新媒體的助力使博物館的展覽不再冰冷、呆滯,更加生動的表達形式拉近了受眾與博物館的距離。未來,依托VR技術、5G網絡的成熟發展,博物館甚至可以通過構建虛擬展館、進行跨界合作等方式,讓用戶足不出戶就能云游覽、云參觀。
故宮文創的出圈給很多博物館帶來了啟示:推出文創產品是博物館獲得年輕一代喜愛的可行之道。各省級和地市級博物館具有地方特色,其文物也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所以深挖文物背后的價值,開發文創產品,不僅能夠獲取商業價值,還可以增加品牌文化的傳播范圍,擴大自身影響力。如故宮博物院的紫禁和合首飾系列,以《花鳥圖》冊中的“百合冊頁”為設計靈感,寓意百年好合,象征著幸福婚姻和美好生活,既有美學含義,又承載著傳統文化內涵。可以看到的是,故宮文創不僅具有商品價值,其文化價值更加凸顯。近些年,不少博物館都走向了文化開發的道路,系列產品盤活了傳統文化活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愛。博物館文創產品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其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價值更是巨大和深遠的。
博物館帶著五千年歷史的痕跡,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應利用好博物館這一珍貴資源,通過建立多維傳播模式、擁抱智能傳播、開發文創產品等新形式,增加文物的“曝光率”,連接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打造博物館的品牌文化,增強受眾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