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寧
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英語教學應當充分利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掀起了教育領域的變革,也為更好地落實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這樣的變革不僅體現在英語課堂之中,更豐富了教師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和方式,逐漸改變了以往形式單一、機械枯燥的傳統作業模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春季學期學生無法到校正常上課,只能開展居家學習。上海市嘉定區清水路小學的教師則需要根據上海市教委下達的“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等相關規定,通過空中課堂、釘釘直播等平臺進行在線教學。時勢所趨,為保證網課階段學生的學習成效,筆者嘗試從課前預習、隨堂作業、課后鞏固等方面入手,通過線上作業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探索過程中,筆者親身體會到了合理設計并利用線上作業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因此,復課后筆者繼續沿用部分線上作業平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作業模式。實踐證明,混合式作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科學、省時、高效,能夠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語言在真實生活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英語學科的學習鼓勵學生多聽、多讀,尤其是在課前通過磁帶、光盤、納米盒App等工具提前跟讀新單詞,熟悉單詞和詞組的音、義,以提高第二天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但由于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很多家長難以在英語學習方面給予孩子輔導,且口頭預習作業的完成情況和質量難以檢測,許多學生對于預習作業持敷衍態度,預習作業的布置效果不佳。此外,英語教師往往任教多個班級,若要所有學生都將預習作業以音頻形式上傳,也難以一一反饋。因此,前置作業的布置形式亟待改革。
利用線上平臺,檢驗前置作業質量 為了保證前置作業中學生的預習情況可檢測、可反饋,教師可利用一些線上平臺布置預習作業。例如,“一起作業”App上開設專門的課前預習版塊,分為詞匯跟讀和課文跟讀,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設置跟讀的次數及形式(可分句或分段跟讀),學生在上傳跟讀語音后可回放自己的錄音,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無形中進行了自我監測和評價,并自主判斷是否需要重新上傳。學生上傳語音后,App上的智能語音打分系統會實時地反饋語音得分,教師可通過后臺的報告了解班級的預習情況及學生的跟讀結果,第二天針對得分較低的語段重點帶讀教學,結合口型在視聽上給予正確示范,更正、精準學生的發音。對于得分落后的學生,教師可進行針對性地個別輔導,及時有效地糾正學生的發音問題。借助線上平臺中大數據的高效傳輸、匯總和反饋,教師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由此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側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優化線下作業,豐富前置作業形式 學生對于前置作業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性,優化線下作業,布置有趣味性、形式多樣的前置作業同樣重要。例如,在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5A M2U1 Grandparents這一單元中,第三課時的學習內容為重陽節,有關節日的相關表達學生在四年級已有過接觸,因此在布置課前作業時,筆者放手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尋找關于重陽節的時間、來歷、傳統活動、相關詩詞等信息。根據學生的層次,筆者設定了不同要求,可用中文、中英結合或英文三種形式進行記錄,第二天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享。這樣的前置作業既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利用網絡搜索并收集信息,也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經過搜索明白了重陽節的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因“九”為陽數故名“重陽”;還有的學生利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登高處”“插茱萸”分享了古時重陽節的習俗。經過探索學習,學生不僅取得了高于預期的預習效果,還在英語課堂中收獲了跨學科的知識,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
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偏愛布置抄寫、家默等課后作業,這樣的傳統式作業雖然看似鞏固效果較為扎實,但無疑是機械而乏味的。而且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經常發現,學生在抄寫時容易出現抄錯的情況,這也正說明傳統的抄寫作業無法起到開拓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的作用;很多家長也反映,自己的英語水平不高,給孩子默寫時發音不準,容易誤導孩子。因此,教師需要開拓思路,摒棄固化的課后作業模式,豐富作業設計的形式,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扎實課后鞏固效果。
把握線下主場,促進課后鞏固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了讓學生有效鞏固課堂上所學,檢驗其學習成果,紙筆作業必不可少,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使線下作業“活”起來。如教學5A M2U3 Moving home這一單元時,核心詞匯為“north、south、west、 east”這四個朝向詞及家中各個房間的名稱,但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于“朝向”這一概念的實際接觸和運用較少,只停留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樣的理論概念上,因此課后筆者布置了讓學生根據家中情況畫出平面房型圖的作業:Please draw each room in your house and tell the directions。第二天反饋作業時,筆者發現部分學生畫的房型圖存在朝向不清的問題,且學生對于房間朝向的判斷仍一知半解。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基于已有經驗(房間、客廳大多朝南),并結合所畫的房型圖,自由討論判斷朝向的方法。在小組討論后,學生自主總結出了在平面圖上可以根據窗戶的朝向來判斷房間朝向的方法,因此戶型圖上必須標上窗戶的位置。由此,作業存在問題的學生在生生互助中修改、完善了房型圖,完成了對作業的自我反饋和監測。相對抄寫性作業而言,繪制房型圖的作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欲,學生在自己精心繪制的房型圖上標注朝向和房間名稱時自然更為用心,雖只書寫了一遍,但實際效果不亞于作業本上四遍生硬的抄寫。同時,學生在完成、完善房型圖的過程中,對于朝向的理解和判斷有了更具象的學習體驗,能真正地學有所用。
聯動線上平臺,提高鞏固成效 在英語課堂教學任務中,課堂默寫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默寫的方式雖然機械、生硬,但也是一線教師考查學生背記的最直接方式。為此,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通常會布置家默作業,以期家長督促學生在家中進行背誦鞏固。但家默作業的質量往往由家長素質的高低決定,很多家長只會報中文,導致孩子聽不懂課上教師報的英文單詞或跟不上默寫速度;還有的家長檢查不出孩子的錯誤,導致孩子腦中留存著的是錯誤記憶……種種因素使得家默作業的實際效果差強人意?;诖?,教師可以借助線上平臺,通過人機互動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家中模擬默寫。如“一起作業”App中便有專項的詞匯聽寫練習,支持兩種答題方式:紙質拍照聽寫和線上鍵盤聽寫,可省時高效地檢驗學生對于單詞的背記情況。教師布置作業時選定默寫的內容和形式,學生便在App的語音播報下進行聽寫,若是鍵盤聽寫則立即判分,紙上作答則拍照上傳后由系統識別判分,速度極快且準確率高。線上默寫既在聽覺輸入上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于單詞發音的掌握,又通過限時默寫、即時判分的設定督促著學生課后背記,極大地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英語教師往往將作業作為應對測驗的工具,周末或假期作業采取填鴨式的題海戰術。然而,這樣的做法與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注重素質教育、倡導體驗參與、拓展學用渠道等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為發揮小學階段英語課程應有的作用,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同步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養成,教師需拓展課后作業的寬度、深度,引導學生在線上、線下雙平臺上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等必備品格。
以網課學習階段4B M1U3 Look at the shadow!這一單元為例,在一單元學習過后,筆者在周末向學生布置了一項開放式線下作業,鼓勵學生根據所學,親身動手制作影子實驗、配以英文說明,并以照片或視頻形式發布在“釘釘”班級圈內,進行線上互動交流和點評。突破了傳統紙筆練習的開放式課后作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他們紛紛在家中就地取材,動手來模擬驗證了一天中影子的長度變化,并活用教材中的語段加以說明描述。學生在錄制實驗視頻的過程中既訓練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體驗到了語言學習帶來的樂趣,其自主探究、學習、實踐的能力更得到了有效提升。與此同時,教師在班級圈內與學生們進行線上的互動、點評,并鼓勵學生之間互動留言,由此彌補網課期間師生、生生間交流的不足。作業布置的目的,即所要訓練的語言內容并沒有變,但形式的變化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混合式作業的實踐既幫助教師達成了課后鞏固、延伸的目標的,又促進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其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
在“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作業作為一種新技術形勢下的混合式學習方式,正逐漸為更多教師接受和使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正確地認識到,混合式作業并不是傳統作業的網絡化,它無法代替傳統的線下作業。在實施混合式作業的過程中,既需要有利的線上資源,還需要線下的教學和指導,并且做好線下和線上的互補互聯、促進相融,實現課堂教學基于信息化技術的有效延伸和鞏固,為教育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清水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