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堯,曾春蘭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標志。藝術來源于生活,很多裝飾物最初都是只具備使用功能的。陶器也不例外,最初只作為人們的生活用具,也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許多的便利。隨著人們對制作方法的專研改進,陶器不只是人們的生活物品,其也被一個民族、一個地域賦予了文化,反映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方方面面。陶器皿也是反應各歷史時期社會風貌的一種器物。我國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陶瓷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材料,同時也作為藝術品而存在。早從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文化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彩陶藝術,之后幾千年,一直在不斷的變化中延續。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各自獨特的表現及特色。所以說陶瓷不但是一種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器物,更是一種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品。
桂林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在我國版圖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秦始皇時期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漓兩江之后,桂林就成了連接南北水路的重要節點,唐代開鑿相思埭又溝通了漓江和洛清江,貫通了東西水路,順著水路,可以找到很多過去的遺跡遺址。而沿江而建的多處古窯址反映出當時的水路繁盛,如桂林市南郊的漓江邊桂州窯址、桂北靈渠邊的嚴關窯址、永福洛清江邊的窯田嶺窯址等等,都出土了大量器物標本,印證著時代的特征,而窯址現場留下許多看似沒有任何用處的碎片。碎片如果沒有文字等有用的信息,在考古領域就沒有價值,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不出太多的功用。而從藝術角度分析,這些碎片自帶的形狀、色彩、肌理都是極為豐富的,予以加工利用,還是可以發揮其美學價值。
對于陶瓷碎片的藝術創意,多是純粹的造型創意,沒有體現明確的地域及文化特征。例如,我國藝術家李曉峰把陶瓷碎片設計成時裝,他不僅使用日常所用的陶瓷,有時候也使用一些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老陶瓷碎片來制作他獨一無二的盔甲式服裝。他將這些陶瓷碎片清洗、重新排列之后用金屬線把它們連接到一起,創作出了令人驚奇的復雜時裝,并且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穿,但是重量會比普通服裝重。國外一些藝術家對于陶瓷碎片的創意手法更夸張和大膽。例如,荷蘭藝術家用陶瓷碎片創作出精美椅子等藝術作品。
布克·德·弗里斯(Bouke de Vries)通過陶瓷碎片的組合重新詮釋了陶器的形態。他的作品主要運用碎片重組或拼湊成一個新的器皿,缺失的部分用透明材質連接。廣泛展出于華盛頓、伊斯坦布爾、阿拉巴馬州、芬蘭、臺灣多地的畫廊、美術館及各種展覽會。
陶瓷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材料,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和藝術美感,應用在室內設計中將給人們帶來更加具有美感和精神享受的室內環境?,F代的陶瓷是室內美感營造的關鍵性材料,如室內材料很多都是陶瓷制品,除了視覺需求,為人們提供視覺和文化兩方面的美感,同時也是陶瓷在室內設計中應用的新趨勢。
陶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主要是一些日常的器物,或者是收藏的古董、古玩形式存在居多。陶瓷在當代室內的運用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用性陶瓷,主要是人們的生活用具,例如餐飲具、衛浴具等等;另一類是裝飾性陶瓷,主要是起到裝飾作用,例如:燈具、古玩、藝術品、地磚、墻磚(室內中有許多陶瓷類瓷磚,比如:陶瓷墻地磚、彩釉墻地磚、無釉墻地磚等)、花盆等。從中也分為硬裝飾與軟裝飾。硬裝指家裝中的拆墻、刷涂料、吊頂、鋪設管線、電線等。除了必須滿足的基礎設施以外,為了滿足房屋的結構、布局、功能、美觀需要,添加在建筑物表面或者內部的一切裝飾物也包括色彩,這些裝飾物原則上是不可移動的。
軟裝飾是裝修完畢之后應用可以變動位置物品等對室內進行裝飾布置,應用家具、裝飾畫、陳設品、布藝等進行二次裝飾。
現在大多數人的住房空間,考慮到耐久性和經濟條件,硬裝飾可塑造的裝飾效果很有限,更多還是依賴軟裝飾。而陶瓷是一種優秀的軟裝飾材料,材質細膩溫潤,花紋線條流暢繁復,樸素雅致,在各種藝術品中十分搶眼。陶瓷裝飾的文化性應用是強調瓷器的文化屬性,將軟裝飾的陶瓷視作室內藝術品擺件來使用。室內設計不能只關注表面形式和空間與色彩搭配的視覺層次美感,還應該重視室內空間的文化屬性,而陶瓷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脈傳承,在室內擺放有一定歷史來源的陶品瓷器,對彰顯主人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有著一定的提升作用。
將陶瓷與現代建筑室內設計融合,是提高室內設計品質的有效方法,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特色是將新舊元素相交融,形成更有價值、更有特點的新產品:一方面是將零星破碎的古窯遺址陶瓷片再利用產生新的美感,將看上去沒什么實用價值的古窯遺址碎片重新塑造,提升碎片價值的同時又能發展和傳承本土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是整理陶器的紋飾圖案,結合新技術新材料進行再創造,最大限度發掘藝術潛力,使創新出的產品既能體現內涵,又不失裝飾的格調。
用碎陶制作裝飾畫是最便捷且有效的一種空間裝飾手法。下面對碎陶裝飾畫做一些要點分析:
因為是碎陶,形態散碎,要避免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合理運用一些線條或色塊進行貫穿。如圖1 所示,該作品采用了平面構成中漸變的表現手法,通過陶瓷碎片大小的變化,展現不同的狀態與效果,使人們看到作品時的感受更加強烈;畫面上線條分布均勻,線條構成的面與碎片構成的點融合,再有就是它的線條走向柔順自然不拖沓,看似穿插復雜卻又不會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在作品的表現手法上不是寫實性手法運用,而是一種寫意性手法;同時也注重設計的想象與情感,設計語言也從客觀走向主觀,從具象走向抽象。

圖1 造型形式
色彩的搭配上一般要彰顯主體陶瓷,利用顏色相同的陶瓷組成一個大的主體物,再配合圖案來表現是比較穩妥的手法。古陶片作為一個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的物件,在其配色上以古樸典雅為主,但具體情況,還得看空間色彩的需要,也不是絕對。色彩組合可以采用對比色,也可以采用近似色,色彩表達可以現代也可以古樸,都可以根據空間需要進行配置。
作品光有好的設計想法和內容還不夠,正所謂三分畫七分裱,一個好的作品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外包裝”。裱畫并不是簡簡單單地給作品配個合適的外框,而是需要對畫面進行合理的調整然后保留和去除,甚至可以通過裝裱改變原來畫作的外形和面積。如圖2 所示,主畫面面積并不大,陶瓷更是小塊,但是這種裱畫的方法不僅將面積擴大,將裝裱部分當成背景來襯托主體。裝裱之后還能給作品提高一個檔次。由此可見,裝裱也是一種創意構思,不可忽略,要善于打破成規,才能將作品最后的美更加充分展現出來。

圖2 裝裱
空間意境是內部環境所要集中體現的某種思想和主題。內部空間環境給人的總體印象叫做氣氛。拿意境與氣氛相比較而言,人們不僅能感受到意境的存在,還能使人產生聯想、給人啟迪,這就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升級和享受。如歡快熱烈的喜慶氣氛,親切隨和的輕松氣氛,高雅清新的文化藝術氣氛,深沉寧重的莊嚴氣氛。碎陶如何運用到空間,還需要做一些專業手法的藝術轉化。裝飾畫就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轉化手段。碎陶片的裝飾畫,是運用碎陶元素,通過畫面的構成形式,加以一些造型、色彩及肌理的搭配,出現一種全新的畫面效果。其風格的可塑能力很強,既可古樸也可現代,可抽象也可具象,不同的形式在空間中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如親切隨和、高雅清新等,讓人感受到不同的藝術境界。
居室空間因為有了裝飾元素才會使空間變得絢麗多彩。不同的室內空間會有不同的風格表達:有現代簡約風格、田園自然風格、傳統中式風格等等,它們有的豪華富麗,有的樸素大方,陶瓷文化本身就具有從古至今不同時期不同特征的發展特性,也表達出人類社會由愚昧到文明的漫長歷史進程。即使同一時期不同地域,陶瓷器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所以也就造就了如今陶瓷元素的多姿多彩的藝術特性。因此居室陶瓷元素的巧妙合理選擇對室內環境風格起著強化的作用。通過陶瓷本身的色彩、造型、質感、圖案具有的不同特征,使它對室內環境效果達到加強和修飾作用,最終達到升華居室品質的目的。
一般的室內空間裝飾目的是達到舒適美觀的效果,而有些特殊的空間用裝飾元素是為了表達這個特殊空間的一定內涵。如在桂林本土一些民宿內增添碎陶的空間裝飾內容,讓客人在住宿的過程中能接觸和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所以,在滿足舒適美觀的基礎上,運用桂林古陶文化元素體現桂林歷史文化內涵,不僅能讓人在室內的空間中得到舒適及美的感受,也能讓人們置身與桂林的人文之中,仿佛正向人們述說著它們的故事。
文化創意設計體現了一種“軟實力”,鐫刻著一座城市及文化的特色“基因”。這次的創新創業項目,本著一種創新發展的態度出發,將人們視線中逐漸淡化的桂林破碎古陶,用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出來,項目的創新點就在于“新舊結合”,將舊的陶器碎片與現代藝術手段相結合,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形成一種當下流行且精美富含文化底蘊的產物,既可以做精美的裝飾效果,又可以從另一種新的形式中體現古桂陶的美,傳承和發揚傳統桂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