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潤 宋雪 吳爽 李云艷 張拓 羅福申
(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放療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約占全身腫瘤的5%。文獻指出,大部分局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且約10%初診時已存在遠處轉移現象,病死率高〔1〕。現階段,臨床治療局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常采用同步放化療,調查適形放療技術(調強放療)是常用的放療手段之一,其是一種經計算機控制系統,對特定區域發射精確輻射劑量的放射治療技術〔2〕。有研究表明,調強放療能夠依據腫瘤的3D形態達到控制輻射強度的目的,從而在病變部位發射更為準確的輻射劑量,降低臨近組織受損風險〔3〕。作為第一個依據設想而合成的抗代謝藥并在臨床上應用最廣的抗嘧啶類藥物,文獻指出,5-氟尿嘧啶對消化道癌及其他實體瘤有良好療效,且在腫瘤內科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4〕。但因5-氟尿嘧啶會帶來較嚴重的毒副作用,治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作為第三代鉑類抗癌藥物之一,洛鉑化療能夠顯著降低腫瘤活性,研究顯示,洛鉑化療方案對多種腫瘤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抑制順鉑耐藥性的腫瘤細胞株活性〔5〕。且相關報道顯示,作為一種全身治療手段,洛鉑在治療時可遍布患者全身各處,對部分存在已經發生遠處轉移的腫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6〕。但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多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且病情頑固,將調強放療與洛鉑化療聯合用于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治療是否能獲得理想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擬分析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經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的治療效果。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完成治療與隨訪的100例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入選者均經相關檢查及病理學確診;②惡性腫瘤國際臨床病理分期(TNM)Ⅲ期、Ⅳa期;③病例資料完整;④患者病例資料抽取及閱讀均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臟器功能不全;②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免疫系統性疾病者;⑤治療后3個月內死亡者。依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53例)與對照組(47例)。研究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62~75歲,平均(68.31±3.42)歲;病程1~3年,平均(2.13±0.24)年。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61~76歲,平均(67.96±3.23)歲;病程1~4年,平均(2.32±0.51)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倫理學相關規定。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接受調強放療聯合5-氟尿嘧啶同步治療:依據磁共振成像(MRI)確定患者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病變部位,并勾畫面積,將腫瘤體積外擴5~10 mm作為臨床靶區1,剩余病變部位作為臨床靶區2,在臨床靶區2的基礎上三維向外擴散3~5 mm作為計劃靶區。腫瘤體積、臨床靶區1、臨床靶區2、計劃靶區的照射劑量分別為70 Gy、64~68 Gy、60 Gy、54 Gy,5次/w;同時靜脈滴注注射用5-氟尿嘧啶(海南中化聯合制藥工業,國藥準字H20051627,規格500 mg/瓶)300 mg/(m·d)治療,第1~5天滴注4 h,28 d為1個周期,化療2個周期。研究組接受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治療:調強放療方法同對照組;同時在調強放療期間同步給予患者洛鉑化療,將洛鉑(海南長安國際制藥,國藥準字H20094215,規格10 mg/瓶)30 mg/m2與5%葡萄糖500 ml混合后于第1~5天靜脈滴注1 h,28 d為1個周期,化療2個周期。
1.3臨床療效 根據《RECIST指南(1.1版)》〔7〕評估臨床療效,完全緩解:病變部位完全消失,維持時間>1個月;部分緩解:病變部位最大橫徑與最大直徑相乘的縮小程度≥50%,維持時間>1 個月;疾病穩定:病變部位最大橫徑與最大直徑相乘的縮小程度<50%,維持時間>1 個月;疾病進展:出現新病灶或病變部位最大橫徑與最大直徑相乘的增大程度≥25%。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4生存時間 記錄兩組生存例數及生存時間,生存率=(生存例數/總例數)×100%,隨訪時間從治療結束后開始,至患者病死時結束隨訪。
1.5毒副反應〔8〕記錄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患者主訴)、乏力(患者主訴)、白細胞降低(白細胞計數<4 000個/UL)、厭食(長時期的食欲不振、拒食,常伴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口腔黏膜炎(患者口腔出現疼痛、紅斑、潰瘍等臨床表現)、吞咽疼痛(患者主訴)、發熱(腋窩體溫>37.1℃),毒副反應發生率=(各毒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及Kaplan-Meier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生存時間比較 全部患者隨訪時間4~12個月,平均(10.48±0.63)個月。研究組生存率〔86.79%(46/53)〕高于對照組〔63.83%(30/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01,P=0.007);研究組總生存時間〔(11.38±0.23)個月〕長于對照組〔(9.47±0.50)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999,P<0.001)。兩組生存函數曲線見圖1。

圖1 生存函數曲線
2.3兩組毒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研究組惡心嘔吐、乏力、白細胞降低、厭食、口腔黏膜炎、吞咽疼痛及發熱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文獻指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在全身惡性腫瘤中占比較高,早期經手術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9〕。但由于缺乏對該類疾病的正確認識,患者在就醫時已發展至局部晚期,此時,手術治療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獲益,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現階段,臨床通常采用調強放療聯合5-氟尿嘧啶同步治療方案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調強放療通常經多野照射技術,各射野照射強度可隨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病情的發展變化適當調節〔10〕。相較于傳統常規放療方法,調強放療靶區內的分布劑量更為優質,能夠在腫瘤區域內產生高劑量輻射,進而有效提高腫瘤的控制效果〔11〕。5-氟尿嘧啶能夠通過抗代謝物而產生功效,諸多文獻指出,5-氟尿嘧可轉換成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后可通過阻斷脫氧核糖尿苷酸,從而達到干擾DNA合成的目的〔12,13〕。但經動物實驗研究表明,5-氟尿嘧啶可生成一種神經毒性代謝物-氟代檸檬,改變小鼠海馬樹突結構,增加腦癱發生風險,故調強放療聯合5-氟尿嘧啶化療方案對于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可能無法獲益甚至增加安全性風險〔14〕。研究顯示,洛鉑對腫瘤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可使DNA模板失活,達到抑制腫瘤活性的目的〔15〕。為指導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本研究在使用調強放療的基礎上為患者聯合洛鉑同步治療,結果表明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效果顯著。究其原因,調強放療能夠在一次治療的同時實現多劑量照射治療效果,極大滿足了不同靶區對放射劑量的要求,更加符合腫瘤的生物學特征〔16〕。洛鉑能夠通過形成Pt2GG及Pt2AG鏈內交叉連接,進而達到阻止DNA復制的目的。相關研究顯示,相較于其他化療藥物,洛鉑對腫瘤細胞的抑制能力較高,且洛鉑均能顯著阻止多種腫瘤及對順鉑耐藥的腫瘤生長〔17〕。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治療可顯著減少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發生毒副反應,安全性較高。究其原因,調強放療可在腫瘤區域產生高輻射劑量的同時能夠在鄰近組織及器官處釋放低劑量輻射,進而降低正常組織損傷風險,故而減少毒副反應發生。研究顯示,洛鉑具有較高的水溶性,可顯著降低肝腎毒性、胃腸道反應等毒副作用〔18〕。此外,本研究還表明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存率,這一結果與臨床療效的提高、毒副反應發生率的降低息息相關,可見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老年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經調強放療聯合洛鉑同步治療效果顯著,提高短期內生存率及治療效果,安全性高,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