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永妮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各級主流媒體充分調動傳播平臺的潛能,在疫情防控宣傳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疫情在客觀上倒逼著廣播電視加速與新興傳播手段、媒介的融合,媒體融合發展呈現出燎原之勢。在后疫情時代,廣電媒體應充分抓住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契機,在搭建傳播新渠道、打造內容新樣態的同時,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本文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例,通過考察其在疫情發生以來融合傳播的一系列舉措,對今后一段時期廣電媒體如何更好地實現媒體融合、提升傳播效能進行探討。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公眾亟需獲得客觀、準確、及時的信息,信息不僅可以幫助公眾更科學有效地應對病毒保護自身,也有助于消除各種虛假傳言,增強全社會抗疫的信心。廣西廣播電視臺10個電視頻道、7個廣播頻率,“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網站、“北部灣在線”等新媒體平臺同頻共振,調整節目版面,大時段增加疫情防控宣傳報道,專欄、走字、公益宣傳片、短視頻、MV等報道產品高頻次發力,及時傳播權威信息,回應民眾關切,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2020年,廣西廣播電視臺廣播、電視、新媒體平臺累計播發疫情防控相關宣傳27.2萬條(次),累計瀏覽量超6億次。
另一方面,疫情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節奏,人際疏離,廣播電視運營生態面臨巨大壓力,節目人手緊缺、錄制難度加大,線下推廣活動大幅減少。廣西廣播電視臺在困局中尋求突破,因勢而變,化危為機,在融合內容、融合傳播形式上的創新力度前所未有,各種新媒體手段在特殊時期體現出了較大的傳播價值和影響力。
短視頻因其移動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的特點,傳播快捷易深入人心,滿足了當下移動人群碎片化接收信息的需求。相比門檻較低的自媒體而言,廣電媒體在視頻制作方面具有自身優勢,畫面拍攝剪輯、文案策劃撰寫往往更為精良和專業。近幾年廣電媒體也加入短視頻賽道,以此作為中長視頻及深度報道的補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短視頻以其“短、平、快”特質,在抗疫中發揮了獨到的輿論引導作用。
疫情發生后,廣西廣播電視臺制作了大量短視頻,發布防控消息及防疫知識,聚焦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及人物,達到“微言大義”的傳播效果。廣西教育廣播拍攝的《珊珊捉謠記》《方言勸你戴口罩》、廣西文藝廣播制作的《宅在家做運動》等短視頻,或傳播防疫知識、防疫妙招,或給宅家人群休閑娛樂支招,形式新穎,內容實用,通過廣播電視和新媒體融合宣傳播發,觀眾及粉絲反饋良好。廣西新聞頻道制作的短視頻《83歲肌肉男,鐘南山院士給你的建議》時長18秒,在官方抖音號發布收獲2000多萬點擊量,近百萬點贊量。15秒的抗疫題材短視頻《南寧白沙大道,英雄花歡迎英雄回家!》真實記錄了首批廣西援鄂醫療隊員返桂的場景,在廣西新聞頻道抖音號發布后播放量達1473.8萬次,獲點贊74.5萬次,并從抖音“出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形成刷屏之勢。
此外,廣西廣播電視臺還發布了一批利于分享的H5、海報、長圖漫畫等融媒產品,因傳播方式貼合用戶,加快了內容的二次分發,在公共衛生事件突發時期發揮了高效的傳播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全民“宅”生活,各類線下產業面臨挑戰,即便后期疫情逐步好轉,很多線下活動也難以開展。“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是廣西每年極為重要的文化節慶活動,因疫情管控轉而以線上活動為主。廣西廣播電視臺創新技術和內容生產,運用“云采訪”“云連線”“云錄制”“直播帶貨”等多樣態的融媒傳播方式,積極推介廣西優秀民族文化與優美自然風光。這些新技術新傳播手段之后在東博會及峰會宣傳、兩會宣傳等重大主題宣傳活動中的運用更為自如,成為常態化應用并不斷創新。
1.融合直播
2020年3月26日,廣西新聞頻道執行承辦“壯美廣西·三月三暖心生活節”開節直播儀式。和以往電視直播不同的是,這次直播完全通過網絡來實現多點直播。廣西廣播電視臺技術部門與阿里巴巴技術團隊合作,組建了一個跨省區市、16個會場多點互動交流的直播平臺,實現了電視、網絡和手機平臺的同步直播。當天的直播活動通過電視大屏、新媒體網絡平臺、淘寶購物平臺,共吸引了超過300萬人線上觀看及網絡購物。相較電視傳統媒體單一線性傳播的局限,網絡直播具有共存共享和實時互動的優勢。大屏小屏融合直播,為用戶提供了更具參與性和人際互動性的良好體驗,已成為廣西廣播電視臺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2.云上歌墟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三月三”線下活動大幅減少,頻率、頻道另辟蹊徑在平臺舉辦線上歌墟宣傳民族傳統文化。廣西影視頻道在抖音平臺舉辦“壯美廣西民族和歌”三月三云上歌圩網絡直播,邀請廣西知名藝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網紅達人分別擔任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文化發聲人,通過直播連線方式展現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引來數萬網友積極參與。廣西教育廣播聯合北部灣之聲共同推出跨國線上歌圩大會,主持人用多國語言演繹《多謝了》《藤纏樹》等廣西民歌,和國內外網友“云對歌”,收到了往年線下活動意想不到的效果。
3.直播帶貨
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臺開始探索直播帶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可謂從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勢發展。各頻率、頻道利用自身資源及主持人的人氣優勢,相繼開展“三月三暖心生活節”“我的家鄉有爆款”“廣西好物正當紅”等多主題直播帶貨活動,為滯銷農產品代言,為商家銷售商品,助力扶貧攻堅,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020年4月18日,廣西綜藝旅游頻道攜手新浪廣西在“一直播”和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平臺上開展“馳援湖北,電商助農”專場直播活動。一個半小時的直播吸引了208萬人次在線觀看,幫助湖北部分農民緩解了應季農產品的銷售難題。
4.慢直播
慢直播是在網絡直播優勢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直播形式,長時間聚焦同一場景,原生態呈現現場的實時畫面,陪伴式的直播給受眾極大的真實性和代入感。2020年春節期間,央視頻聯合中國電信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5G慢直播,吸引了近1.2億次網友打卡留言,成為現象級的傳播事件。長時間、慢節奏的慢直播為大眾所關注。
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勢,第十七屆東博會首次采用“實體展+云上東博會”的辦會方式。根據本屆東博會“云參展”的新特點,廣西廣播電視臺推出了96小時的慢直播云觀“兩會”,開啟了東博會融媒直播的新時代。慢直播除了展示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全天24小時的實時場景,還設置了主播串場探館、直播帶貨等環節,為網友打造了一個東博會場景下的線上聊天互動社區。“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新聞頻道新媒體平臺以及央視頻、今日頭條、抖音、快手、騰訊看點直播等同步直播,吸引了107.7萬人次圍觀。廣西新聞頻道抖音號單場直播參與人數首次突破20萬人次。
牛年春節倡導“就地過年”,廣西綜藝旅游頻道在抖音、今日頭條、微博從大年三十起推出7天168小時不打烊的“云端動物園”系列慢直播,為春節期間不便外出的人們提供了全新的“云”端賞景方式。直播吸引了百萬人圍觀動物們的生活狀態,互動留言近萬條,成為媒體融合的新范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西廣播電視臺與科大訊飛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端的傳播效果。2020年2月16日,廣西首位AI主播“小晴”登陸廣西衛視新媒體平臺及“廣西視聽”《戰疫進行時》特別節目,為公眾播報最新疫情信息。“小晴”不限時空,隨時在線,媒體人員可實現在家辦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化地保障人員的健康安全。其后,“小晴”的身影多次出現在重要主題活動報道中,如《東博會快遞》融媒節目,采用人工智能主播+演播室+記者探館報道、現場觀察、深度連線深度評論模式,給受眾全新的傳播體驗。2021年,在《AI云播報——犇騰新生活·2021全國兩會融媒體特別節目》中,“小晴”再次以專業的面貌向網友解讀兩會熱點、提案議案等。“小晴”的出現,意味著廣西廣播電視臺在AI人工智能應用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使其在媒體融合的生產、傳播、連接上更具移動互聯網化的時代特征。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社交、娛樂、購物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給廣電媒體融合傳播帶來了更多的實戰機會。在應對疫情挑戰的過程中,廣西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實踐向縱深發展,在推進內容生產與新媒體傳播深度融合方面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傳統媒體結合獨立App、智能終端和第三方平臺搭建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已逐步完善,媒體融合傳播力明顯提升。以廣西衛視為例,截至2020年底,廣西衛視新媒體矩陣粉絲達700萬+;據澤傳媒發布的“2020年度省級綜合上星頻道澤傳媒年度指數”顯示,廣西衛視媒體融合傳播排名位列全國第9位,官方微博微信排名、總發文量、總閱讀數、總點贊數均較2019年有大幅提高。
二是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技術手段第一時間傳播觀點、新聞和消息,內容發布移動優先原則基本確立。收獲千萬播放量的短視頻《南寧白沙大道,英雄花歡迎英雄回家!》從拍攝到制作發布僅用時25分鐘即發布至新媒體平臺,先于大屏端進行推送,傳播速度快且效果好。
三是AI等新技術應用及直播帶貨、慢直播新傳播形態運用呈高頻率、常態化。廣西綜合廣播的直播帶貨從疫情公益帶貨開始,其后形成常態化、品牌化。直播品牌“910超級購”以“縣長+主持人”搭檔的代言形式,為廣西多縣名特優產品打造線上“宣傳+帶貨”,2020年共開播直播活動20多場,總營銷額超過100萬元,為地方經濟恢復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傳媒生態也因疫情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疫情之后的社會“新常態”以及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背景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的廣電媒體可謂不進則退。只有轉變思維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用戶服務,在內容、渠道、平臺上深入創新,掌握、運用新技術,才能在與新媒體的碰撞交融下走向全新的發展之路,實現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提升。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新型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目標,內容建設是根本。傳播形式無論新舊、媒體平臺無論大小,最根本的是要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和內容,這在疫情期間已體現得淋漓盡致。廣電媒體與各級行政部門聯系密切,便于獲取第一手真實準確的信息,應當充分把握、有效運用這些資源,并將之與互聯網“以用戶為核心”的思維有效結合。在全媒體布局之下,兼顧主流價值引領和用戶思維,適應分眾化和差異化的傳播趨勢,積極建立移動優先的內容產品生產體系,以用戶需求加強核心內容建設,形成核心產品線和服務,聚合用戶,以此贏得發展優勢。
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使用手機移動上網的人數達9.86億,占網民數的99.7%。要取得內容優勢,必須順應移動化、視頻化趨勢,創新和豐富表現形式,做優、做精內容,根據移動人群的特點著力于短視頻和移動直播,遵循“移動優先,先網后臺”原則發布內容,打造更多群眾喜愛、刷屏熱傳的作品,讓傳播效果和效益最大化。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的“在地性”特質,依托自身影響力及地方資源優勢,轉變觀念和做法,探索“新聞+政務+生活+文旅”模式,產業化經營,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服務當地的社會治理與民生經濟。除了提供權威及時的信息與資訊,豐富輿情傳達與信息傳播功能外,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流通所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構建貼近區域用戶的“生活圈”融媒體,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移動客戶端定制服務平臺,提升用戶黏性。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流與物資供應受阻,許多實體經營者被迫“閉門謝客”。主流媒體充分發揮了信息資源優勢,整合互聯網直播平臺,發展出“直播帶貨”等融合傳播形式,有效對接地區產銷需求,化解了疫情對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了其社會服務能力。就廣西媒體而言,未來不妨繼續深挖本土資源,如廣西豐富的農特產品及獨特的壯族三月三節慶、東盟博覽會會展資源等,搭建文化旅游消費服務生活平臺,通過多屏互動方式,打通消費端與供給端,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能有效助力經濟振興。
客觀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對媒體采納新技術起到了“倒逼”作用。新技術不僅緩解了疫情期間人力資源緊張等一系列問題,更為媒體今后的發展打開了更大空間。5G、AI、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給媒體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的全國兩會,廣西廣播電視臺與廣西大數據發展局合作,運用大數據分析結果策劃報道選題,實現了精準傳播,反響良好。
技術是媒體融合轉型中最重要的“助推器”。要實現轉型必須更加主動地應用各種新型傳播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傳播技術,重塑采編播流程,建設平臺終端,打造媒體資源數據庫,提升內容生產力。
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對新媒體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和引進一批掌握全媒體采編運營以及掌握5G技術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同時,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充分釋放人才活力,為全媒體發展提供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