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杰,楊 松,黃玉芳,李俊華
學業分層分班,是指學校將一定年級的學生按主觀設定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設立異質的班級,配置差異性的教師資源和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形式。高中學業分層分班較普遍地存在于中西部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學校,盡管存在不小的爭議,但在競爭激烈的人才選拔機制下,這種教學組織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得到社會的默許,短期內恐難得到改善。高中學段是我國中小學生 “體育鍛煉興趣和價值取向” 認同度、 “校內外體育鍛煉時間” 均處于最低的階段,不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學業分層分班對高中生體力活動水平是否會造成進一步的影響,未見公開研究報道。本研究通過對不同學業層級高中生體力活動內部動機以及主要體力活動指標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學業分層分班模式對高中生體力活動的影響及干預策略。
以H市及其轄區縣市實行學業分層編班的示范性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5所示范性高級中學開展調查研究。
1.2.1 問卷調查法
參考青少年體力活動問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PAQ-A)中文版,自編半結構化調查問卷,對學生的體力活動內部動機,以及體育課體力活動活躍性、課余體育鍛煉時間、課間休息行為、每周鍛煉1h等反映在校學生基本體力活動的幾項重要指標進行問卷調查。體力活動問卷設計經過征求2名長期從事中學體育教學的高級教師和3名學校體育研究方向的高校教授的審閱意見,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問卷調查前經過小范圍高中生面對面試填答與討論,并進一步修改語句邏輯以便于學生準確理解題意。體力活動內部動機采用陳善平等編譯的李克特7分值體力活動動機量表(MPAM-R,Ryan等編制)中文簡化版,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問卷發放充分考慮學業分層、年級、性別人數平衡。在體育教師協助下,征得每位填答問卷學生知情同意。每校發放問卷120份,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有漏填選項的均視為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530份,問卷有效率88.3%,隨機抽取其中2校進行問卷測量信度檢驗,問卷平均重測信度R=0.88。
1.2.2 實地調研法
通過對學校大課間、體育課的實地觀察,以及對體育教師、學生的隨機訪談,以獲得對學生體力活動情況、日常學習生活情況的進一步了解。
課余時間指除學生正常上課、早(晚)自習、睡眠之外的校內生活時間?;钴S體力活動指自主積極參與課堂練習,運動過程中自感心跳加快、呼吸增粗、身體出汗的體力活動。學業分層分班,指主要依據中考文化課綜合成績,結合學校自組織招生考試和入學考試文化課綜合成績,按照分數高低,將學生集中編入不同的班級的教學編班方式。學業成績優秀的編入重點班(A層),其他學生隨機編入平行班(B層)。
調查問卷由課任體育教師與體育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共同發放。被抽中調查的學生利用體育課上課前10分鐘完成問卷。填答現場有兩名問卷發放人員進行現場填答指導與問卷收集,所有參與問卷發放的體育教師與大學生均接受過調查前培訓,指導語嚴格一致。問卷收回后及時復查并剔除無效問卷,對有效問卷進行ID編號。
數據采用excel進行錄入,用IBM SPSSStatistics2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頻數分析、t檢驗、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
因為MPAM-R簡化版是基于大學生做的信效度檢驗,所以需要對測量題項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EFA分析運用主成分法(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排除多重貢獻性。分析結果:體力活動動機測量共15個題項,EFA分析結果是,KMO值=0.87,球形檢驗Bartlett值=2941.34(P<0.001),15個題項因子載荷值在0.62~0.89之間(因子載荷臨界值設定為0.5)。所有題項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置信系數克朗巴赫α值為0.87,適合于進行因素分析。t檢驗結果顯示,A、B層學生之間體力活動動機各題項平均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B層學生體力活動動機水平t檢驗(nA=260,nB=270)
A層與B層高中生體力活動動機由強到弱排序一致,依次為:外貌、健康、能力、社交、樂趣。與我國大學生 “健康、樂趣、社交、外貌和能力” 的體力活動動機強弱排序稍有差別。這可能與高中生進入青春期的一些性別表現有關。
學業分層分班條件下,A層、B層學生在體育課中體力活動 “經?!?和 “總是” 保持活躍性的比例分別為40.4%和51.4%,A層學生體育課中體力活動表現 “幾乎不” 和 “從不” 活躍的人數比例之和達到15.3%,高于B層的9.6%。t檢驗結果:A層學生在體育課中體力活動活躍性程度顯著低于B層學生,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A、B層學生過去7d體育課中體力活動活躍性比較(nA=260,nB=270)
課間10min休息時間里,學生在課間很少離開教室,最常見的休息方式是在座位上和同學聊天,A層、B層學生課間處于靜坐狀態的人數比例分別為49.6%和43.3%,A、B層學生課間休息傾向于靜坐方式,而且A層學生課間休息時間處于靜坐少動行為狀態的傾向性高于B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過去7d,A層7.3%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達到或超過1h,低于B層學生的11.1%。A層和B層分別有28.8%和26.3%學生在過去一周內每天鍛煉時間達到1h的天數為零。A、B層學生之間一周內每天鍛煉時間達到1h的平均天數(A層,M±SD:1.83±1.77;B層,M±SD:2.18±1.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A、B層學生過去7d課間行為比較(nA=260,nB=270)

表4 A、B層學生過去7d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時間比較(nA=260,nB=270)
各校作息時間表都在每天最后一節課后安排有25~35min文體活動時間,但是,A、B層學生課余體力活動情況均不樂觀。過去7d,A層和B層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時間為零的人數分別為15.4%和15.2%,各鍛煉時間區間內人數比例十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課余體育鍛煉之外,在其他時間安排上,A層學生花費在學業學習上的時間比B層學生要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該顯著性差異在各年級A、B層學生中普遍存在,但隨著年級遞升有所減弱,也許與高考臨近,B層學生的學業壓力感受增加有關。A層學生花費在與學習無關的其他行為(閑聊等)時間上則少于B層學生,但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表5 A、B層學生過去7d其他課余行為時間花費(小時)比較(nA=260,nB=270)
體力活動減少、靜坐少動行為增多對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性已經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研究證據的支持。糖代謝異常、慢性炎癥等心血管危險因素與體力活動不足有著緊密關系。較長時間的靜坐少動行為和較低水平的體力活動,都會導致全因死亡率升高。胰島素抵抗是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和基礎。國外一項針對平均年齡25歲的年輕人的試驗研究顯示,靜坐時間過長或缺乏體力活動是胰島素抵抗的一個危險因素,提示青少年每天保持最低運動量的重要性。靜坐少動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會造成負面影響,長時間的靜坐行為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壓力會產生不良影響。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嚴峻局面也主要表現在肥胖率和近視率的爆發式增長,以及慢性病的低齡化趨勢上。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按照學業分層分班可能是導致部分高中生體力活動水平降低的間接影響因素。分析顯示,按學業分層分班,不同層級學生在體育課體力活動活躍性、課間靜坐少動行為、每天鍛煉1h時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學業成績優秀的那一部分高中生體育課體力活動活躍性與每天鍛煉時間達到1h的人數比例更低、課間靜坐少動時間更多。
盡管A、B層學生之間體力活動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但他們的體力活動動機水平仍處于同一水平,顯示還存在其他外部因素對學生體力活動行為產生影響。社會心理學認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都會對人類的行為發揮作用,兩種動機缺一不可。外部動機是因外部的壓力、獎勵與要求而產生的動機;內部動機是因個體內部需要而引起的動機,它激發人們產生和維持有目的性的行為。另外,學業壓力也是高中生體力活動減少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和學業壓力可能存在對學生體力活動行為的交互影響。按照學業分層分班,A層學生從入校開始,升學目標就鎖定為一本院校、211大學和985高校等,文化課學習競爭氛圍進一步加強,受青少年身心發育 “集體壓力” 效應影響,A層學生比B層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學業壓力。這能夠較好的解釋本研究的結果:其一,體育課中教學組織與評價帶來的外部壓力在課堂上轉化為學生體力活動的外部動機,與學生的內部動機、學業壓力產生交互影響作用,因為A層學生可能具有更高的學業壓力感受,所以外部動機在A層學生中的內化作用可能弱于B層學生,并導致A層學生體育課中活躍性體力活動水平顯著低于B層學生。其二,由于A、B層學生體力活動動機水平基本相當,這導致他們課余體力活動行為水平無顯著差異,這也充分顯示學生體育健身意識較弱,體力活動的他組織依賴性仍然較強。
“高三已至,我從今開始努力學習,至考方休。我將不貪玩、不發呆、不偷懶。我將全力以赴……,我是學校的榮光,父母的驕傲……” ,2018年山東平陰一中高三開學典禮上學生的誓言,未嘗不代表著全國高中學生的心聲。滿懷個人升學夢想,帶著父母和學校的殷殷期盼,多重壓力使得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成為高中學校、家長、學生心中唯一價值正確的事。這些觀念給學生體力活動不足的干預帶來了現實阻力。因此,首先學校主管領導、學生、家長、體育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對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的危害要達成共識。要摒棄 “體力活動干預是體育教師的事” 的固有認知,形成家長、學生、體育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共同參與的多元干預格局。
本質上來說,基于學校的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的干預是一項目標管理工作,要遵循目標管理基本原則。其一,干預目標要明確。那就是針對體力活動不足的學生,根據其身體素質狀況適當分群,有針對性的給予體力活動量與強度的整體干預;其二,干預目標要可衡量。每天不同群體的體力活動形式、時間與強度要簡單易測;其三、干預目標要現實可行。衡量集體干預的方案、措施是否現實可行至少需要符合兩項條件:第一,盡可能不要打破正常的文化課程學習生態;第二,符合健康第一的要求。例如,打破課間靜坐少動,只要實現離開座位適度活動就會產生健康效應。非要學生體力活動負荷達到一定強度、身體出汗不可,在學生現有體育意識水平上難以得到普遍接受。運動量較大使學生過度興奮,既不利于下一節課的學習,體質較弱的還有受寒感冒的風險,不利于學習與健康。精準干預,就是要瞄準學生體育課練習活躍性不足、課余體力活動缺少以及課間靜坐少動行為過多等,采取有效措施,達到干預目的。
3.2.1 精準干預課堂體力活動總量與質量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2008年體力活動指南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進行60min中等至較大強度的體力活動,并且包括每周還少3d的骨骼負重運動。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為3~6 METs,約相當于運動中本人最大心率的64%~<77%(運動時實際心率130次/min~155次/min之間),體育課中保持活躍、少間斷的練習就能達到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水平,因此體育課堂是提升體力活動質量的主要場所。但由于 “說教課” 、 “技術課” 、 “安全課” 等不出汗的授課方式充斥體育課,使得高中體育課堂學生體力活動總體活躍性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做到精準干預課堂體力活動質量,關鍵在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在對學生進行健康篩查的前提下,既要保證課堂持續運動30分鐘左右的運動總量,又要使課堂大多數時間的體力活動達到中強度的質量。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創新、學習興趣激發上動腦筋,課堂把握 “樂動會” 核心教學理念,使學生在體育課上樂在其中、少等多動,有效提升體育課學生體力活動總量與質量。
3.2.2 精準干預靜坐少動行為
減少靜坐少動行為對于青少年健康促進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即使每天都達到了推薦的運動量,但如果其他時間都處于靜坐少動的狀態,也不利于健康。而靜坐少動狀態哪怕被短時間的體力活動或站立打斷,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也會下降。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文化課時安排緊密。根據幾所學校作息時間安排粗略計算,發現高中生一天最多有580min~640min的時間是坐在教室里學習。精準干預靜坐少動行為可以從課間休息入手,首先要對課間靜坐少動人群進行篩選,重點與普遍干預相結合。篩選同時也是一個教育過程,讓學生明白靜坐少動對身體和學習的危害。其次要采取容易組織和評價的干預方式,如:開展教師 “不拖堂” 行動、 “走出教室、走到空地上去” 行動;規劃校園課間行走健身路徑,錯峰行走;改善大課間組織理念與方式,增加凈活動時間等,對課間靜坐少動行為進行精準干預。
1.高中按照學業水平分層分班,可能是造成學業成績優秀的高中生在體育課中體力活動活躍性更低、課間靜坐少動時間更多的原因。
2.不同學業層級學生體力活動內部動機水平、課余體力活動水平無統計學差異,顯示不同學業層級高中生體力活動他組織依賴性均較強。
3.對高中生體力活動不足的有效干預,需要家校、師生形成共識,共建多元干預格局,提高體育課有效練習時間,精準干預課間靜坐少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