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距被推遲到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幕不到半年,日本及全球疫情依然嚴峻。近來,日本政府領導人多次表示要“如期舉辦東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主席也稱對今夏舉辦奧運會“有信心”。過去一年,圍繞東京奧運會開與不開的討論一輪又一輪地出現。眼下,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日本大概率要與這項國際盛事“擦肩而過”,但日本官方的堅持也引人矚目。盡管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對舉辦東京奧運會的熱情大不如前,這場被視為“復興”奧運的背后其實承載著日本社會太多的希冀與期許,關乎提振經濟、民族自信甚至國家未來。
1“我在經歷一場痛苦的馬拉松”
“等待我的又將是一場痛苦的馬拉松。”去年3月24日,國際奧委會與日本達成一致,宣布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推遲一年。得知這一消息,南裕貴心里這樣想著。
為配合東京奧運會,日本政府決定在距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約6.5公里處建“高輪Gateway”車站,這是在東京市區運行136年的“山手線”時隔近半個世紀后首次增設新站。看到其中的潛在商機,今年32歲的南裕貴于2018年在該站附近開設了一家民宿咖啡廳。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南裕貴說,由于交通不便,店鋪周邊什么都沒有。他和員工心里想著“車站開通就好了”“東京奧運會一開就好了”,相互鼓勵著一路走來。日盼夜盼,“高輪Gateway”車站終于在2020年3月14日開始運營,南裕貴原以為“一切都將改變”,不料短短10天后,東京奧運會被宣布延期。
時光回到2013年9月7日,那天,日本申奧成功,觀看直播的數萬東京民眾涌上街頭歡呼慶祝。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激動地說,“我們得到了一個讓全世界人民感到‘日本真棒的千載良機”,“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將強有力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從東日本大地震中成功復興的日本的雄姿,以及在世界舞臺中心活躍的日本的雄姿。”
2019年,日本進入令和時代。在離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一年的那個夏季,東京街頭豎起巨大的倒計時鐘,多數場館已經完工。2019年12月15日,在作為奧運主場館的新國立競技場竣工儀式上,安倍晉三稱,希望這里能夠“銘刻歷史”。
按南裕貴的最初設想,2020年3月車站開通,7月東京奧運會開幕,2024年車站周邊設施完善,建成巨大商圈,屆時來店客人肯定絡繹不絕。然而,沉浸在“宏偉藍圖”中的南裕貴很快被店鋪門前叮叮當當的聲音拉回現實。
南裕貴認為奧運會“開不成了”,因此,他正籌措資金,為下一步經營做準備。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東京奧運會必定意味著商機,但短短17天的賽程好比一個“泡沫”,不會對生意好壞產生決定性影響。他將希望寄托于預計2024年建成的商圈,堅信那將帶來無與倫比的客流量。他現在每天至少去工地查看3次,哪怕有一點點變化都能立刻發現,有點“看著自己孩子慢慢長大”的感覺。不過,有時候他只是站在那里發呆,想著等待他的將是一場“痛苦的馬拉松”。▲
2扎根于內心的是那段榮光歲月
2010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那一年,由于中國后來居上,日本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滑落到第三。“過去十年,包括中韓在內的周邊國家在經濟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顯著提升,這讓日本有些焦慮。”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加上老齡化問題嚴重,日本整個社會“暮氣沉沉”。疫情當前,日本經濟受到重創,政府很希望以東京奧運會為“引爆劑”來提振國家經濟,展現日本國威。
回顧歷史,日本與奧運會有著特殊的淵源。1940年的東京奧運會因戰爭原因而取消,但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還是把這項盛事首次帶到亞洲。日本還舉辦過1972年札幌冬奧會和1998年長野冬奧會。毋庸置疑,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日本的“高光時刻”。開幕前10天,日本開通世界第一條新干線,東京到大阪僅需4小時;東京市內的首都環城高速公路系統落成,東京單軌列車開始運營。這一年,日本實行“海外旅行自由化”,普通民眾被允許出國旅游。
彼時的日本生機勃勃,世界驚嘆。日本奧運大臣橋本圣子在這年出生,代表日本七征奧運賽場的她曾自豪地說,她名字里的“圣”源自“奧運圣火”。
“1964年東京奧運會意義重大,日本向世界展示了從戰敗廢墟中恢復過來的國家形象。可以說,這屆奧運會奠定了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的基礎和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同樣出生于1964年的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戰敗19年之后的東京奧運會,讓日本以一種和平、和諧的面貌重新出現在世界舞臺上,象征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復興。
扎根于日本人內心的或許不是奧運會本身,而是那段榮光與輝煌。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在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上撰文說,過去,辦奧運能達成揚國威、促基建之目標,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是戰后日本向世界宣示復興崛起的大舞臺,可謂劃時代轉折點。“現在還有不少我的日本同胞忘不了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榮景,是可以理解的。”
在長野車站的顯著位置,有一幅巨型圖,上面寫著“NAGANO1998(長野1998)”。《環球時報》記者2018年去志賀高原滑雪時從該站換乘,發現盡管過去了20年,日本民眾仍然喜歡在那里合影留念。“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媒體記者齊聚長野,”滑雪場滑雪教練平松對記者回憶說,“我告訴他們長野冬奧會的標志代表‘五彩的雪花,那是20世紀最后一場冬奧會,足以寫進歷史。”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缺乏資金維護、后期開發不夠,如今滑雪場陳舊不堪,很難讓人將其與奧運盛會聯系在一起。“都是過去的事了,就在彈指一揮間。”平松苦笑著說。▲
3走霉運?“日本需要夢想的力量”
截至目前,日本政府為東京奧運會的投入總額高達3959億日元(約合244億元人民幣),一旦取消勢必造成巨大的沉沒資本。據《讀賣新聞》近日報道,由于奧運會延期,日本政府追加1000億日元用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在一些人士看來,日本過去幾十年有些不幸運。自上世紀90年代初資產泡沫破碎以來,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經濟持續低迷、少子高齡化問題日趨嚴峻、與周邊國家摩擦不斷……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更是讓日本雪上加霜。
丸川知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3年申奧成功時,日本還沒從大地震的沖擊中恢復過來,因此當時政府打
出的口號是“復興奧運”——利用奧運會來促進日本東北地區的經濟恢復,這也是為什么舉辦城市是東京,卻把盡可能多的項目安排在東北地區舉辦。
那時,日本民眾也極其熱情地回應政府的規劃。當時的民調顯示,支持舉辦奧運會的日本人占比約為90%。對于日本官民來說,這場奧運會將標志著日本從“3·11”災難中恢復元氣,讓日本更開放、多元,當然也可能給日本的連連霉運畫上句號。正如申奧時東京喊出的口號:“日本需要夢想的力量”。
日本寄托于東京奧運會的希冀不是不可能實現,但新冠疫情的暴發帶來諸多變數。在不少專家看來,東京奧運會能否舉辦取決于兩個字——“疫情”,若是全球和日本的疫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排除東京奧運會以一種規模較小、簡單節儉的方式呈現。如果“縮小規模”或“空場”舉辦,那么奧運會作為一場國際賽事的樂趣也會大打折扣。對日本來說,這是一個兩難問題,開的話日本會挽回一些經濟成本,但是會損失抗疫成效。不開的話,對日本的經濟和民族自信心可能又是一次打擊。
日本官方和民間的“溫差”似乎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復雜性。1月29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再次強調要辦東京奧運會。之前他在國會說:“我們將繼續做好準備工作,努力采取一切防疫措施,來舉辦一場能為全世界帶來希望和勇氣的體育活動。”與此同時,對東京奧運會表示“不支持”的日本民眾超過八成。▲
4沉沉暮氣難靠一場盛事清除
“回頭來看,申奧至今,日本百姓真的那么期待過東京奧運會嗎?其實,為何而辦?為誰而辦?始終糊里糊涂。”本田善彥在“還以為能辦東京奧運會嗎?”一文中寫道,此次申奧到籌備、延辦,日官方執著舉辦奧運會的背后,有著盼望恢復昔日自信的懷舊心態。但20世紀末以來,奧運會徹底變成吸引投資和促進城市開發的商機,也許新興國家需要這些,但對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來講,有著龐大經濟負擔的奧運會能產生的經濟效果相對有限。
笪志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政治家希望把東京奧運會提升至改變國家命運的高度,但現實是,對于疫情下的日本來說,奧運會失去了“發揮巨大效力”的作用。日本民眾認為,抗擊疫情是當務之急,其他事情以后再說。
“日本很可能要錯過這次機會了。”在采訪中,丸川知雄表達了相似觀點,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即使不辦奧運會,日本人也不會太傷心,早點戰勝疫情才能讓人高興起來。丸川知雄說,日本奧組委被爆行賄丑聞,所需費用愈發龐大,再加上疫情沖擊,人們似乎逐漸忘卻了舉辦東京奧運會的初衷。申奧成功的2013年,日本還處于“3·11”災難后的低沉氣氛里,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旅游業、房地產業都期待日本可以吸引更多外國游客。
疫情下,日本面臨失業、自殺、經濟的低成長率等問題,但很少有人覺得東京奧運會可以改善這些問題。丸川知雄認為,二戰后,奧運會成為一個新興國家讓其國民和國際社會承認它為“一流國家”的象征性儀式,現在日本有很多機會讓人感到它是“科技強國”“體育強國”“經濟強國”,在吸引外國游客方面,由于中國的富裕帶動大量中國游客赴日旅游,日本也提前達到目標。他說,日本現在需要的是“疫情的平息”,不再需要“奧運的吸引力”。
其實,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即一場奧運會能否幫日本擺脫暮氣?《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與一名駐華日本記者餐敘時,對方再次抱怨起日本社會的缺乏活力,特別是在中國反襯下。在笪志剛看來,日本社會“落日伴余暉”的走勢很難發生本質變化,日本是先發國家,受到全球產業結構轉移、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等因素影響,后發國家很有可能趕超先發國家。日本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未來有可能跌到第四或者第五。以“復興”為目標的東京奧運會不知是否能給日本帶來新一輪經濟景氣,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國內日積月累的問題無法僅憑一場盛事解決。▲
環球時報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