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洋,郭振凱
(1.江西省廣昌縣水利局,江西 廣昌 344900;2.江西水資設計有限公司,江西 鷹潭 335005)
進水塔作為水利樞紐中重要的泄水建筑物,一旦破壞將會導致水利工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進水塔在強震作用下破壞尤為明顯,因此,進水塔的抗震安全分析對工程有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1]。對于進水塔這類高聳建筑物而言,其頂部通常會有突出的構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突出的部分會出現更強烈的動力響應,容易出現受損情況。進水塔頂部攔污柵排架柱和啟閉機排架柱即為突出的構筑物,其排架結構的側向剛度要小于主要承受荷載的塔柱結構,使得在塔柱頂部與排架的銜接處會出現側移剛度突變,這種剛度突變在地震發生時會使廠房結構產生強烈的鞭梢效應,嚴重時導致結構整體破壞,因此,進水塔結構頂部排架柱的鞭梢效應是抗震分析的關鍵問題[2-4]。本文針對某進水塔的結構特點,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使用時程法計算地震作用下頂部排架結構動力特性,并根據計算結果繪制了結構沿高程動力響應變化曲線,可以為高烈度地區的進水塔結構設計提供理論建議。
由以往研究可知[5],鞭梢效應產生的條件是上部結構的質量及剛度遠低于下部結構。因此,將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分別簡化為集中質量體m1和m2,剛度則分別是k1和k2。結構計算簡化示意見圖1,不考慮結構阻尼時運動方程為:

圖1 結構計算簡化示意
(1)

令上部結構相對于下部結構的位移為δd=δ2-δ1,將δd代入式(1)并簡化后得:
(2)

(3)
分析式(3)可發現,當上部結構的質量遠小于下部結構(u→0),固有頻率接近于地震波頻率(ω2→ω)時,下部結構幾乎不發生位移(δ→0),而上部結構位移趨近于無窮(δ2→∞)。即是最嚴重的鞭梢效應,上部突出結構的動力響應被無限放大。
某水電站的進水塔采用岸塔式結構,依靠在開挖后回填混凝土的巖質邊坡上。如圖2所示,進水塔塔柱高度為49.5 m,塔身輪廓截面尺寸為8.4 m×10.87 m,塔底墊座厚度為2.2 m,進水口底板高度為0.8 m。進水塔的進水口沿水流方向分3段,第1段為進口段,前置攔污柵;第2段為檢修閘門段,門孔下游部位設置1條通氣孔,其頂部出口位于塔柱頂部;第3段為工作閘門段,位于檢修閘門下游,與引水隧洞相連。塔柱頂部設有攔污柵排架柱和啟閉機排架柱,其中攔污柵排架柱高為11 m,柱身輪廓截面尺寸為0.6 m×0.8 m;啟閉機排架柱高為7 m,柱身輪廓截面尺寸為0.8 m×0.6 m。依據結構建立某進水塔三維有限元模型,模型主要由塔柱結構、頂部排架柱和地基構成,整體模型共有140 220個節點,129 398個單元,其中塔柱及頂部排架柱共有18 531個節點,15 032個單元。

圖2 進水塔結構及有限元模型示意
某進水塔由3種不同強度的混凝土構成,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材料靜態參數
進水塔抗震分析是在靜力計算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主要包括塔柱和檢修閘門及工作閘門空腔內的靜水壓力與動水壓力、結構自重和地震荷載,其中地震荷載選用Koyna實測波進行計算,其歸一化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如圖3所示,地震荷載作用下庫水—塔柱的動力相互作用則采用Westgaard附加質量法進行考慮。

圖3 Koyna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示意
自振特性是結構的固有屬性,研究其自振特性是抗震分析的基礎。采用附加質量法模擬水體的作用,對進水塔塔柱及頂部排架柱的自振頻率和周期進行分析,具體參數見表3。

表3 進水塔塔柱及頂部排架柱自振特性參數
由于自振特性分析中頂部排架柱易產生鞭梢效應,其變形遠大于底部塔柱,因此,對頂部排架柱振型圖進行展示,圖4給出了頂部排架柱前五階振型。由圖4可見,攔污柵排架柱Y向剛度遠小于其他兩向和啟閉機排架柱,因此前五階振型基本為Y向變形。

(a)原位圖
使用時程法計算某進水塔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取頂部排架柱的計算結果做鞭梢效應分析,排架柱每隔1 m設置一個特征點進行取值(見表4)。

表4 地震作用下頂部排架柱位移響應 mm
通過進水塔頂部排架柱的構造以及前節自振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啟閉機排架柱的剛度明顯大于攔污柵排架柱,同時Y向的動力響應也明顯大于其他兩向(如圖5所示),頂部排架柱的X向位移和Z向位移并未出現明顯的鞭梢效應,其變化幅值均在1 mm以內,而Y向位移則呈現明顯的鞭梢效應,其中攔污柵排架柱位移在3 m左右高度開始增大,其排架柱頂部位移相對底部放大了2.02倍;啟閉機排架柱位移在2 m左右高度即開始增大,其排架柱頂部位移相對底部放大了2.58倍,同時可以發現,啟閉機排架柱頂部有頂板相連,剛度增大,因此其6 m高度與7 m高度的位移值相差不大。

(a)X向位移響應變化曲線
動力響應中加速度放大系數是最為關鍵的一項指標,是判斷結構動力傳播過程的依據,在剛度一定的情況下,同樣可以作為判斷結構抗震能力的一項指標。某升船機塔樓頂部廠房的加速度響應結果見表5。

表5 地震作用下頂部排架柱加速度放大系數
通過圖6的加速度響應變化曲線可以看出,頂部排架柱的各向加速度響應變化規律與位移響應相似,進一步說明這種變化是結構的固有特征,與峰值加速度大小無關。其中Y向的響應幅值遠大于其他兩向,呈現明顯的鞭梢效應,其中攔污柵排架柱與其他高聳結構的加速度響應分布規律相似,由底部至頂部先降低后增大,在9 m高度處出現轉折,其最大變化幅度為84.18%;啟閉機排架柱同樣出現由底部至頂部先降低后增大的現象,在2 m高度處出現轉折,其排架柱頂部加速度相對底部放大了2.2倍。

(a)X向加速度響應變化曲線
通過對某進水塔進行動力計算,分析了塔頂排架柱的動力特性。結果顯示:塔頂排架柱迎水向存在明顯的鞭梢效應,動力響應規律與傳統高聳結構相似,其中攔污柵排架柱頂部位移響應相對底部放大了2.02倍,加速度響應變化幅度達到84.18%;啟閉機排架柱位移響應放大了2.58倍,加速度響應放大了2.2倍。未來還需進一步研究頂部鞭梢效應對塔身動力響應的影響,以保證為抗震設計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