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麗珠
成就報道是媒體唱響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乎輿論引導,關乎正能量的傳播,可以在溫故而知新中凝聚起振奮人心的力量。同時,成就報道也是各級媒體報道成績、激勵人們奮進的一個重要內容。一組好的成就報道,可以讓人們看到當前和曾經取得的成績,繼而激發出更大的干勁。但是做好成就報道卻不太容易,因為成就報道具有跨度長以及概括性、綜合性、抽象性強等特點,所以很多報道呈現出數據堆砌、內容干巴且新聞性不強等問題。隨著媒體格局的變化,對成就報道的貼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突出。經過多年的新聞實踐,筆者深刻感受到:成就報道絕不等同于數字羅列和大事盤點,只有順應新形勢、不斷創新,才能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充分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主題宣傳是成就報道的靈魂,成就報道是主題宣傳的依托。從報道題材的選擇到報道方式的確定,都始終圍繞主題宣傳的需要。《濱城逐夢三十年》的主題是展現30年來城市的發展歷程和歷史性跨越,反映30年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反映城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邁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堅定信心和堅實步伐。圍繞這樣一個大主題,如何把30年跨度的歷史全景畫式地展示出來,一定要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絕不能“炒”一道總結過去、堆積舊聞的“回鍋肉”,而是要努力求新求變。“新”就是創新報道方式,“變”就是改變成就報道事件性與趣味性不足的情況,換言之就是吸引力不足的問題。最后決定,以生活在大時代中的個人軌跡來體現歷史的縱深感和30年變化的豐富內涵。因此,記者把采訪的基點放在基層,“走下去”“走進去”,深入城市村莊、工礦企業,選取3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領域作為橫斷面,挖掘歷史資料,采訪親歷者,講述典型事例,見人見事,以情感人,真實記錄30年間城市回蕩的崛起與變遷、凝結的探索與奮斗。
一個城市的發展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也會經過幼年的稚嫩、年少的懵懂、青年的朝氣、壯年的成熟;有挫折有轉機、有奮斗有迷惘、有跨越有突破……八集報道由數個小人物故事組成,一個故事一座城,一個人物一段歷史,關鍵的時間節點小人物的故事和時代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一集開篇報道《三十而立》中,以與城市同齡的女職員安津金的30年生活為主線串起城市發展史。節目以安津金的自述開始:“(旁白)我叫安津金,今年三十歲,從出生到現在,除了上大學,我一直生活在這座城市……”再切入安津金與父親的對話,以父女兩人對老城的回憶,轉場到建市初期的百廢待興。整篇報道以安津金一家生活為主線,濃墨重彩地敘述了幾次重要節點:如初為人父、人母的安津金父母與新生的城市一同整裝出發,家里的儲水缸變成自來水,安上學時有了不同口音的同學,打零工的父母有了固定鋪面,安與外地來小伙結婚……安的生活改變與城市基礎設施、吸引外來人口、繁榮興起等一系列變遷相契合,其中還穿插了為建市奔走的退休的老黨員、建市初期日理萬機的機關干部和在該市生活了20年的安徽客商等幾個人物,這些親歷者見證了城市從一片荒蕪走向包容發展的整個過程。
這篇報道沒有理論上的評述和概念上的拔高,用樸實的敘述,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大主題。節目播出后,觀眾紛紛在網站留言,表示仿佛重回“激情燃燒的歲月”,讓觀眾的親切感、參與感大大增強。
成就報道不是羅列數據,也不是簡單地概述工作,創新成就報道應在貼近性上下功夫。人民的奮斗史正是城市的創業史,群眾生活的全方位、多層次改變直接反映了城市精神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小人物的生活變化展示城市3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實現了以貼近性彰顯報道主題的目的。
提高針對性是增強輿論引導有效性的前提。成就報道的作用在于用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去激勵、鼓舞和動員人民更好地創造美好生活。《濱城逐夢三十年》是城市三十年成就的回顧,它不是簡單地“回頭看”,更不是記者隨意地自說自話,媒體擔任著社會進程描述、觀察與監督的重任,必須回答好“依靠誰”“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每篇報道中不能憑主觀想象確定選題,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即必須緊緊圍繞社會熱點難點,圍繞群眾喜聞樂見、關注關心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來進行解釋和引導,進而引發觀眾的共鳴。
比如,作為曾經的重工業城市,擁有著幾十萬產業大軍,他們曾經的榮光、落寞、彷徨、奮斗就是記者想要追憶和展現的。在《崢嶸歲月》和《立而不破》這兩集報道中就緊緊抓住了當前企業轉型、經濟調整和產業升級這個熱點話題。作為年輕的城市,它又有哪些獨特的符號?《風華正茂》追蹤文化產業發展,《我們的城》關注了住房與安居。
選題確定之后,怎樣才能展現時代的波瀾壯闊,引發觀眾的集體回憶和思考?需要把握好角度,選擇好視角。就像一道“年夜飯”,在大魚大肉、紅火團圓的總基調下,也需要“色香味意形”的變化,讓人們品味出不同,咀嚼出溫暖。每集都以一個小切口來展現大時代,捕捉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捕捉生活細節,強化直接再現因素,相對弱化間接表述因素,抓住現場感人的點,找出動情內容,加深觀眾的認識和感觸。比如《崢嶸歲月》主要反映企業改革的故事,采訪了有“中國化學工業搖籃”之稱的錦化集團中一家三代錦化人,幾十年中伴隨企業由盛轉衰到浴火重生的全過程。采訪切口是伴隨幾代人記憶的“化工大集”。每月18號是錦化企業開工資的日子,自發形成化工大集。企業經過破產重組,早已物是人非,但為何這里依然人聲鼎沸?我們從探究這個問題入手,鏡頭跟隨退休老工人田正才,他在集市上與老哥們兒聚首,隨后子孫三代人依次出場。通過深入采訪,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堅持、一種精神,一種打上終身烙印的企業情懷。而這個企業也像田大爺一家一樣,永不放棄的精神構成企業的脊梁和魂魄,從輝煌到陣痛再到重新崛起。通過對田正才一家的采訪由點及面、有針對性地回應了企業改制等熱點問題,并從家庭、企業的變化反映城市工業發展的縮影。在《立而不破》中,我們把視角定位在一件小小的泳裝上,追溯泳裝如何成為改變城市發展的契機,帶動城市在變革中生存,在創新中發展,促成重工業城市向三個產業協調發展的開放型城市轉變。
如果成就報道僅僅是羅列過去的材料,體現不出新聞性,那就難以成為好的報道。反之,如果成就報道過分追求新聞性,又可能反映成就失之片面。采訪中必須堅持圍繞正在變化的熱點、亮點,著眼于百姓普遍關心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素材,以新聞性視角切入,從最近發生的事實中尋找與過去的聯系,通過這種聯系來報道成就,使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全面反映城市轉型發展的歷程,使成就報道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
做成就報道絕不是為了自娛自樂,而是為了弘揚主旋律,必須貫穿一定的思想性,才能達到鼓舞人、激勵人的目的,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為了在內容和形式上避免與其他媒體過于雷同,形成自身的特色,成就報道可以采訪小人物,報道小故事。做好小人物采訪的關鍵點是避免報道瑣碎化、表淺化,因此要求我們記者在采訪中要學會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思考,用情去感受,撇去事物浮在表面的泡沫,洞察其深層的精髓,并凝練出最具感染力的內核。以小人物的故事作為表象反映真正的時代變遷,可以說記者分析和思考能力的高度決定了成就報道的深度。
2018年,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緊緊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策劃推出多項重點報道。財經頻道精心策劃了《中國早餐》系列報道,制作了《甘肅蘭州:40年拉面變遷、街邊小吃也能上臺面》《天津:煎餅果子的江湖》等一系列節目。節目以早餐為載體,充分利用地方臺、地方站資源,在展示各地傳統早餐精彩制作工藝的同時,重點呈現各地生機勃勃的早間氛圍和熱氣騰騰的市井氣息,凸顯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發展、城市變遷給當地早餐文化帶來的新變化。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事落筆,以小見大,小切口呈現大主題,提高成就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延伸深刻的社會意義。每篇報道都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透過故事,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掌握事件發展的規律和本質,發揮成就報道的輿論引導作用。
《濱城逐夢三十年》也是以小人物、小故事來反映城市的變化。《不落一人》中以建檔立卡戶孫朝仁的脫貧故事貫穿,不僅寫出了政策扶持、支部支持、合作社引導和因地制宜的產業支撐,更寫出了主人公踏實肯干、自強不息的精氣神。作品不回避脫貧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曲折的故事凸顯了脫貧之路的真實可信。通過報道普通老百姓的脫貧故事,側面反映了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扎實的做法和輝煌的成就。在《希望的田野》中講述了種黃瓜專業戶潘國強的故事,由一根小小的黃瓜延伸到從種到收、從收到賣這條充滿生機的產業鏈,反映了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反映了伴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等政策的實施讓城市農業生產由傳統走向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由低產低效向高質量轉型升級的歷史性變革。
成就報道擔負著引導正能量、指導生產生活的重擔,文風活潑且見人見事才能把指導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要通過講好故事延伸報道的思想性,一個故事一條線,一個人物一個點,運用個人與歷史互動的敘事策略,有人、有事、有視角,讓故事說話,把僵硬的概念變成鮮活的故事細節,同時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利用大量的背景資料和客觀事實,體現出成就報道信息量大、信息類型豐富以及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的特點,將成就報道的價值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
貼近性、針對性、思想性是成就報道創新的幾個著力點,但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成就報道中,而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只有以充滿感染力的作品實現這三個方面的統一,才能很好地體現記者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實現以作品的感染力擴展媒體的影響力的目的,給社會進步以力量,給人們前行以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