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苗苗
廣播對農欄目在推動鄉村振興、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宣傳輿論陣地等方面的作用巨大。縣級媒體深度融合以后,廣播對農欄目應及時轉型,在節目設置、題材選擇、內容安排、形態呈現等多個環節創新求變。這樣既可以滿足聽眾日益增長的現實收聽需求,又能夠使欄目成為被專家看好的精品。本文以浙江省平陽縣傳媒中心的廣播對農欄目《走進新農村》為例,探討廣播對農欄目創新創優的路徑。
現在很多地方廣播電臺都辦有對農欄目,但一些欄目由于定位多年不變,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必須根據時代主題的變化作出合理調整。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輿論氛圍,平陽縣傳媒中心的廣播對農欄目《走進新農村》經過重新確立定位,重點加大了對鄉村振興題材的采訪報道力度。
圍繞鄉村振興確立欄目定位,體現了欄目順應當下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豐富,外延很大,廣播對農欄目只有圍繞這個重大主題,立足現實,精心篩選本地的典型素材,不斷充實欄目內容,才能吸引農民朋友的持續關注,擴大欄目的影響力。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改善,農民聽眾對廣播對農欄目的要求也在相應提高。對此,欄目的定位也應與時俱進,增強信息服務功能,成為農民的良師益友。
2020年底,平陽縣傳媒中心的廣播記者從數萬字的縣黨代會報告中發現了平陽縣“碼上救”創新舉措被列為全國試點并交流推廣的新聞線索,立即與平陽縣民政局聯系,并以縣民政局當時正在開展的社會救助對象年終探訪關愛行動為契機,深入救助對象家中采訪,掌握了第一手素材后立即進行了報道。平陽縣“碼上救”作為低收入人群社會救助的全國試點項目,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和傳播價值。報道播出后,進一步擴大了政府這項創新服務舉措在廣大群眾中的影響力,增強了低收入人群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做好低收入群體的幫扶工作,事關決勝全面小康、維系社會穩定的大局。據了解,平陽縣2020年初推出“碼上救”這項社會救助新舉措以來,一年中直接兌現救助政策的達45萬人次,求助款項達1.81億元,確保了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這條題為《“碼上救”搭把手“小康路”不掉隊》的廣播對農報道在《走進新農村》欄目中播出,獲得了2020年度溫州市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
作為平陽縣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重要宣傳陣地,2020年,《走進新農村》除了每天固定推出《農業資訊》 《新農村進行時》 《山鄉見聞》 《鄉村發現》和《農民信箱》等板塊外,還與縣扶貧辦聯合開設脫貧攻堅板塊《浙南紅都小康行》,帶領聽眾一起走進平陽縣“一條大黃魚”游來億萬產業的南麂鎮、“紅+綠”融合發展的風臥鎮、“兩山理論”平陽實踐的懷溪鎮等地,記錄脫貧致富歷程,講述革命老區幸福奔小康的故事。
廣播對農欄目只有做到內容優質化、服務貼心化,才能取得品牌化的效果,而其中的服務則是最有效的傳播。廣播對農欄目確立精準服務的定位后,要在內容品質、服務的精細程度等方面著力,再經過科學合理的編排,凸顯欄目的專業性①。要增強廣播對農欄目的實效性,就必須根據時代特征動態確立欄目的定位。一是欄目怎樣能在新形勢下密切聯系現實生活,更好地為目標受眾服務,讓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二是結構和內容是否能為農村聽眾所歡迎,在他們的心目中有更高的認同度;三是欄目如何常做常新,爭取能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廣播對農欄目的叫座與叫好,最終都取決于內容,只有針對性強的優質內容,才能會贏得聽眾的選擇性關注和專家的好評。廣播對農欄目的聽眾主要是農民,只有內容契合農民的需求,農民才會喜歡。因此,欄目中的內容要有“農”味,就是圍繞“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做好文章。
要辦好縣級媒體的廣播對農欄目,采編人員應增強腳力。只有深入基層,身處田間地頭,腳上沾有泥土,才能尋找到鮮活的報道題材。《走進新農村》在2020年8月17日的這期內容全部是記者的現場見聞。例如,平陽縣麻步鎮的種糧大戶王忠晚種植水稻已有10多年,以前對大田實施病蟲害防治全部采用人工,后來用機械,現在已用上了無人機;平陽縣的235艘海洋捕撈漁船目前已全部免費安裝上北斗導航終端,實現了北斗船載終端設備的全覆蓋;縣里推出的非接觸式生物發酵養殖新模式,在生豬大規模養殖和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到了平衡點,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還有效保障了市場的生豬供應。
在這期欄目中,還介紹了平陽縣從野生魚的絕跡到生態有機魚的出現,從傳統捕撈到規模養殖,從魚苗成活率極低到年產量一千九百多噸,從一道家常菜到“遨游”G20峰會的國宴餐桌……這是南麂大黃魚的“蛻變成長史”。政策幫扶,黨員帶頭,漁業產業走向規模化、精品化,島上11個經濟薄弱村成功摘帽,漁民腰包鼓起來……這是南麂島的“振興致富路”。養成一條魚,打造一個產業,振興一座海島。這條大黃魚看似已變成一條“黃金魚”,帶動了一個富民產業。這些內容全都是記者在現場采制的錄音報道,信息量大,可聽性強。因此,這期節目獲得了2020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對農欄目三等獎。
隨著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廣播對農欄目的聽眾結構也更加復雜和多元化,除了傳統務農人員外,還包括農村干部、鄉鎮企業管理者以及城鎮化過程中逐步增加的融合類居民等。不同的聽眾對于欄目內容的需求自然有所區別②。廣播對農欄目當前在唱好“四季歌”與念好“致富經”的同時,還要聯系本地實際傳播最新的內容,既及時進行政策解讀,推廣農業新技術,又傳遞市場信息,通過追求欄目的新聞性、實用性和科學性來提升傳播力與影響力。
要吸引聽眾,廣播對農欄目的形態也要多樣化,既可以用系列報道的形式,也可以用子欄目講故事的手段,用通俗易懂、生動幽默的語言讓農村聽眾喜聞樂見。為了增強欄目的傳播效果,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短信和微信平臺與聽眾進行廣泛的互動交流,不斷拉近欄目與農民的距離。為了更好地貼近農村的現實生活,還可以依托欄目平臺,開展送信息、送農資、送服務、送科技、送文化的戶外活動,把演播室搬到現場,搬到廣闊的農村,使廣播對農欄目成為聽眾看得見的節目。
為了豐富《走進新農村》的欄目形態,拓展欄目的服務方式,平陽縣傳媒中心與縣里的12個涉農部門開展緊密合作,成立了“田間智囊團”,赴現場幫助農民解決田間農事、村務糾紛和農產品銷售等問題,記者則對全過程進行跟蹤報道。從接地氣的欄目設置到走村入戶的活動開展,不但提高了欄目的知名度,也踏踏實實地為農民解決了生產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而記者深入細致的報道形式,主持人親切生動的主持風格,更使欄目成了名副其實的溝通政府部門和農民之間的連心橋。
廣播以聲音為唯一傳播介質,對農欄目要豐富形態,途徑可以是多元化的。在融媒體語境下,廣播對農欄目必須突破固有的呈現形態,借助網絡平臺實行多媒體傳播。平陽縣傳媒中心的廣播對農欄目《走進新農村》,除了及時上載到平陽新聞網外,還在微信公眾號“平陽第一時間”“平陽發布”及客戶端“愛平陽”推送,進一步拓展了覆蓋面。
與此同時,《走進新農村》欄目組還定期邀請平陽縣對農服務工程專家組的成員走進直播室,解讀農業、農村、土地、扶貧政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典型事例,并在線上解答農民在種、養、加等方面碰到的問題,并組織一些縣里的鄉村脫貧致富帶頭人通過直播與聽友實時互動,講述致富心路歷程。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紛紛成立,重構了媒介的傳播生態,傳統廣播的對農欄目在助力鄉村振興、介紹美麗鄉村、傳播農業信息、豐富農民生活時也可以利用短視頻的形態。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網絡視聽產品,有著投入少、互動性強、碎片化、傳播廣等綜合優勢,是當下傳統廣播對農欄目延伸傳播力、增強影響力的有效途徑③。為了豐富形態,廣播對農欄目可以嘗試與電視媒體聯合,為農民銷售農副產品進行帶貨直播。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都在利用網絡開展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產品直播銷售,許多主流媒體憑借自己的傳播優勢紛紛加入了這項活動。
在分食網絡新經濟這塊大蛋糕的過程中,廣播對農欄目主持人廣泛參與以助農、扶貧、促消費等為主題的網絡直播帶貨活動,實際上是提升欄目全媒體影響力的新舉措。廣播主持人憑借廣播媒體固有的權威性、影響力和公信力發布涉農信息,有著欄目品質和品牌形象的支撐。網絡直播時代,流量不僅可以反映出一位主播的變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也能體現出一位主播的傳播力。因此,對于廣播對農欄目主持人而言,通過個人魅力收獲粉絲,通過流量影響銷量,是新時代新的職責所在。當然,網絡直播帶貨活動中,廣播對農欄目主持人在扮演帶貨主播角色時需要樹立正面親和形象,以良好的口碑贏得受眾信賴進而實現品牌溢價④。
廣播對農欄目參與農產品銷售直播,能直接連通供給側與需求側,有效打破供需雙方之間的時空層層壁壘,讓供需雙方直接溝通交流,既能夠使農民在直播中獲取大量的市場信息,又可以通過線上的連通倒逼線下的銷售渠道拓展。在銷售大量積壓農產品的同時,走出一條農民既增產又增收的新路子,還能夠通過不斷探索創新路徑,收獲更多的創優作品。
注釋:
①徐紅曉.融媒時代對農廣播創新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8):98-100.
②黃建平.新時期對農廣播節目如何讓農民“買賬”——以河北廊坊地區對農廣播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11):114-116.
③方勇濤.廣播對農節目應用短視頻轉型意義與路徑[J].聲屏世界,2020(11):75-76.
④姜巖.廣播電視主持人網絡直播帶貨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世界,2021(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