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琴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級中學 225400)
傳統的應試教育,讓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定化,同時也僵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得學習效率下降,不利于學生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問題導向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定勢,借用問題引導學生對新知展開思考、探索,為學生創造了合作、發展的空間,有效激發了學生探求真知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合作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學情,對課堂教學內容展開有效設計,充分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學習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過程,需要學生不斷的思考、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這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師可通過多向性的問題設置,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使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引發學生新的思考,以便學生能夠更快的領悟知識的精髓,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從教材內容入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時,在對二次函數的概念進行細化講解時,為了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小球向斜上方拋出”的動畫情境,讓學生認真觀察,小球拋出后的運動軌跡,并與二次函數曲線進行對比,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小球拋出后到達最高點時,與二次函數曲線中的哪一點相同?有了小球拋出的運動情境,再加上教師的問題引導,使學生擺脫了教師單純講授的枯燥、乏味情境,激發學生學習二次函數的興趣,引發了學生對二次函數極大值的思考,通過思考、交流、討論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了二次函數的概念,深化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認知.以此為基礎,教師可對教學內容展開延展,使學生提前預知二次函數相關內容.
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小球運動情境,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思考中深化對現象的理解和認知,激發了學生對二次函數概念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了學生探索學習的習慣,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可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展開知識的學習和探討,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科的實用性,借助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應用,使學生構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此,學生可在問題解決中感受數學的應用,體驗用課堂所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時,教師可事先從生活中搜集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并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這些圖片展示給學生,如蝴蝶、衣服、鐘表、桌子、板凳及結婚時的喜字等等,讓學生觀察、討論,同時出示問題:這些圖片中的圖形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后,得出結論:這些圖片中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教師再次提問:軸對稱圖形有哪些共同之處?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嘗試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交流、總結,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軸對稱圖形對問題進行驗證.如此一來,學生在問題的思考、探究、交流、驗證中深化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和理解,促進了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有利于之后教學過程的進一步開展.
在這案例中,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現象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運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展開思考、探究,使學生的探知由理論知識變成具體事物,促進了學生對相應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掌握更加牢固.
傳統數學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主題,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僅限于被動的接受教師所教內容,缺乏思維活動過程,使得學生的思維固定于教師的講授經驗,形成了思維定勢.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對重難點知識展開延伸和拓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思維形式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基于此,教師在問題創設時要循序漸進、深入淺出,使學生的思維跟隨問題不斷發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傳統教學中,教師會直接向學生出示方程組,并為學生講解如何解題計算,在學生基本掌握解題方法后,再通過對應的題目訓練,強化學生的計算能力,而這樣的結果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導向教學中,教師則會向學生出示了如下問題:(1)如果有一根1米長的鐵絲,將其首尾相連折出一個長方形,請你思考一下,這個長方形是不是固定且唯一的?(2)假設這個長方形的長為x,寬為y,那么長與寬之間的數量關系是什么?你能不能將他們列舉出來.(3)假如以問題(2)為基礎進行設計,添加一個有關x、y數量關系:2x-3y=4,這時的長方形是固定且唯一嗎?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會了相應的知識內容.
在本案例中,教師通過層層設問,逐步向學生出示相關的知識內容,而學生在思考和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了解了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學習的質量.
數學知識是一門具有理性問題的學科,其內容枯燥,學習過程單一乏味,學生常常會產生厭煩情緒.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將知識以趣味性問題的形式展現出來,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知“新知”的興趣,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知識探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掌握全新技能.基于此,教師可在課程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學情與新授知識內容,引入趣味性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深化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平方差公式》時,數學教材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北河廣場中有一塊正方形草坪,邊長長度為a.現北河區政府要對廣場進行整體規劃改革,將這個草坪南北方向進行延伸,加長2米,而東西方向長度則縮短2米,使之成為長方形草坪.請問這塊草坪進行整改后的面積為多少?學生依據已有學習經驗,很快就列出算式(a+2)(a-2).但在實際計算中卻出現了問題.這時教師可依據題目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如果是單純的計算算式的乘積,這個過程并不是很困難,但應該如何更加快速的求出算式的乘積呢?如此提問引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嘗試依據問題的引導展開思考,運用多項式相乘的法則對算式展開計算,之后對計算結果進行同類項的合并,最后得出相應的結果.
案例中,枯燥的計算會讓學生感到乏味,但這時教師運用趣味性的問題,激起了學生對計算結果的好奇感,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了算式計算中,使教學過程變得輕松愉悅,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計算的準確性.
總之,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教師要從學生興趣入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合理的設置問題,打破傳統教學的僵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各項能力的養成,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