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宇宙迅速在互聯網業界掀起颶風,雖然其概念尚處混沌狀態,卻伏藏著人類生存維度革命性突破的潛質。元宇宙是精神世界的思維模型,也是人類轉向內在精神世界的現實投影。精神世界正是通過媒介的表達向外延伸,并在現實世界中不斷迭代升級。文章從媒介演化視域分析媒介從現實轉向虛擬、從外延轉向內觀的演化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從技術維度、思維方式、哲學關系的角度對元宇宙的概念進行解讀。
關鍵詞:元宇宙;媒介演化;未來媒介;哲學關系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001-03
一、傳統時代的媒介:從進化到失衡
《毛詩序》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在原始時期,人們的語言能力充分發育之前,就已經有了豐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向外延伸的想象力與情感需求。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介就是人體的延伸”[2],媒介發展的脈絡,即“是一個進化的過程,一個生物裂變的過程。它為人類打開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2]。
在廣播和電話發明以前,口語傳播受到時空限制,而紙張和文字的應用則突破了這種局限。文字的誕生使人類逐漸脫離野蠻與蒙昧,直到印刷時代,文字的普及和印刷物(書刊)的出現,才使部落中的個人超越了其所處的群體環境,發展了個體獨特的性格與才能,進入了“脫離部落化”[2]的人類社會。
人類文字用了數萬年的時間從石器時代慢慢演進、普及,印刷術更是耗費了近百年才被世人普遍使用。到了20世紀,廣播用了38年,無線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因特網僅僅用了5年。“技術的不斷加速是加速回歸定律的內涵和必然結果”[3],這個定律描述了進化節奏的加快以及進化中產物的指數級增長。
可見,科學技術已邁進數字時代,就快要沖破技術的奇點,而目前人們對未來的認知正如埃里澤所說,“我們唯一的任務是制造出比我們更聰明的東西,除此之外都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3]。
在長期的媒介進化發展中,媒介技術不斷更迭,人們以史為鑒,盯著“后視鏡”回望過去的變革。最初人們用口語、身體語言來傳達和交流,如今我們正使用計算機語言:用巴掌大的智能手機窺探著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日益智能化的媒介變革正逐漸消解其自身作為信息載體的意義及人類思想的能力,人類正是退化著走向媒介的未來。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方式、生活習慣及各行各業的商業結構,帶來的數字經濟發展成為推動GDP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在短短十幾年間,移動互聯網接近飽和的狀態已無法滿足現代人類的精神需求。
民生證券行業報告顯示,當前移動互聯網正面臨三大困境:其一,互聯網市場流量的增長空間幾乎觸頂,流量紅利正逐步消失;其二,內容呈現單一,用戶體驗單調,人與人以及人與物的距離依然很遙遠;其三,反壟斷浪潮掀起,國內外強化科技平臺監管[4]。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依靠科技巨頭開啟新一輪的技術革命,而人們則被數字時代推向了互聯網發展的下一站——“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5]。
二、場景時代的媒介:元宇宙是精神世界的思維模型
這個時代的“場景”(context)并不是一種空間性的具體場景,而是一種感覺區域。關于“場景”的理論,羅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提出,互聯網時代的“context”應該是基于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提供的一種應用技術,以及由此營造的一種在場感[6]。
這些“場景”不是真實世界的再現,卻具有真實世界的關鍵特征。人們正通過建立介于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概念世界來代償自己的精神需求。
全球范圍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類社會數字化進程,大規模的個體在線化形成了一個萬物互聯的大數據網絡。但由于20年來整體的互聯網產業在內容載體、傳播方式、交互方式、用戶參與感和互動性上長期缺乏實質性的突破,催生了各行業單點性的技術創新。
在這期間,正如“場景”的概念所趨同的:物聯網、XR(擴展現實)、智能可穿戴設備、3D圖形渲染、AI(人工智能)、5G(第五代通信技術)、云計算等各行各業逐漸生成了產品及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核心技術的集大成者——元宇宙,若以此為底座建立更高維度的虛擬思維模型,則有望沖破桎梏,開啟新一輪的技術革命。
“元宇宙”對應的英文名字有兩個:Metaverse與Omniverse。Metaverse一詞由Meta和Universe組成,至今被引用得最多。這個概念最初源于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書中的主人公即通過VR設備和虛擬現實技術進入有著未來設定的虛擬空間中,與其他“化身”一起工作、生活。原著作者的本義是展示一個極端陰暗的“賽博朋克”世界,故事中令人炫目的高科技往往植根于貧民窟、幫派等種種不良社會形態中。
可見,作者對元宇宙世界展開暢想的同時也在警示人們直面數字化社會將帶來全面失衡的影響。
實際上,理想中的元宇宙不局限于娛樂、商業、社交等領域,它涉及的范圍可能無限接近我們的真實世界,并將通過核心技術系統的支持搭建一個完整閉環的社會結構。
在概念上,元宇宙是一個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介于現實和虛擬之間的“場景模型”。
在結構上,Roblox整合了元宇宙的八個組成要素:脫離于現實的虛擬身份、自由的社交、極其逼真的沉浸感、超低延遲、豐富多彩的多元內容、脫離時空限制的隨意性、閉環的經濟結構及獨特的元宇宙文明。
在技術上,元宇宙“基于擴展現實(XR)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Digital Thread)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于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搭建去中心化的經濟體系。”[7]元宇宙將虛擬世界的經濟系統、社交系統及身份系統與現實世界密切融合,并允許每個用戶對其加以編輯和創造。
目前,元宇宙的概念仍是一個正在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同元宇宙文明的建設一樣,相關研究者正不斷豐富它的含義。對于人們為什么需要虛構,為什么需要元宇宙,雖然至今都沒有人可以給出徹底的解釋,但從人類心理上有依據可循。
在希臘神話傳說中,普羅米修斯盜來火種送到人間,教會了人類使用火種和技藝,宙斯擔心人們不再祭拜自己,于是派一個美麗的女子給人類送來“潘多拉的盒子”。普羅米修斯的弟弟打開盒子,一股黑色煙霧攜著疾病、災難、罪惡等禍害通通冒了出來。他急忙關上盒子,卻把“希望”給關進去了。而后人類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盒子里的希望找出來。宗教和哲學在人類心理上的依據就在于此。
張文江教授曾談到,也可以把希望理解為一種火,那么也就是通過文要找到明。或者說通過世間法的火,要找出一個出世間法的火,希望就是光明……那么最初的這個光是什么呢?可以理解為出世間法的光,不是肉眼看到的光[8]。
“光”向下投射出真實世界的模型,我們通過五官之所得在大腦中搭建“認知像素”來理解、呈現這個真實世界模型,而隨著我們積木般的認知構建,頭腦中的“認知像素”越發清晰,這個真實世界模型變得比現實更加“真實”,更加自由。于是水面下顯出了精神世界的巨大潛能。
“既雕既琢,復歸于樸”[9]是指反復雕琢,忽然雕琢出一塊從未雕琢過的東西來了,遂逐漸拆去雕琢在現實世界的“認知積木”,回頭尋找未經雕琢過的本源之心。這即是通往心靈之路的、出世間法的光。元宇宙則是通往此路的媒介,是人們經由真實世界所反射的、在精神世界中搭建的思維模型。
經由這個思維模型,人們可以破掉“真實世界”的體,反觀意識對物質的創造作用。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稱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路,也就是兩極相通。
禪宗有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高高的山頂,怎樣才能立上去呢?那就只有往下走。往海底行深一步,往山頂就會站高一步[8]。對真實世界的探索更深一步,離本源之心就越近一步,直到破掉“真實世界”的體,打通兩極見出本源之象。這便是人類在追尋希望的永無止境的道路上迎接新一代技術革命的圖景。
三、未來的媒介:元宇宙是通往心靈世界的“擺渡人”
從元宇宙的鏡像中回溯歷史,在人類生存的十萬年里,絕大部分是非文字階段,而其中積累的傳說和意象深不可測[8]。
自媒介出現之日起,人們看似正走向多元豐富的未來,實際上正如“文明的重大進步幾乎破壞了文明的產生”[3]。人類社會在現實世界的發展幾乎扭打著到達了頂點,如果不能鼎足三分,及時防守住科技力量合力形成的攻擊,則極有可能“鼎足三分攔腰折”[8]。人們在物質上得到了過度的滿足,人類精神就成了最薄弱的環節。這就需要人們在過度發展的物質世界中尋找一個突破口,進而調節身心失衡的狀態,以恢復物質世界的自然秩序。
元宇宙作為未來媒介的進化方向,打破了人類現實世界的許多固有限制。譬如,參與者可以在脫離手機、電視等媒介的元宇宙概念模型中以活動導向的方式(游戲)進行沉浸式學習、工作、購物、旅行等,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在去中心化的經濟系統中,人們可以使用統一認證的貨幣無縫切換地在現實或虛擬意義上進行消費、借出、借入及投資;正逐步完善的區塊鏈經濟體系架起了通往虛擬世界的橋梁,讓虛擬資產順利地與現實打通,使元宇宙完成了底層的進化。
在搭建起底層閉環經濟系統的基礎上,人們就可以在獨特的元宇宙文明中體驗豐富多樣的人生。但這并不意味著元宇宙會取代真實世界的社會結構。
元宇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精神暢游的媒介,是因為其本身介于真實和虛擬之間。人們清楚地知道它既不完全真實,也不完全虛擬,因此人們才得以從“旁觀者”視角對元宇宙進行沉浸式的體驗與解讀。
舉例來講,人們紛紛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而悲痛落淚,正如拉德福德所說,“只有我相信在某人身上發生了某些可怕的事情,我才會被他所處的困境打動。如果我不相信這一點,如果某人沒有痛苦或無論其他的什么情況,我就不會悲痛或感動得落淚”[10]。而問題是,我們并不相信虛構人物的悲情故事是真實的,卻還是被感動得潸然淚下。這即是人們對虛構作品(虛擬世界)的自然反應中蘊含的矛盾和混亂之處,也是“虛構的悖論”最早的表述。
根據博蘭尼的解釋,人們在觀看虛構對象的時候,在“集中意識”意識到它是真實的同時,始終能用一種“附帶意識”意識到它是假的,從而產生似真非真、亦假亦真的錯覺。人們無法徹底分清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而正如莫利爾所說:“重要的不是我們是否相信這種境遇的存在,而是這種境遇如何生動地、有吸引力地呈現給我們的意識。”[10]也就是說,藝術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元宇宙亦貴在不似之似。
人之于元宇宙,就如同身體之于心靈。生命初次有了“物”的概念,是自其心靈住進身體軀殼的一剎那,保質期八十年上下的軀殼便成了一生中所使用的第一個媒介。
元宇宙則是由身體感官之所得反向構建而成的概念世界。身者,心之所托。身有限也,而托于無限;身相對也,而托于絕對;身生滅也,而托于不生滅。這是身心之間的和諧關系,也是人類世與元宇宙數物共生的關系。
弗洛伊德曾把人的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前意識、意識和無意識。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是人的根,是人生命的本能。每個人的意識系統會壓抑著無意識系統的欲望,而無意識始終在指導著意識作用的表達。隨著人格的發展,與社會的漸漸融合,現實原則成為每個人自我遵循的主要原則。那些來自人的本能的無意識情感和需求被壓抑著,由此催生了人們的藝術活動和精神活動。而在精神氣球即將漲破的關口,元宇宙的出現正符合現代人類的精神需求。
四、結語
天數一日,地生一年,日月輪轉,心念如天地恒之。元宇宙作為人類通往心靈世界的“擺渡人”,如果借此契機正確地認識身體與心靈、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系,則可以從中含養無意識的能量,調節身心間的動態平衡,在精神上找出一條上出之路,最終逐步實現人類社會數物共生的發展圖景。
參考文獻:
[1] 毛氏傳,鄭玄箋.毛詩[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1-2.
[2]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3-34.
[3] 庫茲韋爾.奇點臨近[M].李慶誠,董振華,田源,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21-22.
[4] 馬天詣,方繼書.元宇宙核心六問六答,如何看待它就是下一代互聯網?[EB/OL].民生證券,https://zhuanlan.zhihu.com/p/4230643 52?ivk_sa=1024320u,2021-10-14.
[5] 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2.
[6] 蔡斐.“場景”概念的興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4-20(003).
[7] 王儒西,向安玲. 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EB/OL].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新媒沈陽團隊,https://m.sohu.com/ a/490523841_407401?ivk_sa=1024320u,2021-09-16.
[8] 張文江.古典學術講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2-223.
[9]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600.
[10] 科林R,邁克爾W .安娜·卡列尼娜的命運何以感動我們?[J].亞里士多德學會論文集補充卷,1975(1):67-93.
作者簡介 陳姝元,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