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航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00)
眉山市彭州區金益玻璃廠改造規劃設計場地位于眉山市彭山區,東臨濱江大道,西界下岷江路停車場,南、北兩側以廠區范圍為限,總占地面積約0.8hm2。
1.2.1 生態原則
彭山金益玻璃廠在廠房改造總體規劃設計中將“綠色光明”作為一個貫穿其始終的重要規劃構想,注重了廠房及其周邊環境的修復、保護、發展,維持了廠房生態的整體空間結構格局和整個自然過程,建立了人與空間、環境、工業傳統遺產以及人類社會與其之間的親切、互利。在進行資源的開發建設和管理中,必須防止對于工業遺產進行建設性損害和破壞性的建設,必須切實保護好工業遺產的自然生態和景觀風貌,使得對于工業遺產的資源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文化、文化、環境、旅游發展等要素構成和諧的統一整體。將世界先進生態治理與維護技術引入場地,成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生態技術良好結合的代表范例。
1.2.2 綜合協調原則
統籌充分考慮到在規劃中對于項目周邊區域、城市總體的各種發展要求,對于工業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我們應該積極地協調和完善、城市旅游的發展、產業轉變、解決就業、區位和文化的弘揚等各個相關要素之間的聯系,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環境三者發展的目標最佳平衡。
1.2.3 可持續發展原則
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研究領域的重點選擇及基本原則,這對于金益玻璃廠的改造設計和眉山市的產業轉型具有意義。因此本次探討也將沿遵循守住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之間的結構性關系,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將金益玻璃廠更新為推進城市工業文明轉型的一個成功觸媒節點,地域性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工業文明相互延續的一個優秀樣品以及眉山工業園區再創新的啟動節點。
彭山區是四川省眉山市市轄區,從圖1 可以看出,玻璃廠基地正處于眉山市城市規劃中心城市區中心位置,正好坐落在中央城鎮發展軸之上。

圖1 基地位置(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彭山金益玻璃廠地處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東側為岷江濕地公園(擱置建設)及岷江河堤,南側為彭山區工業區,西面為彭山區城區,北面為彭山區市民活動場所——千壽廣場,如圖1 所示,現總占地約0.8hm2,建筑面積2600m2,有3 條日產量50t 的玻璃瓶自動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5 萬t。后因眉山市區規劃,工廠搬遷,原址漸漸荒廢。
彭山金益廠于1996 年1 月18 日成立,經過18 年的快速發展,于2014 年達到生產的頂峰,有3 條玻璃瓶日產量50t 的自動化玻璃瓶生產線,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5 萬t,固定資產的最高價值近5000 萬。經營范圍主要為制造、銷售包裝用玻璃容器、罐頭瓶、飲料包裝容器、異彩瓶。后因眉山市彭山區規劃,工業區于2017 年規劃至原眉山市青龍鎮(現天府新區)。彭山區工業片區漸漸敗落,而原金益玻璃廠廠區也遭到廢棄。
金益玻璃廠記錄了當時在廠區內居民難以忘懷的勞動力和生活經驗,有著對他們這一特殊人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保護好了金益玻璃廠這一文化和工業傳統文化,能夠很好地維持居住在社區內的居民身心和穩定感,同時,工業傳統文化遺產中也蘊含著務實創新等等在工業生產中所能鑄就的特殊品質,為整個社會增添一種永無老去之士的精神氣質。
金益玻璃廠在規劃設計和建造上使用的青磚與小青瓦,使它具有濃郁的川西風情,樸實無華的地域特色。
工業遺產具有明顯的經濟功能和經濟價值,通過保護、開發,對工業遺存的再利用,以博物館、工業園區、工業創意產業等形式可以使工業遺存煥發新的活力,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如四川成都市的東郊記憶公園,北京首鋼老廠房改建為冬奧訓練中心等等,而金益玻璃廠處于眉山市彭山城區工業區、綠地、住宅區的三者交匯之處,也有著重要的經濟地位和功能潛力。
玻璃廠現已經廢棄,但仍可以辨別其功能分區,主要分為辦公生活區、生產流程區兩個部分,還有南側一部分已經被改建為茶館的茶室。而南側院落已經荒廢,雜草叢生。北側院落則成為北側居民樓菜園。院落內兩個水塔具有特色,急需保護,如圖2所示。

圖2 基地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整個廠房中建筑為磚木結構,修建時間為23 年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和殘缺。
(1)東廠房西立面完好,東廠房東立面暴露出的梁架結構支撐,顯示出東側原有廠房車間因為修路原因現已被拆除。
(2)南側辦公室,南北立面保存完好,但西立面暴露的結構顯示此辦公室存在人為改建(向南擴建)痕跡。
(3)北廠房,西側生活宿舍,兩個水塔大體完好,但由于已經廢棄,年久失修,結構細節存疑。
(4)南側新建廠房現已改造為茶館茶室。已經被重新利用。
(5)廠區南北有兩個院落,其中北院落已經被周圍居民利用為菜園,而南院落相對隔離,已經廢棄,雜草叢生。
玻璃工場內部的原有生產工業設備基本上都保存完整,具有了較好的川西地域工業景觀面貌。可以細分為制高點建筑、地標性建筑、院落、外部環境四個方面:
(1)制高點——廠區東側靠岷江的兩個水塔是廠區景觀的最高點,可以俯瞰整個廠區的景觀。
(2)地標建筑——廠區內建筑物的外觀風貌具有典型川西的地域特色。
(3)院落——廠區建筑物圍合的兩個院落可以考慮充分利用。
(4)外部環境——廠區東側不足一百米即是岷江河岸,且該河岸已經計劃建設岷江濱江濕地公園,河堤是彭山區人民飯后散步乘涼大多會選擇之處。
5.1.1 封閉性問題的提出
封閉是被限制而與外物隔絕,堵塞不通的狀態,基地的全方位的封閉性體現在物質層面和非物質層面。
其中非物質層面指心理上的封閉:在詢問當地居民時,很多年輕人對彭山區江邊的道路、廠房位置的不熟悉,反應出人們心中對基地周邊的陌生和隔閡。
而物質層面上的封閉體現在周邊的居民樓和現存的茶園和停車場以及河堤將廠區幾乎完全封閉起來,嚴重影響了視線的暢通,這種不可視性直接封閉了人們的感官。
5.1.2 封閉性問題的解決
面對封閉性問題,同時又要保留基地的特質和保護周邊的自然生態,故采用消解的方式作為封閉性問題的解決策略。
5.1.3 建筑功能缺失
金益玻璃廠已經廢棄多時,原本作為工廠生產的功能已經缺失,故需要植入新的合適的功能使得廠房重拾活力,產生經濟效益。
5.1.4 建筑破損
同樣因為玻璃廠已經廢棄多時,原本的廠房建筑的結構,細部或多或少都有著破損或者缺失,應該結合新植入的功能進行適當的修復和拆除。
5.2.1 路徑搭接
針對基地不被進入的現狀問題,引入便捷路徑消除物理屏障,在基地的東側有高5m 的岷江河堤,也正是當地居民茶余飯后喜愛前往的場所,而在河堤和基地之間除了圍墻之外還有一條新建的快速公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樣隔絕了人流的前往,設想在河堤與基地之間搭建人行天橋,方便東側人流的引入,和東側的岷江河堤和岷江濕地公園形成一個整體,也可以對廠區內標志性構筑物——水塔進行直接的觀察,而基地西側的圍墻則可以直接打破,通往市區,形成一條從東到西的人流流線,為基地增加可達性,從而使基地重新拾起活力,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達到消外的目的。
5.2.2 功能嵌套
金益玻璃廠改造與再利用適宜采取城市公園和旅游開發綜合的建設發展模式,來確保它們具備良好的可執行性、操作性和可持續發展。所以其功能植入將圍繞這個發展模式展開且與原有的建筑,構筑物和功能相互契合,達到重拾活力的目的,針對基地附近功能缺失,不再被需求的現狀問題,為其加載嵌套正常的城市功能,吸引人們進入并使用空間。金益玻璃廠的設計確定了以下兩種功能形成自循環。
(1)結合周邊,植入茶館功能
(2)根據原有玻璃廠性質,植入玻璃瓶藝術館展廳
濱水帶和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是當代城市設計中經常被討論和提及的重要主題和元素。本方案在金益玻璃廠改造再利用設計的基礎上,實現不需要、不被感知、不進入三個具體問題的細化。該方法采用了功能嵌套、路徑搭接和空間釋放三個步驟。我們希望打造眉山工業遺產濱江地帶,本文就小城市中舊建筑的再利用和濱河的結合提出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