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是2019年3月22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意大利眾議院與議長菲科會見時的一段對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八個字意味深遠。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生產中也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宗旨。
以廣西交通廣播(FM1003)的新聞報道為例。“愛心送考”是廣西交通廣播從2005年開始延續至今的公益送考活動。本著服務廣大高考考生的宗旨,頻率團隊每年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交警總隊、南寧市交通運輸局、南寧市城市交通客運管理中心等交通客運主管單位,以及出租車公司、公交公司和愛心企業,為高考考生提供幫助。高考期間,各考點、交通執勤點、城市交通監控大廳、公交公司都能看到交通廣播記者的身影。他們頭頂烈日向直播間發回實時的路況報道,并通過主持人將路況信息、考生需求及時向社會發布,讓需要幫助的考生與愛心送考車輛、執勤警務人員準確對接,幫助考生安全、快捷地抵達考場。在報道上還將考生需求調查和現場應急報道相結合,聯合出租車公司和社會愛心車輛為家境困難、居住地離考點較遠的特殊考生提供“送考1幫1”的服務;聯合交巡警成立應急護考車隊為丟失準考證、趕不上考試時間的考生提供全城應急服務。
在提供服務的同時,記者還注重熱心人、暖心事的題材挖掘。通過一條條資訊集中展現了文明和諧、互助互愛的社會現象,傳遞了社會正能量。15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團體加入到“愛心送考”的行列當中。服務考生的志愿者從最初的幾百人增加到現在的十幾萬人,活動輻射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玉林等地區。據不完全統計,15年間共有十多萬臺愛心車輛參與送考,發放黃絲帶長度超過300千米。“愛心送考”已成為全區最大的公益品牌,飄揚的黃絲帶也已成為每年高考季一道亮麗的流動風景。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對這一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國一度進入了緊急狀態。當時正值春節假期,感染人數不斷增加,防控情況十分嚴峻。雖然媒體不斷強調“不要出門,不要聚集”,但那段時間記者們卻活躍在抗擊疫情的新聞現場。他們深入一線,以使命擔當對抗心中的恐懼,及時發布最新報道,并不斷推出主題策劃,為百姓提供多角度的抗疫資訊服務。以廣西交通廣播的抗疫報道為例,一是融入全國“百城百臺抗疫情特別報道”矩陣,全天整點、半點推出來自一線的《戰疫情》線性報道,向全國交通廣播提供連線報道及稿件共兩百余篇。參與華南地區交通廣播協作網的聯播聯動還獲得了中宣部新聞局的肯定。
二是推出了一批有溫度、有深度的專題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遏制的時候,記者們走邊關、下基層,精心制作了《戰疫情,我在崗》《戰地日記》《國門戰疫》等廣播專題,生動講述了醫護、公安、鐵路、高速、環衛、基層社區等行業的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事跡,弘揚了抗疫精神,營造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輿論氛圍。
三是策劃系列公益活動。如“致敬逆行者行動”,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警察等群體送上必需物資;搭建“抗疫捐贈綠色通道”,為廣西“果蔬冷鏈專列”物資更快更好地集結加油助力,也為扶貧事業傳遞守望相助的溫暖力量。此外,還制作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科普防疫知識系列短視頻,通過頻率的新媒體平臺播出,引導群眾用科學的方法預防疫情。
在2020年9月8日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奮戰在抗疫一線展開生死救援。同樣的,新聞工作者也應堅信“人民至上”就是要與人民“同頻共振”。面對危險和困難勇于沖鋒在前,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輿論引領,弘揚中國精神,凝心聚力。
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向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提出了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殷切期盼。筆者作為廣西交通廣播新聞部的外采記者,與團隊其他成員一方面緊扣“交通服務”,與交通、交警、市政等職能部門做好通聯工作,積極參與交通事故、城市內澇、搶險救援等突發事件的報道,并結合脫貧攻堅主題制作交通扶貧等新聞稿件。另一方面,跟蹤熱線報料,深入調查新聞事件。根據群眾反映的問題開展走訪調查,采制了《被無辜列入高速公路“黑名單”管理部門要求自證清白》《醫保救命藥為何難開到?廣西部分醫院拒絕為患者開特殊藥》《計生部門錄錯信息,讓孕婦跑腿解決》等典型案例,通過《交廣有話說》《大家幫》等線上節目和新媒體互動呈現。報道以事實說話,引起了行業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幫助群眾解決了困難。此外,積極踐行“四力”。深入桂林全州、陽朔,河池南丹、巴馬,百色田東等地,采寫了《回家的距離,見證廣西高鐵速度》《三尺崗亭20年,廣西將全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30年終盼來脫貧致富康莊道》《10塊錢的經濟學,廣西“水上高速”完善加快廣西東融粵港澳大灣區》等十余篇稿件。通過扎實的一線采訪,以人物故事為切入點,生動展現了新時代廣西交通翻天覆地的變化,弘揚了主旋律。
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應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聞生產的首要任務,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節目的策劃、采制中多下“苦功夫”“笨功夫”,既要做到“腳底板下出新聞”,也要練就“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的本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既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廣西廣播電視臺機構改革兩年多來,堅持守正創新,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需要不需要、愛聽不愛聽、愛看不愛看作為新聞生產的標準,及時創新研發,推出了具有廣西特色、時代感強的節目,如《民族文化》《廣西故事》《我和我的祖國》《凡事說理》《講政策》等。在節目策劃時注重把國家的大政方針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有機結合,有方向、更有準頭,成為廣受好評的精品節目。
2021年,我國“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新聞工作者將繼續奮斗,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新聞工作的方向,書寫新時代,謳歌新奮斗,用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