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AI智能主播開始出現在主流媒體的移動宣傳矩陣中,在給受眾帶來全新視聽體驗的同時,也給媒體播音主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文章著重分析智媒時代AI主播的應用給真人主播帶來的挑戰,探討真人主播如何提升職業技能化解職場焦慮。
關鍵詞:智媒時代;AI主播;真人主播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192-03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為媒體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近年來,AI主播開始頻頻出現在國家主流媒體移動宣傳矩陣中。2018年,新華社對外宣布中國首個“人工智能主持人”正式上崗;同年,央視以主播康輝為原型制作的“康曉輝”亮相;2019年,人民日報虛擬女主播“果果”登場;2020年,新華社的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出圈……越來越多的AI主播走上新聞播報臺,給用戶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入,不少地方媒體也紛紛引入AI主播。2021年1月,江西兩會期間,兩款人工智能虛擬主播分別亮相江西日報社“贛鄱云”和江西廣播電視臺“贛云”。2021年10月,廣東省羊城晚報推出“真人AI合成主播”。AI主播通過技術賦能,引領各級媒體走向智媒時代的同時,給真人主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理性看待AI主播的優勢
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流程的應用,不僅提升了信息交流的時新便利和智能化水平,而且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資訊接收體驗。然而AI主播的鋒芒初露,卻給播音主持專業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播音主持面臨著被取代、被淘汰的職業焦慮,卻無法不直面AI主播的優勢。
(一)AI主播的高效智能,滿足媒體融合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合成的AI主播,利用前沿科技生產優質內容,有效提高了新聞生產速度和質量,拓寬了新聞報道范圍,滿足了用戶對新聞播報快、新、準的要求。例如,新華社2020年推出的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AI算法實時驅動下,輸入文本后只需1分鐘就能夠活靈活現地播報,輸出效率極高。相對過往的虛擬主播,“新小微”擬人逼真,臉部表情及肢體協調非常自然,表情生動、行動靈活。此外,虛擬演播室里的播報場景還可以應需要隨時切換,AI主播也能瞬時換裝換造型,為受眾帶來既新奇又別具一格的新聞資訊播報體驗[1]。
主流媒體大踏步跨進智媒行列,劍指數字智能化內容生產系統,實現技術建設與內容生產深度融合。羊城晚報在2021年10月推出的“真人AI合成主播”——羊小晚和羊小派,是廣東媒體首個視頻類真人AI合成新聞主播。該系統還能適配中、英、日、韓等多種語言情境,滿足國際化內容輸出的多樣化需求[2]。
(二)AI主播內容分發精準,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相對于真人主播而言,AI主播可以充分發揮機器處理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客戶端云聽的AI主播,除了會播報資訊、節目編排、制作片花外,還可以實現智能轉播,在需要轉播其他節目時,能夠做到準確地切入切出。
借助人工智能對數據處理的強敏感性,AI主播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捕捉到人類難以洞察的內在關聯,通過對用戶的相關信息行為和瀏覽習慣等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可以判斷出用戶的信息需求,篩選出用戶較為關注和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分發實現精準傳播。
(三)AI主播全天候在線,有助于媒體機構降低運營成本
AI主播的運用,為主流媒體向智媒化發展提速增效的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而且避免了真人主播遲到漏崗、操作失誤等給安全播出帶來的風險。不僅如此,AI主播還能像孫大圣一樣擁有“分身術”,能夠用無數個身份同時以不同面貌出現,用各種語言播報各種資訊。
隨著人工智能在內容生產各個環節的應用,特別是越來越多的AI主播進入公眾視野,媒體的播音主持人員面臨的職場生存壓力會更大,職場焦慮愈發明顯,技能單一者甚至要面臨被淘汰的職業退場危機。
二、充分發揮真人主播的不可替代性
誠然,AI主播功能強大,但真人主播依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實現了信息傳播在分工細化之下的人力解放。真人主播無須被困于簡單重復、機械化的工作中,得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自身職業素養和技能的提升,以及專注于優質內容創作和節目形態創新上。通過提升個人專業技能化解職場焦慮,從而實現自身在信息傳播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真人主播具有二次創作能力,可增強信息傳播的感染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AI主播的語音、神態和動作雖然已無限逼近真人主播,但并不能像人類主播一樣,對文字語言有思想感悟力和情感轉化力。而情感恰恰是播音主持創作的靈魂。
新聞資訊的內容包羅萬象,稿件往往涵蓋了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衛生、教育、體育等多個方面。真人主播在備稿時,會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稿件準確判斷出與之匹配的播報基調和情緒。比如,國家新近頒布的政策法規,播報的基調是莊重、大氣、嚴謹、權威,而在處理挖路修橋、市場供應、天氣預報、出行指南等民生類新聞稿件時,其播報基調則應是親切、自然、生活化的。真人主播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將文稿與播報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找準播報基調和播報情緒,通過恰如其分的聲音表現形式,準確傳遞稿件的思想內涵,做到“動之于情,形之于聲”。
即便是類型和屬性相近的稿件,真人主播在播報基調“定調”和情緒表達上也有不同的分寸把握。比如,袁隆平、羅格和鮑威爾這三位在不同領域的重要人物去世,三篇新聞稿件的播報基調和情緒就不一樣。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不僅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還為全人類的生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離世,舉國哀痛。因此,稿子的播報基調和情緒應是沉重、悲痛的。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曾盛贊北京奧運會無與倫比。失去這樣一位老朋友,稿子的播報基調和情緒應是深感惋惜、令人遺憾的。美國首位非裔國務卿鮑威爾,在其任內主張應該與中國保持溝通合作。對這位曾叱咤國際政壇的人物的離世,稿件的播報基調和情緒應是平穩、陳述式的。真人主播這種二次創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強信息傳播的感染力,而這是AI主播難以企及的。
(二)真人主播發揮親和力優勢,容易引起用戶共鳴
在傳播多元化的全媒體時代,“我播你聽”的單向傳播模式已不能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傳遞需求,無法形成我國播音學學科體系創始人張頌教授所說的“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境界。AI主播的播報雖然在語言、表情、動作上仿真度極高,但并非真正“形神俱備”。因為,它畢竟不是有血有肉、有獨立思想和自主情感的人類,缺乏真正的生氣和靈動,不能應語境、受眾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改變。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心理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而目前AI主播的信息傳播方式還停留在模擬真人的復刻階段,難以提出直抵人心的發問,更別提主動發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情感的表達能夠讓靈魂與靈魂之間產生共鳴和相通。在新聞訪談節目中,真人主播在與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物對話前,能夠預先做好節目策劃,設定嘉賓和受眾都感興趣的議題。在節目進行期間,真人主播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主持技巧、溝通技巧和知識儲備,實現與嘉賓、受眾的良性交流互動,并通過語言、表情、肢體等表達方式,增強節目的渲染力和感召力,共同推進話題,升華節目主題。而這些都是AI主播所不具備的專業技能,這種播者與目標受眾的情感紐帶難以通過算法生產的AI主播去搭建。
(三)真人主播擁有自主思考能力,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智慧是人類最大的財富。AI主播歸根到底是人類創造的產物,目前在新聞行業中的應用都是基于人類的設定。在系統中輸入文字內容,AI主播就能生成配套的表情、肢體動作等,最終生成視頻進行新聞播報,這一過程是基于相應的指令。如果稿件中有邏輯表達錯誤或有錯別字,AI主播也只能照本宣科,“將錯進行到底”,無法臨場應變。因為AI主播只能根據預設模板對特定內容進行報道,無法脫離人的指令獨立運作。而真人主播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突發情況采取恰當措施的概率遠大于AI主播。
在新聞播報方面,書面語言與不落俗套的口語化轉換也是AI主播暫時難以勝任的。特別是方言新聞播報,這種轉換要求更高,如廣東地區的粵語新聞播報。新聞節目帶有權威性、嚴肅性和導向性,這些都非常考驗新聞主播的專業技能和語言駕馭能力。
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大行其道,出現了很多新生詞,如“忽悠”“凡爾賽”“干飯人”等。AI主播尚處于一種依附狀態,缺乏主動性。而真人主播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恰當運用方言俚語熟語,完成有效的信息轉換。
三、智媒時代播音主持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在智媒發展的浪潮下,播音主持人的生存和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挑戰。真人主播只有不斷自我增值,堅持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發展。
(一)貼合受眾需求,適應時代發展
智媒時代,廣電播音主持必須轉變傳統的傳播觀念,熟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規律,掌握更多新的傳播技巧,了解受眾的心理、信息訴求、用語習慣,貼合廣大受眾的需求,適應媒體發展新形勢,提供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優質資訊。
央視新聞主播一直以嚴肅、嚴謹的形象為觀眾所熟知。然而,在新的社交媒體語境下,為適應新一代受眾的接收習慣,央視主播轉變新聞制播模式,主動貼合受眾的用語習慣和網絡平臺的傳播語境,推出的短視頻產品《主播說聯播》,接地氣的新聞選材、輕松通俗的語言模式贏得了用戶的追捧,音視頻產品在互聯網多次登上熱搜榜。
(二)強化個性魅力,提升用戶忠誠度
在智媒時代,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受眾對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有更多自主選擇權。想在任何時候通過何種方式獲取什么樣的資訊,完全是受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作出的個性化選擇。千篇一律、特色不明、定位不清的主播會讓人感到了無生趣,難以突圍而出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形成向心力,實現粉絲量的鞏固和用戶黏度的提升。
真人主播應個人不同的天賦、性格、氣質、學識、素養等,所展現出的個性特征和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或嚴肅莊重,或溫文爾雅,或熱情開朗,或冷靜睿智……有上佳的形象氣質、深厚的知識底蘊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播音主持總能圈粉無數。比如,央視“段子手”主播朱廣權、與美國主播翠西隔空辯論的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播劉欣,都是以出眾的個人才華和獨特的個性魅力吸引受眾。
(三)尋求自我突破,提升專業技能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更加智能化。但無論媒體介質、媒體技術怎么變,始終離不開優質的內容。真人主播必須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升技能,讓自己具備提供優質內容和持續創新的能力。
比如,新聞主播尋求自我突破提升技能,由一專變多能,既可以字正腔圓、張弛有度地播報新聞,也能熟練掌握主持、采訪、寫稿、編輯、音視頻制作、拍視頻博客等多種專業技能,成為記者型主持人或新聞評論員。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指出,記者型主持人要具備五種重要因素:對現場的敏感、善于采訪、善于與人打交道、是細節的提供者、語言接地氣[3]。盡管人工智能有深度學習技術,能夠不斷自我學習和進化,功能強大,但仍有其力有不逮的地方。新聞節目的主題策劃、熱點捕捉,問題設計、傾聽分析、換位思考、應答得體、轉承靈活、反應機敏,主動發掘新聞背后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真人主播可以超越AI主播的職業技能,掌握這些技能可以讓自己在媒體技術不斷變革中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四)不斷增值“進化”,實現技術轉型
在科技發展的浪潮中,真人主播只有順應時代發展,不斷自我增值“進化”,能AI主播所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比如,向網絡主播、直播帶貨等轉型發展。
直播帶貨是近幾年才興起的電商新形態,帶貨主播通過自身和平臺的影響力、口頭和肢體語言表達技巧以及產品的功能、質量和優惠力度吸引消費者,從而帶動流量和銷量。其實,無論是轉型當網絡主播、直播帶貨還是幕后制片人、監制、導演等,真人主播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持續自我增值,擁有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匹配的技能,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穩、更好和更遠。
四、結語
2021年10月2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強化人工智能的應用,促進制播流程智能化;推動虛擬主播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等節目生產,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隨著人工智能逐漸全方位滲透到信息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科技發展也將為媒體行業帶來更多顛覆性的變革。真人主播只有化被動為主動,不斷自我迭代升級,強化專業技能和知識儲備,才能在科技變革的浪潮中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鄔金夫.“她”來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精彩亮相[EB/ OL].新華社官方微博,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06973973381164,2020-05-21.
[2] 王倩.羊晚“真人AI合成主播”上崗[EB/OL].羊城晚報,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1-10/29/content_104_439879. htm,2021-10-29.
[3] 邱一江.融媒時代的播音主持藝術研究:記者型主持人[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5.
作者簡介 周潔瑜,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播音主持的轉型發展。