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貴
(甘肅省靖遠縣第一中學 730699)
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核心素養,其中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實驗探究和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高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制定教學規劃,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與修養,使其獲得全面發展,助力他們成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高中化學知識同其它學科相比,有著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很多知識內容僅僅依靠口頭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清楚,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關系到核心素養的培養.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這為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帶來更多的便利,教師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轉變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素養.
比如,在實施“高分子化合物與材料”教學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產品,如:淀粉、纖維素、蛋白質;電木、聚乙烯、聚氯乙烯、人工合成橡膠等,指出高分子化合物一般使其指相對分子質量高達幾千到幾百萬的化合物,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是許多相對分子質量不同、同系物的混合物,由千百個原子以共價鍵相互連接而成,雖然相對分子質量很大,但都以簡單的結構單元和重復的方式連接.同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帶領學生直觀認識高分子化合物的內部結構及特征,并指出有天然與人工合成之分,然后繼續結合信息技術引導他們學習聚合反應.
如此,教師依托信息技術手段講授新課,既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更好的理解與認識高分子化合物,使其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這方面的化學素養得到有效培養.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大力倡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常態,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對知識的學習更為專注,讓他們高效的獲取知識與習得技能.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巧妙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覺學習,借此培養他們的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素養.
在開展“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教學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一組生活中常見的反應,如:炸藥爆炸、金屬腐蝕、食物腐敗、塑料老化、溶洞形成、石油及煤生成等,詢問:哪一些反應人們希望快或者慢?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先獨立思考、再合作探究,使其根據個人認知自由作答,由此引出課題——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問題.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運動速率的理解自主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單位和表達式,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合作設計與完成實驗,讓他們基于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著重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并結合實驗培養他們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方面的化學素養.
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屬于高中化學學科核心中的重要內容,還比較難以實現,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推理能力較弱,構建化學模型的能力也不強,他們還很難找到探索的切入點.對此,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極力發揮出問題的導向功能,緊扣所授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培養他們的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素養.
例如,在教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過程中,教師先展示“西氣東輸”的圖片,詢問:天然氣能夠經過幾千公里的管道長時間運輸,這體現出甲烷的什么性質?學生思考、交流后得出具有穩定性,指導他們利用實驗來驗證.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甲烷為什么具有穩定性?結構決定性質,那么甲烷有著怎樣的結構?學生回憶舊知識,寫出甲烷的分子式、結構式與結構簡式,追問:甲烷的空間構型又如何呢?是平面結構還是立體結構?鼓勵他們大膽猜測,根據提供材料搭建模型,進一步以氣球為素材,使其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構型.隨后教學繼續利用問題引領學生探究甲烷同其它物質的反應及用途.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極力發揮問題的導向功能,引導學生圍繞甲烷展開深入探究,搜集證據與推理,使其通過搭建模型深入了解甲烷的空間結構特點,培養他們的化學核心素養.
實驗教學本身就屬于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關鍵構成部分,能夠很好的驗證、還原與研究化學理論和原理.不過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對以往的實驗教學模式加以改進,讓實驗操作的主體由自己轉移至學生,使其擁有更多親自制定實驗方案、設計與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有利于他們體會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實驗探究與和創新意識意識.
以“離子反應”教學為例,教師先帶領學生回憶初中時期觀察過酸、堿、鹽在水溶液中導電的實驗現象,給出物質:銅片、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固體、蔗糖溶液、氫氧化鉀固體、氫氧化鉀溶液、硫酸溶液,使其判斷哪些物質能導電,他們思考后回答,通過回顧舊知以便更好的接受新知.接著,教師設疑:既然大家都了解這些物質能導電,那么導電的原理是什么?學生思考后知道是因為水溶液中存在著自由移動的粒子,而金屬中則存在著自由移動的電子,然后指導他們結合實驗探究熔融狀態的氯化鈉和蔗糖的導電性,使其合作設計、操作與完成實驗,認真觀察現象與討論結果.
上述案例,教師以做好理論知識的講授為鋪墊,適當加強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使其大腦思維也得到訓練,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素養.
其實任何教育階段的任何學科教學,都與生活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高中化學也是如此,教材中蘊含著不少生活元素,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化學現象或是化學知識的運用.高中化學教師應把握好所授內容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據此制定教學方案,帶領學生分析生活中的化學,且把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至生活中,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素養.
在“資源綜合利用 環境保護”教學中,教師先結合生活常識帶領學生認識天然氣、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使其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知道資源綜合利用的方法,了解石油的成分,知道通過石油的分餾、裂化等煉制方法可得到多種化工產品,以聚乙烯合成為例,讓他們知道通過加聚反應能夠合成高分子材料,且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領域中的應用及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之后,教師將側重點放在環境保護方面,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一些生活中天然氣、煤和石油不合理的使用方式,及對空氣、水、土壤造成的污染現象,使其相互交流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緊密結合現實生活設計課堂教學,輔助學生樹立獲取化學知識與技能的積極情感,促使他們體會化學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重要價值,使其增強社會責任感.
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方面切入,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與計劃,帶領學生一邊學習化學知識與技能,一邊接受人文熏陶,使其形成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能力及品格,助推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