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黃彬
(江蘇南通二建集團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江蘇南通 226200)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是不可或缺的施工原材料,由于建筑結構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規模逐步擴大,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有了更嚴格的要求,要仔細分析混凝土施工技術,做好每一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根據具體情況正確選擇施工工藝,提高整體實施效果。
混凝土配料中對各種材料的選擇是有一定要求的,水泥以硅酸鹽為最佳。骨料要挑選顆粒直徑在10~30mm 的花崗巖碎石,其含泥量不要超過1%,進行混凝土攪拌前,利用孔徑為0.3mm的細篩,清理骨料中含有的多余泥粒。合理調控溫度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主要部分,若想防止水泥化熱,應在材料中加入適量粉煤灰,減少水泥用量,盡量控制在450kg/m3,有利于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降低裂縫出現的概率,另外,全程監控掌握混凝土輸送過程,根據建筑結構的特征,認定混凝土強度級別。
在高層建筑中,自然層中的澆筑通常1~2 遍便可結束,選擇一次澆筑的操作方法有助于對工程進度的把控,在實踐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操作方法。墻、柱等構造運用此方法會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因此要兩次澆筑完成,分層澆筑的方法第一層層厚要保持在大概50cm,然后每層厚度在1m 以內。
在相關工程中坍落度大、斜坡比較長,其中內部振搗分為三次進行,提高其內部密實度,有助于成型。振搗棒插入點要均勻分散布置,間距通常在有效作用半徑的1.5 倍之內,50cm 以下。根據具體狀況,選擇交叉式或者行列式的移動順序。掌控好振搗時間,若時間過長,會致使混凝土離析,當察覺到其表面沒有大幅下沉和氣泡現象并產生灰漿后,斷定是均勻性振搗。混凝土操作要自下而上開展,對各層澆筑完畢之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讓振搗棒進入下方混凝土0.5m 左右,保證上下層混凝土牢固結合在一起。
混凝土中包含有多種原料的復合型材料,為確保其整體質量,在挑選各種原材料過程中要提高重視程度,保證選擇材料可以優化混凝土品質。
現階段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標號是C40,在其中水泥會散發較多熱量,為降低熱量、要認真開展對型號的挑選,盡量選擇252型號。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細骨料兩種,施工過程中,通常選擇中砂當作細骨料,需要工作人員按照具體情況開展選擇,充分考慮其是否可以收縮與進行泵送,一般會選擇顆粒直徑在6~19mm的配石子。對含泥量進行控制以保證達到相應施工要求。
挑選摻加料過程中要使用一級粉煤灰,并確保最大摻量低于100kg/m2,讓混凝土本身可泵性獲得提升,能夠合理掌握水泥應用量,為施工單位節約成本損耗,為降低其收縮性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應選用U 型低堿膨脹劑。
要盡可能選擇抗凍性能良好的水泥。根據實踐得出,若在冬季進行混凝土施工,要選擇早強硅酸鹽水泥,因為其水化熱高、散熱性良好,具備一定抗壓性能,效果較為顯著,減少相應的水灰比,提升水化熱量,縮短到達臨界值消耗的時間,在其中加入適量的引氣劑,加入該物質后,出現的氣泡可以提高水泥漿的體積,增加漿液的流動性和黏性,可以緩解漿液中水結冰出現的壓力,提升抗凍性。加入早強外加劑,能夠縮短凝結需要的時間,增強混凝土強度。挑選顆粒直徑較小的材料使與四周的砂漿的膨脹系數接近,如表1 所示。
表1 混凝土強度標準差
經過拌和骨料與水融合才能進行加熱,水泥不能直接進行加熱,提高混凝土的出料溫度。在這個過程中,要控制拌合水加熱過程中的溫度低于60℃,若超出則需要先將水與骨料拌和后再加入水泥,防止出現假凝的情況,減少水泥強度。若對砂石集料進行加熱,利用通蒸汽加熱的方式。此方法應用過程中,對集料直接加熱,難以調整水灰比。在混凝土攪拌之前,先使用蒸汽沖洗攪拌機,并增加拌合時間,另外,假如在冬季進行混凝土施工,需要一次直接運送,并且在運輸過程中要做好防風保暖措施。所有設施在完畢后要使用蒸汽沖洗干凈,恢復工作時要先進行加熱[1]。
要注重提升混凝土的均勻性,在澆筑的同時要嚴格按照有關規范流程,防止出現混凝土裂縫現象。通常狀況下,對混凝土進行澆筑時要使用分層法,對每層混凝土的澆筑厚度都要實行掌控,厚度達到標準后才可以開展下一步的施工作業。在整個過程中,每層的澆筑間隔時間要嚴格控制,按照混凝土初凝的時間進行判斷,是避免產生裂縫的主要手段。要保證混凝土澆筑的持續性,若施工環境較為復雜,則難以保證混凝土澆筑的連貫性,要事先預留出施工縫,若出現極端惡劣天氣,還需在施工完畢后對其進行保護,在冬季施工時,天氣較為寒冷,施工溫度偏低,要對混凝土實行保溫處置,提高混凝土澆筑的施工質量。
要選擇合適的振搗方法,按照混凝土澆筑的施工規則確認是機械振搗還是人工振搗。一般現代建筑工程規模偏大,通常以機械振搗法為主體,人工方法為輔助。在具體振搗過程中,多數的振搗作業都是經由機械振搗完成的,當施工量較小,并缺乏機械的狀況下才使用人工振搗。人工振搗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效率低,振搗質量缺乏穩定性。操作過程中要保證振幅與頻率始終維持混凝土的振動狀態,讓顆粒相互之間的附著力與摩擦力下降,提高混凝土流動性,工作人員要按照具體情況判斷是否需要添加水泥漿,減少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在開展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一般運用全面分層或二次振搗的方法。在施工的同時,由于混凝土本身具有一定的氣泡和水分導致其內部產生細小空隙,最終造成裂縫的出現,因此要運用振搗的方式。
在即將開展澆筑施工之前,需要在下方混凝土和新澆的接觸位置加入水泥砂漿,并保證所加入水泥砂漿和混凝土比例一致并且厚度為28mm。進行過程中要避免直接進入模內,借助輔助工具逐漸完成入模任務。確保其厚度在50cm,并使用分層澆筑的方式夯實。開展下料操作時,要確保下料順序符合相關要求,使澆筑施工不間斷進行。在墻體洞口澆筑過程中,不僅要洞口兩旁的混凝土高度相同,還要保證混凝土四周強度一致。
由于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建筑施工技術在逐漸進步,預制裝配式結構施工技術目前被廣泛運用,在施工時,最為主要的是混凝土的澆筑,這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構件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施工過程要按照澆筑流程展開,從梁體的一端進行逐層推進一直到末端,確保構件的一次成型。對混凝土澆筑的彈性模量要同設計要求一致。底板混凝土要在內模天窗位置進入,再進行澆筑振動,確保質量合格。底板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再開展腹板與頂板的澆筑工作。混凝土凝固后將模板拆除,拆除時要掌握力度,避免混凝土結構遭到損壞,測量預制預制構件,保證尺寸符合設計需求[2]。
在酷熱的夏季開展澆筑施工時,可使用分層灌溉的方法進行作業,讓各層操作的高度保持在標準范圍之內,防止澆筑層次不符合要求,保持其本身的散熱效果,以免自身出現裂縫,運用預埋水管的方式實現降溫。對拆模所需時間進行掌控,在發生溫度大幅下降的狀況時,為避免溫度差異化較大,需要使用相應保溫方法。對澆筑物實行保養目的是防止產生縫隙,確保混凝土內部和外部的溫差達到相應要求,將稻草帶或塑料膜覆蓋到澆筑物外部,對覆蓋層溫度進行細致分析,保證表面溫度和內部溫度相同,切勿按照自身經驗進行更改。在作業與保養的同時要對溫度進行掌握,從而提高工程施工的整體質量。養護方法包括暖棚法與蓄熱法。蓄熱法本質是對混凝土進行保溫,避免表面受到凍害。在混凝土表面放置一層保暖材料保暖,其內部加入熱源,熱量來源于材料釋放的熱量與水泥水化熱。在施工的同時要使用保溫模板,澆筑結束后,馬上用保溫材料進行覆蓋。暖棚法是在澆筑上搭建暖棚,在棚中利用蒸汽排管或暖風機的方法,讓其溫度維持到大概0~5℃。暖棚包括保溫結構、圍護結構、棚蓋和支持結構。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實踐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限制著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提高。施工技術人員要從客觀實際需求出發,嚴格遵循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完善施工技術觀念,保證符合相關建筑建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